山海经三大神树,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大神树

易安殿 阅读:7 2023-08-06 00:36:28 评论:0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大神树除了扶桑以外的另外三个是?

四大神树这种说法不确切,古代比较著名的名字带有“树”的树木有以下四种:不死树,扶桑树,大椿树,神桃树。与建木一起在现今的新闻报道中称为五大神树。

相关介绍

1. 不死树:《山海经·海外南经》记载有不死之国,他们那里有不死树,只要吃了书上的果实人就不会老!

2. 扶桑树:汉族神话中的灵地之一,传说在东方的大海上,扶桑树是由两棵相互扶持的大桑树组成。太阳女神羲和大神为她的儿子金乌(三足乌鸦,太阳之灵)从此处驾车升起。也说是神界,人间,冥界的连通大门,只是后羿站在上面射日,将其踩断,人神冥三界才难以联络的。

3. 大椿树:《庄子》记载:“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这样他的一年就是三万二千年。

4. 神桃树:王充《论衡·订鬼》所引《山海经》:“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说的是在海上有一颗大桃树,它的树冠有三千里那么宽,在它的东北方是联络阴阳两界的鬼门。

5. 建木:传说建木是沟通天地人神的桥梁。伏羲、黄帝等众帝都是经由过程这一神圣的梯子上下往来于人间天庭。在广汉三星堆中出土的青铜神树上,有枝叶、花卉、果实、飞禽、走兽、悬龙、神铃等,专家认为,这种神树的原型,有可能就是建木。后“建木”在诗歌中用来泛指高大的树木。

其他

也有说寻木、建木、若木是上古传说中的三大神木(神树)。

古代有哪些有名的神树?比如印度的菩提树,中国的梧桐树一类的不论

《神异经》记载:东北荒原内有枣树,树高五丈,枝叶散开,有方圆一里大。

枣长六七寸,其横围还要超过六七寸,熟后,颜色如同朱砂一样黄。既使干了,也不萎缩。

气味甘润,与其它枣子完全不同,吃了可以安神保体,增加气力。《神仙传》中记载:吴郡有个人叫沈义,被神仙接到天上。

他说在天上看见了老君,老君赐给了两枚鸡蛋大的枣子。《神异经》记载:东北有一种树,高达五十丈,枝叶有八尺长,名叫”桃”,结的果实有三尺二寸,连核一起吃了,会延年益寿。

《广洲记》记载:庐山上有一种山桃,大小如槟榔,外形为黑色,味道酸甜。 常常有人上山去采摘,只能在山上吃饱,不能带回山下,否则就会迷失回家的路。

《神仙传》记载:樊夫人与她的丈夫刘纲,都学习了道术,两个都认为自己的法术高明。庭院中有两棵大桃树,于是夫妻两人分别念咒语施展法术;樊夫人施法术的桃树,枝条相互搏斗,过了好久,刘纲施法术的桃树竟然跑出了篱笆。

《神异经》记载:东方有一种梨树,树有一百丈高,叶有一丈长,六七尺宽,叫作”梨”。梨的直径有三尺,切开梨,肉如娟素一般白。

吃后可以成为地仙,不吃不喝也不感到饥饿,可入水火中无损伤。《神异经》记载:南方的大荒原中,有一种树,叫山楂。

两千年才开花,九千年才结果,开的花为紫色。高有一百丈,树冠极大。

叶长七尺,宽四五尺。颜色与绿青相象,皮与桂相似,味道如密,纹路如甘草,味如饴糖。

果实长九围,没有瓤、核,剖开如凝酥。吃了山楂的人可以活一万二千岁。

《山海经》说:宣山上有桑树,粗五十尺,树枝四通八达。 叶子有尺大。

木质为红色,花是黄颜色的,叶子是青色的。名叫”帝女之桑”。

(妇人主管桑蚕,所以用帝女来称桑。)《十洲记》记载:”扶桑”在碧波浩瀚的大海中。

上面有大帝宫,是东王的治所。其中有椹桑树,高几千丈,粗三千多围。

两棵树同一副根,相互依偎在一起,所以叫”扶桑”。 仙人吃了它的果实,身体会变成金黄色。

树虽然很大,但它的果实和中原地区桑树果实差不多大,只是长的少,并且是红颜色。九千年结一次果,味道又香又甜。

《括地图》记载:从前,乌先生隐居在芒尚山,他的儿子就定居在那里,使百姓变成吃桑叶,三十七年后,用丝把自己裹起来。 九年之后,长出翅膀,再过九年就死了。

这种桑树树高千仞,大盖是变成了蚕类吧。芒尚山离琅邪山有两万六千里。

《玄中记》说:天下最大的树是”扶桑”,上边没有枝丫。”扶桑”上通到天,下面又蜿蜒曲折,通达三泉。

《山海经》中若木与扶桑树有什么关系?

神话中供太阳栖息的两裸神树若木和扶桑,可能是一棵神树的不同称谓。

而扶桑,有考证认为就是 现在的木槿。《本草纲目》记载:“扶桑产南方,乃木槿别种……红者尤贵,呼为朱槿。”

《山海经》中记载,在南海以内,黑水和 青水流经的地方,生长有一种树木,名叫若 木。也有说若木生于西极荒远之地,是日之所入处。

此树呈赤色,叶青花赤,光辉照地。 许多若木在这里聚生成林,而若水就从这成片的若木林中发源,奔腾而去。

神话传说中的扶桑与若木,本应是一棵 神树的不同称谓。《说文•又部》: “聂,日初 出东方汤谷所登搏桑,聂木也。”

段玉裁注:“当云:聂木,搏桑也,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 也。”“聂”是若字古体。

而袁珂《山海经• 大荒北经》注则认为:“今案《说文》所言是东极若木,此经及《海内经》所说乃西极若 木,不得同也。”东海的“扶桑”与西极的“若木”本是一棵供太阳栖息的神树,只是在太 阳升起和落山处的不同称谓罢了。

《山海经》与三星堆有什么样的关系

《山海经》的一些内容一直被视为荒诞,然而随着三星堆的文物出土,一些荒诞、难解的记载逐渐变得清晰。

《山海经》中记载着东方“扶桑”、中央“建木”和西方“若木”等神树,高大的扶桑神树生长在东方的汤谷,上面栖息着十个太阳,由太阳鸟背负着轮番出行,给世界带来光明。 建木则生长在天地的正中央成都平原,高极云天,龙蛇等攀附而上,是沟通天地的天梯。

西方的若木则和扶桑一样,也是十个太阳栖息的地方。传说中的这三棵神树,其地理空间分布位置实际代表了太阳东升西落的运行轨迹,反映了我们祖先对天地自然的认知和神话宇宙观。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群,为我们解读这些上古神树提供了参照。三星堆共出土八株青铜神树,最高者达395厘米,树底座为圆盘状,树座呈穹隆形,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

每层树枝皆横斜弯曲,枝端结着果实,向上的枝端站立着一只睥睨四方的太阳鸟。这种形态构造几乎就是《山海经》中扶桑和若木的翻版,而整株神树髙大奇美,浑然一体,又具有建木的特征,这表明它是扶桑、建木等神树的一种复合型产物。

另外,三星堆出土的龙蛇,身上都饰有象征飞翔能力的刀羽状翅膀,其形状与《山海经》中的天神坐骑、能遨游四海的龙的形象极为相似。出土的众多鸟状青铜文物中,除了神树上的太阳鸟外,其他的鸟或饰有旌旗般的冠羽、长垂的尾羽,或背部的羽翅高高耸起,这些华丽的冠羽、翅羽与上翘的尾羽,与《山海经》中的凤凰、鸾鸟又何其相似。

《阿长与山海经》概括 300字左右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

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使得鲁迅对长妈妈转变了看法。文章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扩展资料:

《阿长与〈山海经〉》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作者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

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作者在人物刻画方面是颇见功力的,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善抓细节。写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

写小说需要如此,写记人散文又何尝不需如此呢?鲁迅就是善抓细节的高手,为了表现长妈妈爱罗嗦,爱说闲话,作者写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为了表现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

作者写她“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有关“元旦”早晨的一段描写也十分生动,“我”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当“我”忽而记得了隔夜长妈妈的提醒喊“阿妈,恭喜”时,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这些细节都传神地写出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祝福。第二、详略有致。

写人的散文既忌琐碎,又忌粗疏。鲁迅在写长妈妈时就既有简笔,又有繁笔。第二部分写“厌”长妈妈时略写了她的罗嗦和对“我”的管制,而详写了她的睡相;这一部分写“烦”长妈妈时略写了长妈妈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详写了过年的“规矩”。

第三部分写“敬”长妈妈时,虽两件事都用了繁笔,但第二件“《山海经》事件”写得更为详尽。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第三、欲扬先抑。这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

厌她罗嗦,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长与《山海经》

山海经里的鬼怪

化蛇 水兽。

人面豺身,有翼,蛇行,声音如叱呼。招大水。

(存在象《3*3只眼》中的MM也有可能) 《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英招 人面马身(人头马?),有虎纹,生鸟翼(人头飞马?),声音如榴。

号称是替天帝看花园的神,但看起来充其量不过是只神兽而已。 《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民鸟(此为一字) 嘴为赤色,身为翠色。可御火。

《山海经(西山经)》有载。 钦原 鸟,形状象蜂,和鸳鸯差不多大(可能就是一种巨蜂)。

蛰兽兽死,蛰树树枯。(玄蜂升级版?) 《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腓腓 有点象狸,白色的尾巴。养之可以解忧愁。

(高级宠物?) 《山海经(中山经)》有载。 诸犍 人面豹身,牛耳一目,有长尾,能发巨声。

行走时衔着尾巴,休息时盘着尾巴。 《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并封 类猪,黑色,前后皆有头。 Ps:述荡则是左右有头。

《山海经(海外西经)(大荒西经)》、《周书(王会)》有载。 夫诸 象白鹿,但有四角。

招大水。 《山海经(中次三经)》有载。

当康 有牙的小猪状,因叫声而得名。可以预见丰年。

《山海经(东次四经)》有载。 鸣蛇 大体如蛇,但有四翼,发磐磐之音。

见则大旱。 《山海经(中次二经)》有载。

幽(安鸟) 类似有条纹的小猴子,经常发笑。看见人则躺倒(藐视?挑衅?)。

因叫声得名。 《山海经(北山经)》有载。

狸力 猪状兽,脚后有突起,声音就像狗叫。应该是有操土之能。

《山海经(南次二经)》有载。 (马交) 类马,白身黑尾,头有一角,利齿,四足为爪,发音如鼓声。

以虎豹为食。一说可御兵。

《山海经(海外北经)(西次四经)》、《管子(小问)》、《周书(王会)》有载。 孰湖 马身鸟翼,人面蛇尾(与英招类似)。

喜欢载人(应该很适合作坐骑)。 《山海经(西次四经)》有载。

狡 《山海经•西次三经》:“玉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 鸩 《山海经•中次十二经》:“瑶碧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雉,恒食蜚,名曰鸩。”

郭璞注:“蜚,负盘也;音翡。”又注:“此更一种鸟,非食蛇之鸩也。”

又郭亚注《尔雅•释虫》云:负盘,臭虫。 狍(号鸟) 《山海经•北次三经》:“钩吾之山……有兽焉,其状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号鸟),是食人。”

郭璞注:“为物贪(忄林),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 酸与 鸟类。

形状象蛇,四翼六眼三足。自呼其名。

现之则该地有恐慌。 《山海经(北次三经)》有载。

毕方 木精(?)。如鸟,青色,赤脚,一足(有说两足一翼),不食五谷。

见则邑有讹火(有说常衔火在人家作怪灾)。为黄帝卫车之神鸟(有说为致火之妖物,俗称火鸦)。

《山海经》、《神异经》、《淮南子》。俱有载。

多即 形状象西方的狼狗。红嘴红眼白尾,一出现该地就有火灾。

《山海经(中山经)》有载。 计蒙 人身而龙首,经常出现在有水之处,伴随其必有狂风暴雨。

(与后世传说中的龙王很像,应为其原型) 《山海经(中次八经)》有载。 蛮蛮 鸟。

形状象野鸭,只有一只翅膀,一只眼睛,要两只鸟合起来才能飞翔。它一出现天下就发大水。

《山海经(西次三经)》有载。 强良 嘴里衔蛇,手中握蛇。

虎头人身,四蹄足,长手肘。(就样子来言应可称之为人头虎(比西方的人头马强?),可能喜欢以蛇为食)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载。

九尾狐 最早见于《山海经(南山经)》,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食人。

吃之不蛊。但其后被赋予象征子孙繁息之意,成为瑞兽,与白兔、蟾蜍、三足乌并立与西王母座旁。

可惜最终受小说及民间传说所累,又变回了高等妖兽。(妲己。

) 肥遗 如蛇。

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山海经》有载。

能 三足鳖,尾有分支。食之无蛊疾。

(传说为鳐死后所化。) 《山海经(中次十一经)》有载。

山海经三大神树,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大神树除了扶桑以外的另外三个是?

易安殿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网址:https://yadoura.com/post/135957.html

声明

山海经三大神树,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大神树》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