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与中国文化,虎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易安殿 阅读:5 2023-07-23 17:40:53 评论:0

千百年来,虎形象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虎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无论是民间风俗,还是文学作品、习用语言中都不时闪现着虎的身姿,蕴含着虎文化的因子。


虎与中国文化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要吃粽子、划龙舟,还有许多地方盛行佩戈虎(用艾叶装饰的虎形饰物)以辟邪禳灾,如山东、浙江、江苏、福建都有此习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在这一天,妇女剪彩帛制成虎头,虎头上缀着大蒜、八卦符、小粽子等物,系在儿童背上,也有的地方,如安徽的淮北地区,则是用黄布做兜肚、鞋子,上绣虎头、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蚂蜂),称艾虎震五毒,给儿童穿戴可以辟邪,俗称此习俗为端午景。
北京民间流行在端午节这天窗户上贴红纸剪的吉祥葫芦,悬朱砂画的符,插蒲草扎的龙和艾虎。北京城内有专制红色绒花艾虎震五毒,插于妇女头上。北方各地端午节还给娃娃手腕上扎五色线、佩艾虎香包,用维黄酒在娃娃额头上写王字,名叫虎头纹,家家户户经张贴艾虎霣五毒、老虎葫芦剪,贴在门上辟邪。艾虎的种类十分众多,它不仅有驱邪祛灾的功能,有保护娃娃的寓意,是妇女时尚的装扮,而且由于艾与爱两字同音,艾虎就成为爱虎,经过长期的民俗演变,渐渐变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爱的节日,反映了民间对阳刚之美的崇尚和扶正祛邪的心理。
还有的地方,端午节佩带茧虎。取黄色的新蚕茧,用彩笔描画或用色纸、艾叶剪贴成虎形,头尾须眉花纹具备,据说戴上可驱毒驱邪。山东蓬莱、黄县等地更是别出心裁制成茧虎玩具,将茧一分为二,内置两泥丸,然后重新合上,在茧的两头作成虎头的模样,放到斜坡上就会自动往下滚,深受孩子喜爱。这一风俗也有保护娃娃平安的意思。
旧时民间有在新春张贴、悬挂虎图的习裕。除夕之夜,家户门前装饰桃符,用桃木刻成小人,或在桃木扳上画虎头辟邪,表示镇压恶鬼的神人和鬼在此守卫。华北各省除夕在家里正厅内挂镇宅的神虎图,以祈求神虎保佑,诸邪辟易,并守住家中钱财。福建漳州年画中有《五虎图》,画上有五只猛虎围坐在聚宝盆旁边,这里是取虎福谐音,以祈神降福。民间有喻虎为福神的,把喜鹊称作报喜鸟,猛虎和喜鹊在一起,就有了福至喜到的吉祥之意。晋南有首清明节歌谣:柳叶菜,虎头馍,袓先坟全把头磕,陈麦馍馍您吃着,七月十五您回来,给您蒸个大枣果。这首歌谣唱的就是清明节用虎馍祭祀祖先的习俗,在陕西、山西一些地区流传较广。
土家族普遍信奉白虎神,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建造有许多白虎庙,供人祭祀,这种敬虎习俗被称为还相公懕,即还愿祭祖,向袓先析求消灾免祸。
彝族自称为虎的后代,虎的民族。他们以虎作地名,给自己的子女取与虎有关的名字,给小孩佩戴布老虎,并且戴虎头帽、穿虎头鞋,每逢红白喜事,还有耍虎像的习俗。
彝族某些居住地区还有老虎节,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日落时候开始,直到正月十五太阳出升前结束,过老虎节要举行庆祝活动,请虎神,跳虎舞,吃虎肉(其实是猪肉),正月十五日为送虎东归日,从酉时开始,虎代表山神老人到各家各户去拜年,口念吉祥语。彝族人认为只有过虎节,人口才会发达,六畜才会兴旺,庄稼才会丰收。
虎与汉民疾的许多育儿风俗也有关,如用虎骨水给新生儿沐浴,据说可保婴儿一生无病;又如穿虎头鞋以祈求孩子幸福健康、长命百岁。陕西省西府等地有送布老虎的育儿风俗,婴儿过满月时,舅家要送去一只黄布做的小老虎,以祝愿孩子将来像老虎一样威武强健,进大门时,要把布老虎的尾巴折断一截,丢在门外,以祝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灾无难。山西各地则流行送老虎枕头的风俗,每逢孩子过生日时,舅舅要送外甥一只或一对老虎枕头,既可以枕着睡觉,又可以当作玩具,还表示吉祥的祝福。
我们已经知道、虎与人的紧张关系经常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不少人虎之战的故事。但虎在传说中也并非都是一味凶残暴戾的模样,由于虎啸中的啸与孝同音,所以民间也演绎出不少关于孝虎的故事。元朝林坤撰《诚斋杂记》中有一个虎不食孝子的故事:杨威少年丧父,对母亲十分孝敬,一次同母亲一起上山打柴,遇上猛虎,自知无法抵抗,于是紧抱母亲边哭边后退,老虎见此情景,感其孝心,便回头远去。晋朝干宝《搜神记》中有一则因有孝德而被虎暗中相救的故事:山东东平人衡农幼年丧母,对继母也十分孝敬。一天,他在到人家的房子里借住,夜里到风打雷,他连连梦见一只老虎咬他的脚,他连忙把妻子叫起来到了院子里,磕了三个头,这时,房子突然坍塌下来,压死三十余人,衡农夫妇幸免于难。尚义知恩也是老虎凶猛本性外的另一个方面。
虎报拔刺之恩类型的故事为数不少,这里仅举一例。唐人著作《虎苑》载,唐代刘禹锡在给人的一封答信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位老妇人,走山路时碰见一只足上扎了芒刺的老虎,就帮它把刺拔了出来。等到老妇人回到家,老虎便扔来野兔、狐裡等,此后每天都如此,一天老虎突然扔来一个死人,村里人把老妇人送往官府,告她杀人,老妇说明原委后被无罪释放,她回家后对老虎说,你感谢归惑谢,可是请大王千万不要再扔死人进来了。
《太平广记》中有一篇《申屠澄》,讲了一个人娶虎妻的故事。书生申屠澄赴濮州什彬县任县尉的路上,遇到大风雪,到路旁一茅屋里取暖。屋中有一对老夫妇和一位十四五岁的女孩,申屠澄见女孩聪明妩媚,便向她求婚并得到应允,当晚成婚,第三天,新妇告别老夫妇,随申屠澄上路。申的妻子持家有方,广交宾客,亲族和仆人交口称赞,夫妻情谊更为深厚。后来他们有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都聪明伶俐。申屠澄任职期满,返回陕西老家,路过嘉陵江边,在泉水旁休息。妻子忽然惆怅地吟了一首诗:琴瑟情虽重,山林志自深,常忧时节变,辜负百年心。申屠澄以为她想念父母心切,劝慰她已快到家了,不必此伤。到了妻子的家,茅屋依旧、但空无一人。妻子思念亲人,整日流泪。一天,她忽然发现屋角放旧衣服的下面有张虎皮,立刻破涕而笑,把虎皮披到身上,马上变成一只老虎,冲出屋门,奔入了山林。申屠澄领着儿女顺山路寻找,不见任何踪影,对着山林大哭了几天。
这则故事赋予了虎温柔贤惠的美德,堪与织女、白蛇媲美,但人间虽好,猛虎志在山林,故事的结局不免让人怅惘,一如牛郎织女、白蛇传,表达了仙凡永隔、人兽相分的主题,也多少传递出现代人的孤独,只有在一篇篇抻话、传奇里重温远古那天人合一、人兽相亲的情感。
古代许多诗人也描写了虎的形象,或颂扬虎的威猛高贵,或以虎来揭露暴政、贬责世风衰败。唐朝储光羲《猛虎词》云:寒亦不忧雪,饥亦不食人。人肉岂不甘,所恶伤明神。太室为我宅,孟门为我邻。百兽为我膳,五龙为我宾。蒙马一何威,浮江一以仁。彩笔耀朝日,爪牙雄武臣。高云逐气浮,厚地隨声震。君能贾余勇,日夕长相亲。此诗以虎饥不食人的奇思妙想入笔,写出虎的勇猛高贵及其雄风浩气。
唐朝杜甫《遣兴》诗云:猛虎冯其威,往往遭急缚。雷吼徒咆哮,枝撑已在脚。忽看皮寝处,无复光闪烁。人有甚于斯,足以劝元恶。这里的猛虎被紧缚四肢,只能徒自咆哮,无可奈何,诗人以此功诫世人切莫作恶:唐朝张籍《猛虎行》诗云:南山北山树冥冥,猛虎白日绕林行。向晚一身当道食、山中麋鹿尽无声。年年养子在空谷,雌雄上山不相逐,谷中近窟有山林,长向忖家取黄犊。五陵年少不敢射,空来林下看行迹。此诗写出了虎之凶猛威势,人不敢射,颇有讽喻之意。
五代诗人韦庄《虎迹》云:白额顿頻夜到门,水边踪迹渐成群。我今避世栖岩穴,岩穴如何又见君。前两句写虎之胆大无畏、横行无忌,后两句写诗人不容于世、避世孤居却又见虎迹,借此讽喻虎狼当道的社会现实。
元朝于汝玉《虎》诗云:斑寅蠃得号将军,月黑深山星目分:长啸一声风括地,雄跳三劢兽奔群。不堪羊质披文炳,无奈狐行假焰熏。挚毒由来人共慑,岂知更有猛于君。此诗前六句均写凶猛威风,末两句才是诗眼所在,使人想到比虎更的猛残暴的苛政。《古今图书集成·虎部·杂录》记载张禺山的一首诗,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统治者的贪婪、残暴:昔日汉使君,化虎方食民,今日使君者,冠裳而吃人。又曰昔日虎使君,呼之即惭止。今日虎使君,呼之动牙齿。又曰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衡。大则吞人畜,小不遗鱼虾。广将过去和今日的使君(州郡的官吏)对比,揭示出今日的官吏撕去伪装,公开地掠夺百姓财物,更加肆无忌惮,贪得无厌。
与虎有关的成语俗语有:放虎归山比喻自留祸根;狐假虎威比喻借别人的威势吓唬人;虎背熊腰形容身体魁梧健壮;虎踞龙盘比喻地势险要、气势维伟;虎视眈眈比喻恶狠狠地盯着;虎头蛇尾比喻做事有始无终;狼吞虎咽比喻吃东西又猛又急;两虎相斗形容两雄相争;骑虎难下形容做事遇到困难,但如中途停顿会大受损失所以不得不继续做下去;如虎添翼比瑜强者更强;谈虎色变比喻一谈可怕的事情精神就紧张起来;为虎作伥比喻给坏人做帮凶;与虎谋皮指与虎商量要剥下虎皮,比喻和恶人商量要他牺牲自己的利益是一定办不到的;照猫画虎比喻只摹仿形式,实际上并不理解;画虎类狗指把虎画得像狗一样,比喻好高骛远、遭人讥笑;虎口拔牙比喻做极危险的事;苛政猛于虎指苛刻的政令、赋税比猛虎还厉害;坐山观虎斗比喻对他人争斗釆取观望态度,等两败俱伤时再从中渔利;前怕狼,后怕虎比喻顾虑太多,畏缩不前;前门拒虎,后门进狼比喻这边刚应付一批敌人,那边又来了一批敌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经冒险、不历艰辛就不能取得重大成就;还有将门出虎子;虎毒不食儿;虎父无犬子;虎瘦雄心在;伴君如伴虎;初生牛犊不怕虎;虎落平阳被犬欺;独虎不敌群狼;老虎屁股摸不得;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人无伤虎心,虎有伤人意;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纸糊老虎,一戳就破:老虎拉车、谁敢(赶)等等。

以上就是虎与中国文化的全部内容。更多生肖相关资讯,敬请关注起名说!

网址:https://yadoura.com/post/121685.html

声明

虎与中国文化,虎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