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端午和小端午的区别,端午的由来,大端午和小端午的区别,端午的由来是
易安殿
阅读:5
2023-07-08 12:57:37
评论:0
古老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端午节相信大家都知道,但大端午和小端午就很少人知道了,那么起来了解一下大端午和小端午的区别,端午的由来。大端午和小端午的区别大端午和小端午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过节时间和过节内容上。
小端午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端午节,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要划龙舟、吃粽子、洗艾叶菖蒲澡、给小孩子脖子上挂香包等;大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十五,这一天根据民俗主要是用来进行庆祝和祭祀、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小端午习俗】
小端午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端午节,只有荆楚地区也就是湖南、湖北的人们才把端午节分成的大、小端午。端午节这天的习俗很多,过节的前几天,人们就会停下手里的农活,着手准备过端午节的各项事情,最重要的当然是赛龙舟了,如今这也成为了许多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高的观赏性。其他的习俗就是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在门前屋后挂上艾叶、登山、用艾叶菖蒲等草药烧水给孩子洗澡、喝雄黄酒等。
【大端午习俗】
大端午就是农历五月十五,比初五大上了10天,所以被称为大端午。这一天的习俗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主要是用来祭祀和庆祝,举行一些盛大的仪式送走瘟神,祈祷今后的丰收和家庭安康幸福。当然了,这一天肯定还有其他的一些节目,比如让年轻强壮的男子们在喝了雄黄酒之后,跳到江里游泳展现自己的水性,也有的地方会在这一天把粽子投进江里,然后在江岸边宰杀猪羊,祭祀自己的祖先英灵。端午的由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小端午就是我们中国人的端午节,也就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要划龙舟、吃粽子、洗艾叶菖蒲澡、给小孩子脖子上挂香包等;大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十五,这一天根据民俗主要是用来进行庆祝和祭祀、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小端午习俗】
小端午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端午节,只有荆楚地区也就是湖南、湖北的人们才把端午节分成的大、小端午。端午节这天的习俗很多,过节的前几天,人们就会停下手里的农活,着手准备过端午节的各项事情,最重要的当然是赛龙舟了,如今这也成为了许多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高的观赏性。其他的习俗就是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在门前屋后挂上艾叶、登山、用艾叶菖蒲等草药烧水给孩子洗澡、喝雄黄酒等。
【大端午习俗】
大端午就是农历五月十五,比初五大上了10天,所以被称为大端午。这一天的习俗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主要是用来祭祀和庆祝,举行一些盛大的仪式送走瘟神,祈祷今后的丰收和家庭安康幸福。当然了,这一天肯定还有其他的一些节目,比如让年轻强壮的男子们在喝了雄黄酒之后,跳到江里游泳展现自己的水性,也有的地方会在这一天把粽子投进江里,然后在江岸边宰杀猪羊,祭祀自己的祖先英灵。端午的由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本是南方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因此,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但端午的习俗却早已有之,譬如龙舟竞渡祭祀之俗,早已存在。
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干支历,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即“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称为“端阳”。
端午一开始主要流传于南方吴越一带,并作为一种“图腾祭”出现。上古先民以“龙”为图腾,并选择在端午进行拜祭,端午节在当时其实是拜祭龙祖的节日。
声明
《大端午和小端午的区别,端午的由来,大端午和小端午的区别,端午的由来是》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