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派

易安殿 阅读:3 2024-02-17 11:38:56 评论:0

灵宝派为早期道教派别之一。由东晋末年葛巢甫在古《灵宝经》传授基础上进一步造作"灵宝"类经典之后所肇建。

葛巢甫是东晋著名道士葛洪的从孙,生当东晋晚期。在此之前很久,即有灵宝经书的造作与传授。东汉袁康所作《越绝书》,载有神人授夏禹《灵宝五符》经的神话故事,略谓:"昔禹治水于牧德之出,遇神人授以《灵宝五符》。后藏于洞庭之包山(今太湖西洞庭山)。"至吴王阖闾时,有龙威丈人得符献之,吴王以示群臣,皆莫能识,乃令(使者)赍符以问孔子。"孔子告之乃《灵宝五符》云云。葛洪《抱朴子·辨问》有类似的记载。并谓:"《灵宝经》有《正机》《平衡》《飞龟授AE|》,凡三篇,皆仙术也。"其《遐览》篇即著录《正机经》《平衡经》《飞龟振经》各一卷,盖以一篇为一卷。

葛洪《遐览》篇所录之书出自其师郑隐所藏,证明在郑隐、葛洪之前,确有《灵宝经》问世。现《正统道藏》所存《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上,亦载有上述授经故事,所述《灵宝经》渊源,大致与《越绝书》《抱朴子·辨问》之说合,只是略有增益,其书名亦同于《越绝书》之《灵宝五符》。据刘师培《读道藏记》考证,此序及文与北周甄鸾《笑道论》及《御览》所引《五符经》文合,证明它确是古《五符经》。此《太上灵宝五符序》共三卷,只上卷之首段方为序文,其余为经,现将三卷皆标作序,"乃标题之讹也"。刘师培又据《太上灵宝五符序》卷上之"《五帝官将号》章,详析五方帝名及五色;

《太清五始法》章,以五藏、五常配五行,并及孤虚王相之法"认为"均汉人遗说,即出自汉季,亦未可知。"由上可见,在东汉末,至迟到汉、魏之际,已有"灵宝经"如《灵宝五符经》的出现,只是道士们为了神秘其书,将其托为夏禹或帝喾所授或所传。其托始之辞虽不可信,而出世年代较早,却是可以从书中反映的时代思想特征来断定的。

尽管灵宝经书出现的时间较早,但其卷帙一直较少,流传也不广。直到东晋中叶,继杨羲、许谧造作"上清经"之后,葛巢甫以古《灵宝经》为基础,加以附会引伸,造作出大批"灵宝"类经书,才使其卷帙有所增加。也正是在葛巢甫等大量造作"灵宝经"的基础上,才逐渐形成以此经书命名的灵宝派。葛巢甫造作"灵宝经"书的时间,大致在杨、许造经之后,到其以经书传弟子任延庆、徐灵期之前。杨、许造"上清经"始于晋哀帝兴宁二年(365),葛巢甫以经书传弟子任、徐在安帝隆安(397~401)末。葛巢甫所造"灵宝经",在社会上很快得以流传,当王灵期诣许黄民求受"上清经"时(在许黄民于元兴三年奉经入剡后),已是"风教大行"。据日本学者小林正美考证,葛巢甫造作的"灵宝经",主要有《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灵宝赤书玉诀妙经》等。

葛巢甫及其后继者在造作"灵宝经"时,勾划出一个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经谱系。《云笈七》卷三《道教所起》称:"今传灵宝经者,则是天真皇人于峨眉山授于轩辕黄帝,又天真皇人授帝喾于牧德之台,夏禹感降于钟山,阖闾窃窥于句曲。其后有葛孝先之类,郑思远之徒,师资相承,蝉联不绝。"《灵宝略纪》更进而称:"经一亿劫,天地乃开,劫名赤明,有大圣出世,号曰元始天尊,以灵宝教化,其法兴显。"又经若干劫,太上大道君出世,"元始天尊下降,授道君灵宝大乘之法。"并赐道君"太上"之号。"帝喾时,太上遣三天真皇赍《灵宝五篇真文》以授帝喾,……

帝喾将仙,乃封之于钟山。……至夏禹登位,乃登名山巡狩,度弱水,登钟山,遂得帝喾所封《灵宝真文》。……禹未仙之前,乃复封之镇乎北岳及包山洞庭之室。"后吴王阖闾登包山得之,群臣不识,以问孔子,谓是《灵宝五符真文》。因阖闾"侈性慢易,不能遵奉道科,而真文乃飞上天,不知所在。后其子夫差嗣位,乃登劳山复得之,奉崇供养,自尔相承,世世录传。至三国时,吴主孙权赤乌之年,有琅瑯葛玄字孝先,……入天台山学道,精思遐彻,未周一年,感通太上遣三圣真人下降,以灵宝经授之。……孝先凡所受经二十三卷,并《语禀》《请问》十卷,合三十三卷。孝先传郑思远,又传兄太子少傅海安君字孝爱,孝爱付子护军悌,悌即抱朴子之父,抱朴从郑君(思远)盟,郑君授抱朴,于罗浮山去世,以付兄子海安君,至从孙巢甫,以隆安之末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世世录传,支流分散,孳孕非一。"类似上述传经谱系,在陆修静《灵宝经目序》《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云芨七》卷六《三洞并序》等书中,皆有记述。其所云元始天尊降授太上大道君,再遣三天真皇降授帝喾、夏禹、吴王阖闾云云,自属虚构的神话,所谓葛玄于天台山得"灵宝经"三十三卷,亦为造经者的依托。因葛玄乃葛洪从祖,其所撰《抱朴子》和《神仙传·葛玄传》,以及《道藏》所引《抱朴子》佚文,皆未载其事,仅提到葛玄、郑思远等传授《太清丹经》及《三皇文》。元谭嗣先造《太极葛仙公传》,录有陶弘景《吴太极左仙公葛公之碑》,亦未记其事。因此,陈国符《道藏源流考》曰:"盖本无其事,因六朝吴、会间,盛传葛玄神迹,故造经者依托之耳。"有学者提出,既然汉末已经造出"灵宝经",葛玄传授其中某些部分,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这种推测不无一定道理。但即使这样,葛玄所得仅是古《灵宝经》的某些部分,绝不会有《灵宝略纪》所云三十三卷,只能是葛巢甫及其后继者所造作。如真有其事,葛洪《抱朴子内篇》是不会不载的。

从上述葛巢甫及其后继者所编造的传经谱系中,可以看出,灵宝派尊奉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祖师是三国吴道士葛玄。晋末至南朝宋时期所出的许多"灵宝经",大多托称元始天尊所说,并以太极左仙公葛玄"语禀"、"请问"的形式加以铺叙。其中如《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原名为《太极左仙公请问经》,《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原名为《仙人请问众圣难经》。据《灵宝略纪》载,葛玄所受三十三卷"灵宝经"中,即有"《语禀》《请问》十卷"。将这么多经书依托于葛玄"语禀"、"请问",自非祖师不具如此资格。

灵宝派所奉经典,以较早出世的《灵宝五符序(经)》《灵宝赤书五篇真文》,和稍后出世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简称《度人经》)为最重要。但因《度人经》强调劝善度人,标出了该派立教的主旨,故被后世灵宝派道士所特别重视,并被《正统道藏》收作第一部经书,因此后来《度人经》就成了灵宝派的祖经,许多道士皆为之作注。劝善度人确是灵宝教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它区别于其他道派的重要特点,与它同时出现的上清派着重个人修炼,即与它有区别。后出的不少《灵宝经》不断对此主旨进行阐发。陆修静《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称:"圣人传授经教,教于世人,使未闻者闻,未知者知,欲以此法桥,普度一切人也。"①《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还假葛玄之口告戒地仙三十三人说:

"子辈前世学道受经,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人得道,不信大经弘远之辞,不务斋戒,不尊三洞法师,好乐小乘,故得地仙之道。"即只念度身,不念度人,只能成为地仙,不能成为天仙。

灵宝派的基本信仰,仍是长生成仙。但因南朝时期所出的"灵宝经"大量汲取佛教教义,起因果报应,三世轮回,涅灭度等,故而使它的成仙思想被染上浓重的佛学色彩。如《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云:"当知三界之中,三世皆空;知三世空,虽有我身,皆应归空。明归空理,便能忘身。能忘身者,岂复爱身?身既不爱,便能一切都无所爱,唯道是爱。"这是佛教"以有生为空幻,故忘身以济物"的思想,与道教原来提倡的爱身养生的宗旨大异其趣。既不爱身,也就不再追求肉体不死,即身成仙,而只追求积功累德,死后升入仙堂,或来世成仙。因此不少"灵宝经"宣扬所谓"灭度""轮回"的成仙步骤,即要经过几死几生、若干轮回之后才能成仙。如《九天生神章经》云:"夫学上道,希慕神仙,及得尸解,灭度转轮,终归仙道。形与神同,不相远离,俱入道真。"《升玄内教经》云:"泥丸灭度,得免地官,魂神澄正,得升天堂,或补仙品,或生圣王,更相转轮,储积德行,行满福立,云舆乃迎。受度积功,非唯一生,志意不倦,克成仙王。"《诸天内音经》更假托天真皇人现身说法,叙述他经过六道轮回、九灭九生之后,才"凌超三界,位登天真。"

《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又称道教最高神乐静信,也是经过多次轮回,累世积德之后才成高仙。葛洪《抱朴子·道意》云:"夫神仙之法,所以与俗人不同者,正以不老不死为贵耳!"今灵宝派宣扬所谓"灭度"、"轮回",即几死几生后成仙,无疑是对原有神仙说的修正。

灵宝派的修炼方法,主要是符箓咒术,用它来召神役鬼,消灾除病,也用它上通天神,使修道者名登仙籍。又特别重视斋醮科仪,疑为葛巢甫所撰的《敷灵宝斋戒威仪诸经要诀》云:"夫学真仙白日飞升之道,皆以斋戒为立德之本矣。"

陆修静也谓"斋直是求道之本"。因此他为道教撰写了大批斋醮科仪书,特别是灵宝斋仪。此外,受上清派的影响,也讲存神,服气,叩齿,咽津。从其重符箓科仪方面说,它与天师道相接近,而与上清派有区别;从其强调劝善度人方面说,又与天师道和上清派都不完全相同。

《灵宝略纪》称,葛巢甫在隆安末,将"灵宝经""传道士任延庆.徐灵期等,世世录传,支流分散,孳孕非一。"

《道教义枢》卷二《三洞义》作了同样的记载。任延庆事迹不详,徐灵期在《南岳九真人传》《南岳小录》《南岳总胜集》等中皆有记载。《南岳总真集·衡岳观》称其为吴人。但《南岳九真人传》与《南岳小录》皆称他于西晋武帝太康八年(287)去南岳建衡岳观,盖误。《南岳九真人传》称其为"宋时人",以南朝宋"元徽二年甲寅(474)九月九日于上清宫白日升举。"(《南岳总胜集》谓元徽元年九月九日冲举),盖得其实。

除任延庆、徐灵期传"灵宝经"外,与其同时的陆修静(406~477)则是更为重要的传人。他是南朝著名道士,对改造旧道教、建立士族新道教有很大的贡献。他与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皆有渊源,但皆无直接的师承关系,自称"三洞弟子"。唐道宣《广弘明集》卷四对其评述曰:"昔金陵道士陆修静者,道门之望,在宋齐两代,祖述三张(张陵、张衡、张鲁),弘衍二葛(葛玄、葛洪)。郗张之士,封门受箓。

遂妄加穿凿,广制斋仪,糜费极繁,意在王者遵奉。"这一段评语是比较中肯的。

陆修静对灵宝经的弘扬和灵宝派建造确有突出的表现。

第一,他对灵宝经书进行系统整理。因为自葛巢甫造构"灵宝经"以后,不少人又将它和"上清经"等相杂糅,继续造作灵宝经典。"或删破《上清》,或采抟余经,或造立序说,或迥换篇目,裨益章句,作其符图,或以充旧典,或别置盟戒"。②

陆修静认为必须彻底改变当时"精粗糅杂,真伪混行"的状况。为此他对当时流行的五十五卷"灵宝经",逐一进行辨别,剔除伪经,编出《灵宝经目》,于元嘉十四年(437)上呈宋文帝。在奏呈的表文中称:"即今见出元始旧经,并仙公所禀,臣据信者合三十五卷。"③此《灵宝经目》已佚,他所考订的是哪三十五卷,目前已难确切判定。

第二,对某些灵宝经进行阐释。陶弘景《真诰》卷二十《真诰叙录》称陆修静"既敷述《真文赤书》《人鸟五符》等,教授施行已广。"按《真文赤书》即《五篇真文》,载于《道藏》者不止一处,此指《元始五老赤书玉诀》,见《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卷上,据日本学者考证,为葛巢甫所造。

灵宝派 道教最神秘的门派

《人鸟五符》,在今本《五符经》(即《太上灵宝五符经》)无其文,是早已亡佚的古《灵宝经》。陆修静对它们作了"敷述",使之扩大了传播范围,至陶弘景时,其"教授施行已广"了。

第三,系统撰订斋醮科仪。据记载,三张五斗米道时期,曾制作了部分道教斋仪,如涂炭斋、旨教斋。寇谦之改革天师道,和葛巢甫肇建灵宝派时,也曾增制了某些斋法,或撰写了某些斋仪书。但内容都较简单。陆修静总结了已往经验,重新造作了大批斋仪,使之从内容到形式都得到了充实和提高。据他所著《洞玄灵宝五感文》记载,他把原天师道的一二种斋仪,扩充为包括天师、上清、灵宝各派斋仪在内的"九斋十二法"。即上清斋二法;灵宝斋九法:金箓斋、黄箓斋、明真斋、三元斋、八节斋、自然斋、三皇斋、太一斋、指教斋;洞神斋一法,即涂炭斋。据《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记载,陆修静撰作了除黄箓斋外的上述各种斋仪书。据其他资料记载,他又撰有多种斋醮乐章,如《升玄步虚章》《灵宝步虚词》《步虚洞章》等。《茅山志》卷十称陆修静"所著斋法仪范百余卷"。经过陆修静的大量撰著,道教的斋醮仪式基本上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其后隋唐道士张万福和唐末道士杜光庭继续撰著斋仪,皆以陆修静之书为本。斋醮法事是道教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方式,又是交通朝廷、影响群众的重要手段,对社会的影响很大。陆修静的上述建树,自然获得后世道士的赞誉。

由于陆修静从事了上述工作,"于是灵宝之教,大行于世。"④

可以说,灵宝派虽为葛巢甫所肇建,但它的真正弘扬者则是陆修静。或者说,经过陆修静的弘扬之后,灵宝派才大行于世。

其"大行于世"的情况,陶弘景《真诰》的两条注文从侧面作了反映。该书卷十一注曰:在齐初,上清道士王文清曾在大茅山下建崇元观,二十年内,"远近男女互来依约,周流数里,廨舍十余坊。而学上道者(指修上清经箓者--引者注)甚寡,不过修灵宝斋及章符而已。"同书另一注文说:

茅山每年"三月十八日辄公私云集,车有数百乘,人将四五千,道俗男女,状如都市之众。看人唯共登山作灵宝唱赞,事讫便散,岂有深诚密契,愿睹神真者乎!"可以看出,从齐到梁,作为茅山宗祖山的茅山,上清法反而不被人们所重视,群众感兴趣的倒是灵宝派的斋醮法事,灵宝信徒超过了上清信徒。这是陆修静弘扬灵宝经法的结果。

陆修静虽对灵宝派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但未见有弟子传承其灵宝经法者。因此灵宝派在陆修静之后的情况已不甚明了,且直至隋唐,也无灵宝道士显名于世者。大约至北宋初,方见灵宝派在江西清江县阁皂山形成传授灵宝经箓的中心,被称为阁皂宗,使灵宝派再次显名于世。

注:

①②③④《道藏》第9册824页,第22册19页,第9册839页,第6册37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网址:https://yadoura.com/post/232209.html

声明

灵宝派》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