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面术

易安殿 阅读:2 2023-04-23 11:52:45 评论:0
中国相面术

周而复始轮于面,纹痣缺陷祸非轻。

限运并冲明暗便,更逢破败属悠冥。

又兼气色相形克,骨肉破败自零仃。

五岳四渎相朝挹,扶摇万里任腾飞。

谁识神仙真妙诀,相逢谈吐世人惊。”

这是一首晚清时期脍炙人口的相面歌。

麻衣神相图

相面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传统的相面术认为,人的面目以鼻子为中轴线,自上到下有十三个重要部位,每一个部位左右与其相对的还有其他一些部位,共计146个。这146个面部部位把人生的命运前途都包涵了。从面相学的角度看,人类小小的一张脸,却是方寸乾坤,气象万千。

据说,人的“面相”是前世修来的,人的荣华富贵、贫贱祸福、贤愚善恶等等,都体现在人的面相上,是为“相由心生”。此外,人的音容笑貌、皮肤骨骼也都预示着人一生的命运。

中国古代著名的相面大师“麻衣先生”在其名著《金锁赋》中写道:“相法百家归一理”,一个人能否精通相术,除了勤学苦练,还要有“悟性”,尤其重要的是要有“异人指点”。如果翻看几本相书,就自认看懂了相术,那是不可能的。

麻衣先生毕竟是传说中的“人物”,我们无法知晓他的“相术”到底如何。不过,晚清名臣曾国藩却是一个有史可证的“相面老手”。传统科举制度下的士大夫光靠饱读诗书、写一笔漂亮的八股文,要想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中如鱼得水是远远不够的。要想飞黄腾达,除了有“靠山”,还要精通易理,会察言观色,领会相面术。如此,方能在观察中审时度势,吃得开。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1811年11月26日(清嘉庆十六年十月十一日),曾国藩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私塾先生家。自明代以来,曾氏家族就世代务农,虽不富有,却乐善好施,在乡里赢得了好名声。俗话说,好人有好报,不是不报,时刻未到。曾氏祖上几百年积累的“阴功”到曾国藩这一代,总算得到了“好报”。

1838年曾国藩进京参加会试,殿试取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这一年会试的主考官是大学士穆彰阿。这位穆彰阿嫌曾国藩的旧名字(子城)太俗气,为其改名为“国藩”。1840年,曾国藩被授予翰林院检讨,官秩从七品。由此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其后十年,曾国藩七次升迁,连跃十级,官至礼部右侍郎。1851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军起义,曾国藩受命运危难之间,奉旨编练“湘军”。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国藩功勋卓著,一度权绾四省,位列三公,一生之功业达到顶峰。

毫无疑问,曾国藩在晚清仕途上是出类拔萃的成功人士。他的事业之所以如此成功,除了得力于天时地利之外,还与他有特殊的用人本领,即精通“相术”有关。曾国藩将传统的“相术”智慧用于湘军的人力资源管理上,得心应手,占尽了“人和”。一个人,在事业上占尽了天时、地利与人和,焉能不成功?

曾国藩

曾国藩为何醉心于相面这些所谓的“封建迷信”?其实这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的“通病”。晚清时期,还是一个“信神”,“敬神”的时代,只有到了20世纪初期以后,西方文明科技文明大肆侵入之后,中国人的信仰观念才发生缓慢的变化:从“迷信鬼神”转向“崇拜科技”。

有人问了,曾国藩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信神的呢?举例说,1843年正月初一,这天住在京城的曾国藩早早起床,开始“敬神”,并“北向朝贺”。过会,曾国藩又“磨墨试笔”,只写了两个大字:“孝”和“敬”。吃完早饭,曾国藩就出门拜年去了。

中国传统相面术

一个月之后,北京城的天象突变。1843年阴历2月12日,曾国藩与他的好友蕙西,连夜讨论“天象”。他说:“西南方有苍白气,广如一匹布,长数十丈,斜指天狼星”,曾国藩此时还对天象没有研究,他只是疑惑地说:“不知主何祥也?”次日上午,曾国藩又去朋友处聊天,对“风水之说”产生了兴趣。

这时的曾国藩尚闲居在翰林院,那是一个闲得无聊的部门,汇聚了一帮穷进士,在里面熬日子,等待哪天圣旨降临,获得某个部门的实缺,就离院别任去了。翰林院的日子,倒也清闲,故而曾国藩有足够的时间去研究“天象”、“风水”、“周易”和“相术”。

曾国藩日记手迹,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廿二日,这则日记倒数第二行明确记载,曾国藩仍”读易“,易即《易经》也。

1858年,清军与太平军的决战进入关键阶段。这一年,也是湘军统帅曾国藩一生中最不顺的一年。这年7月13日,咸丰皇帝委任曾国藩兼办浙江军务,曾国藩于8月15日抵达江西南昌,与他的好友胡林翼会商进兵、筹饷之策。不料,11月15日,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和湘军干将李续宾在安徽“三河镇”战死,史称“三河之役”。据史料记载,曾国华”英略盖世“,而李续宾号称“中兴名将”,二人战死沙场,令曾国藩的湘军“大震”。

亲胞弟的死亡,令曾国藩产生了某种“心电感应”,他在11月19日的日记中写道:“是日,眼蒙殊甚,不能写字”。当时通信方式落后,一直到12月22日,曾国藩才获悉三河战役失败事情,但其胞弟阵亡消息要到数日后他才知晓。这些不幸的事件,对曾国藩的心里产生了严重影响,也是在这个时候,曾国藩开始用“相面术”来安排湘军人事问题。

1858年11月19日,曾国藩在日记中记下了他几位部下的“面相”。如刘长春,湘乡城里人,27岁,“面貌俗”,“聪明而滑”;王品高,栗山铺人,31岁,“目下视,身长,结实,鼻好,耳好,目低”;11月27日,曾国藩又记载了几位将官的面相,如下:萧浮洒,“口拙讷,神不外散”;刘湘南,“眼黄有神光,鼻梁平沓,口圆有童心”;熊登武,“目有精光,三道分明,鼻色榫勾而梁方,口有神而纹俗”。11月28日,曾国藩又记载:周惠堂,“颧骨高,方口好,面有昏浊气,色浮,不甚可靠”。11月30日,曾国藩写道:黄东南,22岁,“目光三道,面麻,声不雄”。12月2日,曾国藩记载:唐顺利,38岁,常宁人,“目小有精光,眉粗,笨人”。如此云云,不一而足。

根据上面的曾国藩对部下的相术记载,可以得知,曾国藩主要是根据人的五官相貌、身形长短、声音、气色、谈吐等方面,对一个人的品行进行一个总体的评价,再据此决定是否委以重任。不过,曾国藩的相术,不是用来推断一个人的“吉凶祸福”,而是用来推断其“心术”是否“正”,是否可担当“重任”。

经过对部下相面的多次实践之后,1859年4月10日夜,曾国藩长久未眠。这一夜,曾国藩苦苦思考“相人之法”,并总结了“十二字真诀”,即“六美六恶”。所谓“六美”,曰“长、黄、昂、紧、稳、称”;而“六恶”是“村、昏、屯、动、忿、钝”。总的看,这“十二字”相人真诀都是偏向于观察一个人的“气象”。通过观察人的“气象”来裁断其“心术”。曾国藩是湘军统帅,他需要的是强兵干将,也希望重用的部下有“好运”,自然他也会沾“喜气”。

在“六美”中,曾国藩很看重“黄”,因为根据相法,“黄色”是“喜气色”,主功名富贵。麻衣神相说:“名成利遂,三台宫有黄光”,即指此言。用今天的话说,曾氏“六美”、“六恶”都是偏重于人的“情商”之高低。在曾国藩看来,情商是一个人能否成“大器”的关键!

古语云“有心无相,相逐生心;有相无心,相随心灭”。其意是说,凡人生得心地好,而相貌不好,则相貌会随着心地向善而变好。反之,一个人如果相貌好而心地坏,那么好的相貌也会随着坏心而变坏。简言之,“心”为人身之主,相由心生。话又说回来,一个人的面相再好,要想事业有成,也必须能吃苦,有恒心。

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鸿章,身极“长”,约一米九。

这一点,曾国藩也是承认的,他自己的座右铭就是:“能吃天下第一等苦,乃能做天下第一等人”。

作为晚清封疆大吏,曾国藩位极人臣,一生阅人无数。在此期间,有许多人被曾国藩相过面,但蒙其提携有加的,当首推未来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了。如前言,在湘军遭遇“三河战役”的惨败之后,曾氏就上奏朝廷,说:论大局之轻重,宜并力江北,图清中原;论目前之缓急,宜先攻景德镇,保全湖口。

这是一场硬仗,如何打,曾国藩心里也没有底。于是,曾国藩招贤纳士,北京翰林院编修李鸿章应召而至。多年前,曾国藩在京城为官时就见过李鸿章,对李鸿章产生非常好的印象,遂有师生之谊。

1858年12月25日,曾国藩得知李鸿章已经过了广信,即将来营会晤,令曾氏“为之欣喜”。

李鸿章来后,经常与曾国藩彻夜长谈。比如,1859年1月16日,曾国藩日记写道:夜,与少荃(李鸿章字)论江南北各路军务。次日夜,曾国藩又记载:夜与少荃熟叙。从面相上看,李鸿章完全符合曾国藩的相术“六美”!像李鸿章这样拥有“六美”气象的人,又得到曾国藩的提携,在仕途上若不春风得意,那叫才怪呢。

网址:https://yadoura.com/post/88333.html

声明

中国相面术》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