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舞蹈文化
侗族的舞蹈种类有哪些呢?侗族的舞蹈是怎么样的呢?侗族人跳舞的特色是什么呢?下面是有关侗族的舞蹈文化的相关文章,快来看看呢!
侗族的舞蹈文化
侗族芦笙舞文化
《芦笙舞》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舞蹈。
每逢节日,成年的侗族未婚男女青年,都不会放过“踩堂”机会。因为这些男女青年中的不少人,要通过集体共舞的机会来选择自己的心上人。而且参加“踩堂”的少女不但要身着闪闪发亮的蓝靛色礼服,还个个力所能及地在头、耳、脖颈、手臂各处戴满银饰,因为这是向男青年展示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的无声语言。
在过去,由于经济水平的低下,一家中若同时有一个以上的女儿都进入成年,但因没有起码的银佩饰,只能由年长的女儿参加“踩堂”活动而使全家陷入窘境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进行“踩堂”的舞圈以村寨为单位,每个舞圈被人们称作“一堂”,节日期间来自各个村寨、各怀绝技的若干堂“芦笙舞”将会聚一堂,齐展风姿。届时,每堂芦笙在作舞前首先要在圆圈中心高高竖起一根芦笙柱,柱顶悬挂芦笙队队旗,并围绕芦笙柱特设由4—6人担任为《踩堂》舞蹈进行低音伴奏的“芒筒”演奏。一切准备停当后,手持小芦笙的男青年与持彩巾或花伞、佩戴银饰的盛装少女,分别站成内外两层圆圈,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作舞。
舞蹈动作与节奏,依照芦笙头所领奏的曲调更换舞姿。女子以原地旋转和两臂上下、前后的摆动为主要动作;男子在边吹奏芦笙,边做幅度较大的蹲步、跳跃、点步踢腿等动作。整个舞蹈沉浸在抒情与细腻之中,但又不少萧洒与活泼。
而且,每当若干堂舞队同时作舞时,“芦笙曲”此起彼伏,姑娘们舞姿翩跹,真是构成一片歌舞海洋,热闹非凡。更有意思的是,在广西三江县《踩堂》的最后,有时还会加入更为激烈和引人注目,似拔河游戏的娱乐活动“拉鼓”。所有作舞的男女分为两边,拉拽着系有粗绳的长形木鼓,以一方胜利为舞蹈活动的终止。
关于芦笙舞的起源,苗族有朴素和美妙的传说。相传盘古开天地之时,大地一片荒凉。那时,苗族祖先是靠狩猎飞禽走兽作衣食的,为了解决捕获鸟兽的困难,当时一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在林中砍下树木和竹子,做了支芦笙模仿鸟兽的鸣叫和动作,吹跳起来以引诱各类鸟兽。
从此,人们每出猎均有所获,于是芦笙舞就成了生活的必需而世代相传。这类传说与现今仍流传着众多模拟鸟兽鸣叫和形态的芦笙曲调及舞蹈动作的现象虽相吻合,但要弄清它的起源,仍有待从史料方面进行研讨。
文献中多有涉及;明清以来,更广见于文献和志书之中。明人倪辂《南昭野史》有“每孟岁跳月,男吹芦笙、女振铃合唱,并肩舞蹈、终日不倦”的记载。足见芦笙舞早已是苗族人民传统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并风靡一时了。推荐阅读:怒族的名人有哪些
解读侗族舞蹈特点
《芦笙舞》
是侗族的传统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播种前祈求丰收、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和祭祀祖先的仪式性舞蹈。舞蹈气氛热烈而欢快,现已成为侗族民众在稻谷收获后至来年春播前农闲期间和各喜庆佳节时,由青年男女参加被称作《踩堂》或《踩芦笙》的自娱性、求偶舞蹈。
每逢节日,成年的侗族未婚男女青年,都不会放过“踩堂”机会。因为这些男女青年中的不少人,要通过集体共舞的机会来选择自己的心上人。而且参加“踩堂”的少女不但要身着闪闪发亮的蓝靛色礼服,还个个力所能及地在头、耳、脖颈、手臂各处戴满银饰,因为这是向男青年展示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的无声语言。在过去,由于经济水平的低下,一家中若同时有一个以上的女儿都进入成年,但因没有起
码的银佩饰,只能由年长的女儿参加“踩堂”活动而使全家陷入窘境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进行“踩堂”的舞圈以村寨为单位,每个舞圈被人们称作“一堂”,节日期间来自各个村寨、各怀绝技的若干堂“芦笙舞”将会聚一堂,齐展风姿。届时,每堂芦笙在作舞前首先要在圆圈中心高高竖起一根芦笙柱,柱顶悬挂芦笙队队旗,并围绕芦笙柱特设由4—6人担任为《踩堂》舞蹈进行低音伴奏的“芒筒”演奏。一切准备停当后,手持小芦笙的男青年与持彩巾或花伞、佩戴银饰的盛装少女,分别站成内外两层圆圈,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作舞。舞蹈动作与节奏,依照芦笙头所领奏的曲调更换舞姿。
此外,在侗族凡希望成为被人赞扬的青年男子,不但必须是生产能手,同时也要吹得一手好芦笙和掌握芦笙舞的高难技巧。所以每当有展现舞蹈才能的机会,青年男子必跃跃欲试绝不会放弃任何时机。因在集体“芦笙舞”中,只要条件允许,就会穿插由高超技艺的男子表演单人、双人和4人的竞技性“芦笙舞”。这也是未婚男青年显示自己吹奏芦笙水平和展示舞蹈力度、技巧,提高自身价值,赢得姑娘们赞许和青睐的重要举措。
《多耶舞》
民俗歌舞———“多耶”,是侗族文化艺术中重要的一种歌舞形式,也是侗族财富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多耶”是侗族人民主要的集体舞活动。每逢重大节日,侗寨鼓楼亭台、土皇坡上、风雨桥畔,到处歌声如潮,舞姿如林,在侗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标志着侗寨人民有自己独特的精神生活方式。“多耶”历史渊远,是一种纯朴的原生态或次生态的舞蹈活动,具有独立的民间舞蹈价值,为我国积累了丰富的艺术文化遗产,是艺术大观园中的一枝独秀之花。
“多耶”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舞蹈动作及队形变化都比较简单。舞时,分成男女两队,手拉手或手搭肩围成两个圈。由长者或歌手领唱,众人合唱,众人只唱后面三个字。唱时,脚步跟着律动,上身也随之摆动,同时微屈膝,动作变化不大。演唱人员不受限制,多则几百人,少则几个人,绕圈起舞,面均朝里,双手同时前后摆动,脚朝身体左右方向移动。如圆圈向右方向移动,先出右脚,双手甩向面朝的方向。左脚移动时,双手甩向身后方向,一拍一步。
“多耶”作为侗族民俗文化的艺术形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耶堂”与“耶铺”。“耶堂”是祭祀性歌舞。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八月十五晚,侗寨儿女都要汇集于“萨坛”或“萨堂”前,举行群众性的祭祀活动,即跳“多耶”舞。
《赐鱼舞》
是在“抬官人”活动的一种原始渔猎舞蹈。
《狮子舞》
是侗族人在春节期间举行的一种舞蹈活动,主要分庆贺舞、戏狮舞和绿狮舞.
《竹筒舞》
“竹筒舞”是侗族一种击打竹筒、载歌载舞的表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朴实的生活特点。通常是群体表演,也有单打独跳、双人对打、四人合打的形式。不论男女,表演时都身挂数只竹筒,以敲击身体各部位大小不等的竹筒,发出高低不同的声响和击出各种复杂的节奏,并伴随着节奏踏歌起舞。
“竹筒舞”的来源
侗族先人因躲避历史上的征伐战乱,被迫从东南沿海逐渐迁徙至通道山区丛林蛮荒之地。当时的侗族还处于原始氏族部落社会,为生存他们必须群居以防止敌人和野兽的袭击。侗族人最初是靠敲击手中的工具,如“扦担”(用直径小口杯大的竹子或木棍,砍成扁担长短,削尖两头。“扦担”是侗家的担柴工具,同时又是抗击野兽和战斗的武器)防范自卫或驱赶来袭的野兽给自己壮胆,同时,野外劳动时击打
“扦担”也是相互联络的手段。
“竹筒舞”多在节日仪式、喜庆丰收、交往、游戏等活动中表演。通道侗族的主要民俗节日包括侗年、三月三、芦笙节、九月九等。在这些重大节日庆典中,往往少不了热情欢快、激情跳跃的“竹筒舞”表演。在这种场合中大多是以群体性的“竹筒舞”居多,表演者通常在20人以上。舞蹈热烈欢畅,竹筒声此起彼伏,在山谷间传递回响,再加入芦笙队的音乐伴合,视听效果不同凡响。推荐阅读:门巴族的名人有哪些
《侗族的舞蹈文化》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