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奥秘: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周易奥秘: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穷极天地万物之理,尽最扩充发展万物、生灵的本性,那便可以到达掌握天命的理想境界。“命”是上天的命令。上天的命令,即是任何事物都不能抗拒的,引申就是天地的规律,因此天命就是天的规律或自然规律。当你能够穷尽天下之理,发展自己的本性,那你就能进一步,到达一个更高的层次,那时你的想法和做法自然而然地符合天地自然的规律。天地规律就是你,你就是天地规律,因为你所想、所做的,自然而然地展现了这一规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变成了懦家人生理想的实践原则。原本的意义只是说《易经》的卦穷尽了天下之理与万物的本性,因此与天地自然的规律吻合为一。这两句话是颠倒来说的,上一句是从天的规律,变成人的道德,再变成人合理的行为标准;下面一句则是从相反次序来说,从最低的人,逐步学习,先了解道理,扩展自己的本性,到最后回归到天地。两句话中上一句指由上而下,下一句则由下而上回归到宇宙的天道,也就是孔子所说“下学而上达”的发挥。
后来的懦家学者将这句话勉强地引申,不当它是对《易经》的赞扬,而变成讲个人修养时,就发展为通过“格物致知”而“穷理”,藉此理将自己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尽量扩充至完美,那你就能够“天人合一”,你的做法自然而然地符合天的做法。到了这时候,你根本不用去想应该如何做,随手做去便合乎天的最高规律。这不仅仅对懦家后学来说,变成了人生实践的最高理想,甚至道家和道教,同样以它为道家人生追求的最高理想。道家修炼最重要的金丹大道,一样要经过“穷理尽性”,一直到恢复天命。这个天命就等于与天为一,是长生不死、精神不死的准则。它和懦家的说法有所不同,但意思相差无几。明白了这句话,我们就明白第四章其实就是阐说这道理。
第四章的第一节,作者说出了古代人类最难了解的三样事物:一是天文地理背后的规律,一是人的生死问题,一是鬼神究
竞是什么。结果他就认为,这些最复杂的问题,将它们提升简化,其实就是阴和阳的变化。我们已经说过,因为阴阳的显晦,就是天文地理幽明的原因。因为阴阳的循环往复,说明了生发展到最后是死,死之后是再生。生和死只不过是阴和阳的循环。因此,生固然开心,死亦不需要忧虑,死可能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至于鬼神,和人类万物并没有不同,亦不过是阴阳两气的聚合和分散而已。掌握了阴阳之理,去看宇宙万事万物,就可以根据这一道理,了解万物最关键、最根本的性质。于是通过这三个古人最难明白的事例,用了《易经》的阴阳之理,就能够了解它们是什么。其他没那么复杂的万亊万物之理,自然也可以通过阴阳之理来说明。所以掌握了《周易》阴阳之理,就能以简驭繁,明白一切事理了。因此,第一节是说利用《易经》以穷理的方法。
第二节则说出了因为掌握了易理、掌握了阴阳的重要原则,圣人的想法、做法就与天地类似,所以他的作为就不违背天地。然而真正要达到尽性就不是这么简单,最关键的两件事,即“知(智)”和“仁”,都要达到极致。实践仁德而无智慧、知识的指导,只不过是普通人所能够达到的小仁。你的智慧愈高,你所实现的仁德才愈卨、愈伟大。同样,有智无仁也不行,因为智亦足以济奸邪。所以智、仁两者要互相配合。怎样互相配合?最简单就是“旁行”,因为旁行是仁智的应用,它不仅仅懂得守常经,甚至对任何事件的特殊变化,都有足够的知识,能采用最合理的方法去处理。但知识太高的人往往流于理智,变成自私自利,这是人性中很容易产生的毛病。因此,要“不流”,即守着仁德来作根据。智需要仁来制裁、制衡,达到中道。达到这一境界,然后个人通过知天、顺天而“乐天”,由于“知命”,只做合乎道德、上天容许的好事,而不会因为自己个人的私利,去做一些为害别人、社会、不合理的事。
这里还说出了尽性既要“乐天”,守天道,•又要“安土”,守地道。天道即是乾道,地道即是坤道。要掌握乾坤的德性之道,发展到极致,那你便能够达到“尽性”的理想目标。能够“尽性”,就能够达到“天人合一”。当你达到“天人合一”,你就是自然规律。当你就是自然规律的时候,你就能做到“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注意,宇宙的规律虽然永恒a合现,但阴阳的运行往往会逸出常规,超过了合理的限度。掌握了自然规律的圣人,当宇宙逸出常规,他就有贪任利用更高的自然之理去疏导宇宙,令它不要超过常规,而回到中和。乂或者是宇宙产生万物时,可能有疏忽,不是对万物都能照顾周到,身为吊人,就要根据自然的真理,体会到在万物的发展过程中,有什么是由于天地的疏忽,或者环境乃至人为等原因的影响,而未能发展到合现的标准,于是协助天地达到合理的标准。这是已经神化于自然规律的人才可做到,和泰卦的《大象传》要求的“财(裁)成辅相”有关。“财(裁)成”就是减少,“辅相”就是增加。
“财(裁)成”就是第一句话中“范围”的意思;“辅相”就是下一句话中“曲成”的意思,于是通过人为的力量,令宇宙的运行更加顺畅合理。注意,只是配合天地,天地多了,减少一些;天地不足,则增加一些。一切是以天地为主,我们只是协助它,是一种参赞作用。西方则不然,它要了解A然、征服自然,于是变成了我是主宰,自然是附庸,最后做出来的就是一种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未曾完备的自然知识来对待自然的做法。因此,西方开始时认为是好的事,往往在几十年后发现是坏的。所以一个是积极地对待自然,一个是消极地对待自然。西方以“积极态度”对待自然,但因为今天的知识尚不够完善,所以为地球带来无穷的灾害。而《易经》是以“消极态度”对待,认为我是宾,天地是主,我只不过是帮助它而已,对自然采用协调的方式,令它达到中和的境界。至少到目前为止,如果说到对待别人、万物和地球,易学这种思想比西方今天的观念合理得多。难怪今天西方因环境污染问题而苦恼,很多人读到这里,就特别欣赏,于是《易经》成为西方的热门学问。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至于下面两句“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神无方而易无体”的意思,在这章之后,下面的第五章还有发挥。请注意,第四和第五章的内容是互相呼应和补充的,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讲述相同的道理。了解了第五章,回头再看第四章,更容易明白。第四章至此讲解完了。
星座网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周易奥秘: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