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北方常用农具
中国广袤的北方大地,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几大粮仓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与积累,保留了许多的造型各异的农具,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中国农业文化,也有许多农具在如今的滚滚历史洪流中湮灭。今天,小编就来盘点那些曾经在北方深入人心的农具,借此怀念那些岁月。
一、碌碡
主体用石头制成,多为花岗岩,主要用来碾轧谷类、豆类和小麦。使用时,用牲口拉着,在谷物或豆类上来回碾轧,使果实与秸秆分离。随着脱粒机、打麦机的出现,碌碡逐渐被淘汰。
二、耩子
本地又称种式,主要用来播种谷类和麦子,七十年代前曾大量使用。使用时,两三人在前面拉,一人在后面扶着,并不时小幅摇晃,使种子缓缓漏下。与之相配合的是砘子,一人用绳索拉着,跟在耩子后面,目的是将耩起的土轧实,防止被太阳晒透,破坏墒情,降低种子发芽率。小时候比较喜拉砘子,因为不用费力。
三、犁
就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曲辕犁,是耕地的主要工具,使用达两千年之久,随着农业机械的大量应用,才逐渐被淘汰。在生产队时期,还大量使用,每个生产队都喂养不少牲口,用犁耕地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耙
是划地的主要工具,框架用硬木制成,前后框上镶有铁条。用犁耕地,尤其是一些墒情较差的旱地,会产生大量坷垃,就必须用牲口拉着耙划上数遍,将坷垃打碎。用大拖拉机耕地后,耙还有使用,用小拖拉机牵引。现在人们种地多使用旋耕犁,方便省力,土也非常松散,耙的使用就成了历史。
五、石碾
电磨产生之前用来磨面的主要工具,磨出的面自然比较粗糟,必须用箩再次筛过。自己小时候,磨小麦用电磨,过年过节做豆腐、蒸粘糕时,碾碎黄豆,或磨黍子、高粱、江米等,则用石碾。据祖母讲,自己家原来人口较多,以前用石碾磨面是一项重要营生,一般由其与叔祖母承担。
六、石磨
以前用来制作豆腐的主要用具。使用时,下面接一口锅或其它大口器皿,上层的磨盘套一根木棍,人推着转动,并不时将用水浸好的豆子填在石磨的眼内,磨出的豆浆缓缓流入锅内。当然要加工成豆腐,还需要烧水、点卤、挤压等多道工序。现在磨豆腐都用小巧快捷的电磨,石磨早已弃之不用。
七、纺车和织布机
纺车主要用来将棉花纺成线,而织布机用来将棉线织成布。小时候的晚上,自己跟妹妹在炕上玩,奶奶则在地面昏暗的煤油灯下纺棉花,边纺边讲故事,直到我们瞌睡为止。织布机并非每户都有,因为体型较大,需要专门房间放置。记得姥姥家有一台织布机,放在地窨子里,姥姥姥爷都会织布。用它织出的布比较粗,称为“笨布”,与机器纺织的“洋布”相对而称。现在纺车和织布机都已难得一见。
八、独轮推车和小拉车
独轮推车的历史较早,以前为木制轮子,摩擦较大,推起来比较沉重。自己记事起,已经改用橡胶轮胎。七十年代平整土地时,独轮小推车发挥了较大作用,参加劳动的社员一人或两人一辆,搬高填低,平整出大量土地。当时推土积肥、撒粪及搬运少量货物,因其小巧轻便而大量使用。小拉车则出现较晚,自己小时候,还不多见。十多岁时,家里才打制了小拉车,同时打制一辆独轮推车,代替已经非常破旧的那辆。小拉车容纳的货物,是独轮推车的四五倍,且不易翻倒,故曾盛行一时。小时候,父母曾经用小拉车到三十公里外拉煤,去时用自行车带着小拉车,回来时把自行车放在煤上面。清早出发,回来时已昏天黑地。现在要是自己,徒步行走六十里,两脚非磨几个血泡,更甭说拉上六七百斤货物了。目前独轮推车和小拉车在当地仍有使用,但拖拉机、三轮车等机动车辆已非常普及,它们的用量已经很小。
九、辘轳
以前农村提水的必用设备,运用了杠杆原理。十四五岁时,早上到井上挑水是自己的重要任务。本地水面一般不到十米,从井中提水,离不开井绳和水桶。起初井绳由吃水的农户共同负担,水桶则是各用各的。井绳与水桶拴链处是一些铁环,拴链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叫“小鬼纫针”,比较容易,当然水桶与铁环也容易脱离;一种叫“三环套”,比较费事,但相对牢固。各户同去挑水,都需要拴解一次自家水桶,比较耽误时间,后来水桶也干脆由各户共同购买,固定上去,就比以前快捷许多。后来逐渐喝上自来水,辘轳就成了历史文物。
十、栲栳
本地又称柳灌栲栳,掏水用的器械,用柳条编织而成,半圆形,端口有木柄。自己十岁以前见过用它提水浇地,当时电力供应严重不足,农户都点煤油灯,农电设施同样紧张,浇地时,稍高一些的地方就用栲栳来浇灌。浇灌时在柄的两端各拴一条绳索,两人分站两侧,将水一下下提到高处渠道来灌溉农田。
已经停用或淘汰的农家器械还有许多,如打豆类用的连枷(本地叫拉皋)、脱粒后净化用的扇车、铡柴草用的铡刀等,
《盘点北方常用农具》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