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土家建筑一绝“转角楼”吗
导语:说起土家族的特色建筑,想必大家都会说到“吊脚楼”。没错,这个太有代表性了。不过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土家族的另一种同样具有特色的建筑—转角楼。大家一起跟着小编来认识一下吧。土家族的接下来,就随着小编一起到土家风俗中具体了解一下吧。
和吊脚楼类似,转角楼也是土家族的建筑中有艺术特点的建筑之一,鄂西地区普遍流行。建在室内名叫转角楼,建在室外即如今日之转角阳台。有“天井”的房子,楼上四角走廊相通,形成转角楼,也就是内阳台。转角楼看起来简单,可做起来不容易,俗话说:“石匠怕打石狮子,木匠怕建转角楼”。转角楼建造起来比吊脚楼的难度要大得多,画脉要求相当准确,两脉相合,长短相同,三边的“公母隼”,合拢要求斧口不差。如能允许设内挑梁,那就容易多了,但习惯上不允许设斜梁,认为斜梁不正,会出邪人,老木工们说,转角楼难就难在这里。
“正屋来自华夏建筑,楼子源于西南少数民族”,正屋与楼子相接处是土家独创的转角楼———“骡子屁股”。转角楼由一根“伞把柱”支撑,把屋顶水面分合为“四面水”(见上图)。“伞把柱”的上部、中部、下部分别凿上多个榫眼,上部榫眼和中部榫眼承载由骑、梁、柱、枋组成的四面“排扇”,以“伞把柱”为中心向四个不同方向呈放射状排列,如电扇的四面扇叶围绕中轴。“伞把柱”有三层这样的四面或三面扇叶围绕在上、中、下端,其中两面排扇没有落地,为底层留出开阔的内部空间。
正屋与厢房角度垂直但并不相连,正横屋排扇的两根“檐柱”相距约5尺,“大桃”相触,如此才能“转得开”,形成扇面一样的夹角。要是没有转角楼的话,正屋和厢房各自独立,那是吊脚楼走向成熟的过渡形态。
彭家寨的房屋有一部分建有转角楼,其中以彭武才家最为规范。转角楼作为土家建筑一绝,让人在讲述时常常费尽心机却不得要领,即使是行家,也很为难:据彭继书老汉说,彭武才的一正两横“撮箕口”屋就曾让几个建筑系学生转了八天。还是照抄,修建时的复杂程度就不消讲得了,好在恩施地区,有着智慧头脑和精湛技艺的木匠、解匠、岩匠活跃于土家村寨。
欣赏土家建筑时,品味土家语言也有趣,彭家寨人称转角楼为“骡子屁股”,真是恰如其分。马与驴相结合生骡子,正屋与横屋相连处衍生出“骡子屁股”。“叫驴子”是最难管束的动物,如吊脚楼的楼子一般;马老成而持重,像正屋一样可供依附,而正屋与横屋有机结合,就催生出具双重性格的骡子。
转角楼因其难修,一般多见于大户人家。倘家境一般,则多为“吞口屋”。土家先民称虎为“吞口”。虎为图腾崇拜之物,在造房中,以虎口形式较多,名叫“吞口”屋,即在大门两旁,各伸出七尺长的房子,并设“耳门”左右相对,正面看去如变形虎口。一般右边为火垄,左边为厨房,中间的“吞口”可以做饭、乘凉或堆放杂物之用。这种形式的房子,一般以土垒墙、以瓦盖顶,土家人又叫它为“卧槽屋”,形容其如虎卧槽。如今鄂西地带农村造房仍采用这种形式。
小结:上面的文章,带我们领略了“转角楼”的别样风采,让我们对于“转角楼”也有了认识,同时可以感受到土家族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精湛的技艺,真得很让人佩服。真心希望这种技艺,这种匠人的精神可以传达和传承,源远流长!
《你听说过土家建筑一绝“转角楼”吗》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