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开封古观音寺
古观音寺位于开封市龙亭区东大街,因阁内供白衣观音而得名白衣阁,在明代曾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sù)的香火院。
现在的“古观音寺”是1994年重新修建的。是著名佛教场所,河南佛学社所在地。
由于白衣阁毁于元朝兵火之中,故该阁始建年代难以考证。据后来仅有资料记载,始创于五代时期的后汉乾佑年间(948~950年),原名观音禅院,开山祖师是留名《宋高僧传》的严峻法师。
该寺至北宋时最为鼎盛。严俊法师圆寂后,宋太祖赵匡胤为纪念大师独高的宗风福德,特诏改禅院为古观音寺,以期大师所创寺院古风恒存。
北宋以后,该寺渐趋衰落,元末毁于兵灾。白衣阁是元明时大瓦寺(一名打瓦寺)的一部分,为佛教尼众主持作佛事活动的场所。大瓦寺坐北向南,殿宇宽广,有大殿和厢房数间。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由尼僧义果募资重建,历时数年,使得寺院大获中兴,明末因黄河水患寺院惨遭重创。
清初刘昌重修寺院,敬奉白衣观音,西院改称白衣阁。光绪年间尼僧积福募修大殿。尼僧积福禅师住持寺院,乃至到清末,该寺仍殿宇庄严,僧舍俨然,为开封一著名佛教道场。
民国初年,在剧烈的社会动荡和军阀混战的双重夹击下,该寺每况愈下,景况凄然。1925年,净严法师秉承太虚大师之命,从武昌佛学院到河南省会开封,振兴佛教事业。在此期间,开封居士袁西航舍家宅、净严法师又把毗邻古观音寺部分旧址联成一体,修陋补残创办“河南佛学社”,重树法幢,道场得存,逐步形成了以白衣阁“河南佛学社”为中心的中原佛教组织。
在**期间,佛像被毁,法器无存,殿宇寮房被一工厂占用。改革开放以后,落实宗教政策,归还寺院房产,并积极支持各方社会力量捐资出力,以成建寺造像。在政府和佛教四众的鼎力相助下,古观音寺修葺一新。
1978 年,经省政府批准,寺院东院对外开放,河南省佛教协会设此,当代高僧净严法师为会长,恢复了佛教滑动,并与海内外佛学界人士进行文化交流。该寺属佛教禅宗中的临济正宗,目前以弘扬净土宗为主。
1993 年,改称古观音寺。1998年,西院收归寺院管理,仍保存有清代所建白衣阁大殿。
现古观音寺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白衣阁街东。有山门、钟鼓二楼、地藏殿、三圣殿、大雄宝殿等。山门内有一尊5米高的白衣观音像。
新修的大雄宝殿高26 米,三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飞檐斗拱,为清代建筑风格;殿内供奉的释迦牟尼玉佛为缅甸国捐赠。
寺内重要文物有四面千手观音一尊,僧墓塔一座,塔主为净严法师;寺内还珍藏清《龙藏》二部。另外,河南省佛学社社址也设在该寺。
座南朝北的大雄宝殿前,一对抱柱楹联乃是太虚大师所撰,引人注目,殿中所供奉佛菩萨圣像,皆宝相庄严。其中缅甸于百年前捐赠的释迦牟尼白玉佛,晶莹无瑕,肤润肌滑,衣纹劲秀,典丽古雅。
特别值得提及的是成于六朝年间,为白果木雕的千手千眼观音四面立像,迄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历史,造型别具一格。每面大手八支,小手二百余,手中有眼,排成扇面形,宛如背光,精美绝伦,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具有颇高文物价值,乃镇寺之宝,系一级文物。
另外,还有乾隆十一年所铸铁钟一口,为古寺历史见证。
这些年这里的香火一直很旺,古观音寺发扬佛教优良传统,刊印经典,解危济困,放生护生,义诊施药等弘法利生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河南开封古观音寺》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