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武术文化

易安殿 阅读:21 2023-01-31 16:19:40 评论:0

  当我们看到黄飞鸿或者是李小龙的武功就会自然的流露出感叹,那么你知道关于岭南武术文化都有哪些吗?一起来看看以下文章了解一下吧!

 岭南武术文化
岭南武术文化

  岭南传统武术的概况

  广东自古已有武术流传,至明代更有完整的拳械套路,据《小知录》记载:“使拳之家,曰赵家拳、南拳、西拳、温家钩挂拳、张飞神拳、霸王拳、猴拳、童子拜观音拳;又有眠张短打破法、九内红大下等破法、三十六拿法、三十六解法、七十二跌法、七十二解法。”但至清代,传统的拳种已逐渐式微,流行的主要拳种仅为洪、刘、蔡、李、莫家拳,及晚清出现的蔡李佛拳、咏春拳。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粤地就有“粤俗好斗”的说法,这一传统的影响延续至后代,岭南地区的体育多体现出竞技性及雄武刚强的特点,特别是武术,尤以拳术等项目上以独特的南国风格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广东的武术的拳术在中国拳术中称“广东南拳”。所谓南拳,泛指流行于长江以南各省与北派拳术迥异的一派拳术。而广东则是南拳发展的中心地区。练武自古是人们自卫抗暴的手段,故成了民间传统体育,而明末清初乃至鸦片战争前后,广东的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民间习武之风从秘密到公开,愈演愈烈。这是广东传统武术发展的客观原因。以至到后来流传到海外的中国武术被称为“KONGFU”,这是广东人对武术称为“功夫”的译音,可见粤人传武影响之广泛。

  广东传统武术的历史发展

  乾隆年间,广东已有人到海外传授武艺,鸦片战争前后,广东激起民间练武的热潮,官府也不再禁止民间练武,城乡习武者众,使广东的洪、刘、蔡、李、莫等五大门派及白眉、龙行、蔡李佛等门派在广东城乡广泛流传。洪拳,是南拳中最大的一派;刘拳,流传于雷州半岛;蔡拳,后来流传于广东中山等地;李拳,相传流行于广东中山、河源、高州、龙川、广州等地;莫拳,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除五大名拳外,广东南拳还有蔡李佛拳、咏春拳、侠拳、佛家拳、练步拳、练手拳、刁家教、岳家教、朱家教、昆仑拳、南枝拳、儒拳等。

  民国初年,国人为雪“东亚病夫”之耻,武风为之一振。1919年广东省体育精武会成立,主张体育救国,振兴中华,开展武术活动,引进了外来拳种,并组织武术表演,培养了不少武术骨干,精武会的影响直至海外。孙中山重视武术,曾邀名武师蔡桂勤到大元帅府任自己的武术教师,民国10年(1921),以大总统名义向武术家林世荣颁发银质奖章,民间练武之风更盛。随后成立了两广国术馆、国术社等,当时武馆林立,先后有近50家,武术流行于各界。

  广东南拳五大门派流行于清初至清中叶,近代以后至当代仍在流行的只有洪门一家,刘、蔡、李传人很少,莫家拳仅在东莞、惠州等个别地区还有流行。除洪拳外,首推蔡李佛拳,还有咏春拳、侠拳、龙型拳、白眉、练手拳等仅在某些地区流行的小拳种。而近几年,随着电影《叶问》的公映,以佛山为中心的咏春拳知名度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赢得了社会较高的关注度。

  广东主要拳派的概况

  南拳的五大门派中,蔡家拳、李家拳被综合成一个新的拳派——蔡李佛家,创始人是新会人李享(一说李享与其得意弟子张炎合创),1838年开设洪圣馆并在广州、南海、佛山、江门、广西桂平等多地开设分馆,门徒有数万之众。这与其主张“反清复明”的政治功利有关,客观上却使蔡李佛拳以蓬勃之势取代原有的南派五家成为新兴的南拳大家了,经过百多年的流传,成为岭南拳术一大流派,风行全省及亚、欧、美、澳各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蔡李佛拳动作舒展大方,步法稳健灵活,腿法凌厉疾速,手法全面,劲力充沛,刚柔相济。蔡李佛传人至今分布在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35个国家和地区有蔡李佛功夫总会。

  广东南拳的五大门派中,洪拳是最负盛名、生徒最多的一家。岭南武术的传奇人物黄飞鸿、铁桥三都是洪门传人。洪家拳源于洪门会推行的拳术。以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彪的象形及其特征编排。其特点是:硬桥硬马,步稳势烈,气势威猛,刚劲有力。近代著名传人有铁桥三(梁坤)、黄飞鸿、陆亚采、林世荣等。香港电影《黄飞鸿》的播映,将其渲染成无往不胜的武林大师而家喻户晓,佛山将黄飞鸿效应发展为武术旅游观光项目的文化产业,在祖庙建立黄飞鸿纪念馆。2002年又举行145宝诞寻根拜祖仪式活动。地方在利用文化品牌创造经济效益上有较大的热情。

  其他流行的拳派:佛家拳清嘉庆十九年(1814)左右,广东新会县陈远护自高要县鼎湖山学得佛家拳,传给其侄陈享。在广州学得佛家拳的有陈斗、雷仁生、尹宝林等,尹传给李文伟等。佛家拳特点是用掌多,长短桥结合。

  莫家拳相传清乾隆年间,福建少林寺慧真禅师来广东时传给海丰县莫蔗蛟。广州著名传人有林荫堂、林仲伟等。莫家拳流传于东莞、广州、佛山、顺德等地,此拳特别注重腿法,有“一脚胜三拳”的说法。手法紧密,拳势勇猛。

  咏春拳相传明末少林女尼伍枚大师所创。后传至福建严咏春及其夫梁博涛。取名为咏春拳,后他们到广东南雄、高要设馆授徒。最著名的传人有佛山梁赞和阮其山。广州咏春派名师岑能,师承佛山名师张保,后又得阮其山悉心传授。咏春拳流行于广东佛山、肇庆、广州、顺德、鹤山及香港、澳门等地。咏春拳之特点以二字箝羊马步为主要步型,发力含蓄,正面入门进攻,接近对方出奇制胜,一些国家将其列为军警界必习之搏击术。

  侠家拳李胡子(又名金钩禅师)从四川云游至广东,在肇庆鼎湖山庆云寺挂单,把侠家拳传给王隐林(王飞龙)。王隐林后来到广州传给王伦等人。再传人有邓龙、邓锦涛,后传邓镇江、周沛宏、邓满、王绍仪、潘富、祖小旺等。侠拳刚烈威猛,长桥大马,大开大合;刚柔相济,长短结合,有“棉里针”之称。

  龙形拳为惠州林耀桂(1878~1966)首传。他先跟海丰和尚学拳,后到罗浮山华首台拜大玉禅师学技,融会贯通,尽得正宗龙形拳衣钵真传。建国前,林耀桂先后在广州许多军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任国术教官,其广州得意门徒有:马齐、叶可声、胡可泰、曾根、邵真等。龙形拳讲究气势、桩势、腰劲爆发力强,浮沉吞吐分明,由腿至腰肢而至四肢末梢,要头、眼、身、腰、腿外五形与神、志、意、气、劲内五形合一。白眉拳为惠州张礼泉首传,他20岁时在广州光孝寺拜四川白眉拳第三代掌门竹法云为师。张礼泉教弟子很多,影响较大的有:张炳林、张炳森、张炳发、丘人和等。现代传人有:萧挺勋、梁华顶等。白眉拳特点短小精悍,初级拳大开大合,以练桩势;中级拳求劲力游走和劲力的蓄发、气的吞吐;高级拳以意、气、劲互相结合,贯以桩势。特点是攻防同体,直取横破。推荐阅读:岭南早茶文化

  岭南传统武术的传播与发展

  广东地处沿海,对外通商早,华侨多,使广东武术较早向外传播。广东人习惯称武术为“功夫”,传到海外后,外国人也称功夫(Kungfu)。前国家体委为把中国武术推向世界,曾多次派武术考察团到世界各大洲考察。考察结果表明,海外的中国武术活动,练南拳的占大多数,其次是太极拳和长拳。广东是中国开展南拳较普遍和较早的省份之一。各南拳武馆的门徒在武艺学成后,到海外谋生传艺的不少。在岭南传统武术向海外的传播过程中,精武会在对外传播传统武术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南洋华侨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力。1919年广东精武体育会成立,对香港同胞和南洋华侨产生一定影响。随后香港一些单位也要求成立精武会,并不断来人参观、咨询,促成了香港精武会成立。1946年还成立了“南洋中国精武总会”,以统一领导南洋各埠精武会。!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武术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在上个世纪70年代,前国家体委对南拳的比赛套路和比赛办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把南拳正式列为竞赛项目,与太极拳、长拳并列为三大项目自选拳术。而广东南拳大胆改革,重新编订套路,采岭南各家南拳之长,如蔡李佛拳的多变手法,侠家拳手的大开大合,客家拳的小巧发劲,莫家拳灵活的腿法,洪家拳稳健的步法等等;同时吸收北派拳重视基本功训练的长处。这样既使手型、手法、步型、步法有机地联系,又能在比赛地毯上全面合理地施展,并注意弥补下肢动作少的不足。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和技术改革,不但广东南拳套路符合国家体委的新规定,而且又有特点,有难度,使人耳目一新,在比赛时占有一定优势。推荐阅读:岭南园林文化

  

网址:https://yadoura.com/post/7538.html

声明

岭南武术文化》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