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濒临消失的抚州采茶戏
抚州采茶戏是中国戏曲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抚州当地的特色,由当地文化演化而成。抚州采茶戏是由茶灯戏演发而来的,采用地方方言曲调,富有民间的味道,闻所见之事,人口基础广泛,传播的速度非常快,影响了周边地区。下面来了解下濒临消失的抚州采茶戏吧!
抚州采茶戏是江西临川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采用抚州赣语说唱。旧名"三脚班"、"半班"。清初,抚州诸县连年灾荒,民多流徙,一部分难民以卖艺为生,将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与灯采的表演形式相结合,开始脱离灯采表演,形成独立的"三脚班",产生了一批单台戏和单台调。其发祥地就是宜黄、临川、崇仁、乐安四县的交界地区。该地区早就流行的宜黄戏,为抚州"三脚班"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学习和借鉴条件。
初期的抚州"三脚班"仅有一旦一丑,外加一个"坐堂"(锣鼓手),演唱单台戏和小戏。至康熙、乾隆年间,才增加了小生行当。清末民初,"三脚班"开始向"半班"过渡,人员由三个增至七、八个,并增加了花脸老生行当,生旦净末丑齐全,伴奏乐器也增加了二胡、三弦、笛子、唢呐等。1934年,崇仁县航埠采茶戏著名艺人张佑民组建抚州采茶戏的第一个职业半班"佑民堂"。尔后,职业半班相继成立。一些抚州傀儡戏的部分老艺人,也加入"半班"演出,并将本剧种的大量剧目、伴奏曲牌和一些唱腔带进了采茶戏。抗战胜利后,丰城、高安的丝弦班进入抚州,同抚州"半班"艺人汇合,又给采茶戏带来了"本调"、"小花调"等新腔,与本地单台调、会田调相结合,分别发展为抚州"本调"和"抚调"。
在以往的每年八月,抚州地区各个村落如举行“修谱”、上梁、迎神、庙会等活动,都会请上抚州采茶戏的戏班来村里唱上三天三天乃至七天七夜不等,那个时候,十里八乡的人都或走路或骑着自行车三三两两了的自备板凳涌上戏台前观看到散场,人挤人。好不热闹。
但是随着农村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八零后九零后成为主流,慢慢的,戏曲已经无法吸引观众,八卦君有幸在八月参加几次农村的文化活动,虽然这些村庄也邀请戏班来唱戏,但是吸引的观众都是三三两两的老人,而低俗的歌舞团确吸引了一大批的人前来观看!这导致之后的村庄直接请歌舞团而拒绝抚州传统戏剧--采茶戏。
扪心自问,现在的八零后九零后多少人喜爱看戏听戏?全部都是追寻流行歌曲去了,但是流行歌曲是一种文化吗?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的东西,就像当年我们喜欢的‘东南西北风’、犯错、等等现在喜欢这些歌的人是否还依旧喜欢?恐怕已经“移情别恋”了吧
但是,采茶戏喜爱的人,却一直都在喜爱,就如八卦君的奶奶几十年了,可以百看不厌的《毛洪记》、《打猪草》、《谋郎记》等等。
抚州采茶戏会就此没落下去吗,还不知道,希望有人传承下去,让文化永不消失,继续出现在我们的事业中,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向古老剧种表示敬意,表演传统又能展示生活。
你可能还喜欢:
湖南木偶戏是什么样的 怎么表演
皮影戏的现状 未来又会是什么样
皮影戏怎么操作 有没有很难呢?
石阡木偶戏的分类和文化价值
《追寻濒临消失的抚州采茶戏》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