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麻烦帮我翻译一下这段佛教经文

易安殿 阅读:3 2023-12-10 15:37:27 评论:0
佛说四十二章经 麻烦帮我翻译一下这段佛教经文 谢谢

有劫不临难不对,是“有势不临”

佛说,人有二十种事很难办到。贫穷的时候做布施很难,富有尊贵时去学道很难,明知会死,却义无返顾地舍弃生命,这很难。能阅读到佛经很难,我们短暂的生命能遇到佛出世,这很难。对外界不贪恋,能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很难。见到美好的事物不贪求,这很难。被侮辱不嗔恨,这很难。不倚仗自己的势力,不趋炎附势,这很难。无论遇到什么事情,心不执著,这很难。学问圆满很难。灭除自己的骄慢心,这很难。自己有学问或技能,不轻视没有相关知识的人,很难。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人与事,很难。善护口业,口不说别人的是非,很难。遇到真正的助你解脱的导师,很难。能真正的认识到自己的本性,修习解脱正道,这很难。能根据众生的根基而度脱众生,这很难。能保持内心的寂静,不被外物所动,这很难。怀着慈悲的心,用种种方便利益众生,这很难。

比丘问佛:是什么因缘,可以知道宿世命运,可以得到究竟的解脱。佛说:清净内心,坚守志向,就可以达到解脱。比如磨镜,污垢尽去光明就会显现。断球自己的欲望,无所追求,就会了知宿命。比丘问佛:什么可称为善,什么最大?佛说:如法修行,守住本心是为善,志在解脱是为大。沙门问佛:什么力量大,什么最明觉?佛说:忍辱力量大,是因为不怀恶心的原因,并且安稳。忍辱的人没有恶意,必定会被人们尊敬,除尽内心的尘垢,清净无秽,就是最明。没有天地,被今天所缠缚。十方世界的一切,无所不见,无所不知,无所不闻,具足一切智慧,就是明觉。

佛说:人有很多过错,却不思悔改。稍微放纵自己的心,就会有罪过上身。就像水汇入大海,逐渐变得深广。如果人有过错,自己知道错了,改恶行善,罪业就会消灭。就像生病之后出了汗,就代表疾病渐渐好了。

佛说:恶人闻善,就会来扰乱。你应该控制住自己,不要责罚他,那个作恶的人,自己的恶行就会惩罚他。

佛说:有人听说我行正道,对众生行大仁慈,就诽谤佛,佛默然不回应。诽谤声就停止了。佛问道:你送礼物给人,那个人不接受,礼物不是不归你?有人回答说:是归我。佛说:现在有人骂我,我现在不接受,那个人独自遭受祸患。就是归自身了。就像声音的回声,影子随行身体,不可脱离。所以一定要谨慎,不要造恶。

佛说:恶人害贤人。就像抬头向天吐痰,痰不会到天上去,必定还会掉向吐痰人自己;逆着风扬尘沙,尘沙不会到别的地方去,还会扑到自己身上。圣贤不可伤害,否则灾祸就会毁灭自己。

再看看哪地方不明白?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四章 处中得道》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处中得道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

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

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

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

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

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这是佛讲的第三十四章,“处中得道”。这个“处”,就是我们应该把所有的心、念头和所有的作为,都要处在这种状态、这种心理的情况下,才能获得中道义。

处于中,我们才能够去掉执著。不执著于有,也不执著于无;不执著于生,也不执著于灭;不执著于大,也不执著于小;不执著好,也不执著坏。

只有你不执著的时候,才会得中道义。中道,不是我选一个方向,我这面不走,那面也不走,我就专门走中间。

你那是执著中间,中间不是中道义,这个是有区别的。这个“中”,我们有的人可能有点体会,因为有体会的人才知道。

你那一瞬间正处在中道上,才会有体会的,你不处在中道,不会有这种体会的。只有有体会的人才能得道,这是我们用功夫时很关键的问题。

佛这么讲,而且我们的祖师大德也这么讲,“信手拈来”,信手拈来,得道就这么容易,顺手一抓就是,这么轻松自在就把道拿来了。什么原因?因为他掌握了中道义。

你看看,得道容不容易啊?是真容易。但是你必须知道什么是中道,怎么去做,这个题目,我说得也比较深了一点,大家慢慢体会。

继续讲它的原文。【释】第三十四章说明了人学道的方法,应该好好地调身、调心,不要令身心太紧张,或太懒惰。

儒教也讲,你要是往前进得快,往后退得也快。为什么前进得快,退道也快?谁能说一说?弟子:前进得快,遇到的困难就越多;困难越多,压力大一些,承受不了的时候就退。

我是这样认为的。为什么前进得快,后退得也快?因为他已经产生了执著,他把执著当成快。

执著是生灭法,有快就有慢,所以必然像箭似的,它又退回来了,射出去碰到硬东西,又反弹回来。因为产生了执著,它不是不生灭之法,是生灭之法,这生灭之法有生就有灭,所以它又退回来了。

【释】修道不要忘了道,也不要帮助道。因为道不可忘,一时忘了道,我们就会懒惰。

你也不要去执著这个道,不要帮助道。说:“我今天在修道,如何如何的。”

不要忘,也不要去,“哎呀,我赶紧的,今天不修不行了!地下我住不下,我上房顶;房顶住不下,我上山顶;山顶不行,我上虚空,上天上溜达一圈……”用各种的方法来调治自己,今天要是不让我这么做,眼睛就瞪起来了,火就上来了,“我这就叫修道”。实际上呢,产生了这种执著,生灭法就现前了。

所以说,不要忘了道,也不要帮助道。功夫要慢慢做,要长期地做,不知道疲劳地做,这个心永远是那么一个心,就是做。

【释】这样才是修道的一个好办法。要是不这样子,修道就不能成道。

因为你不会用功,不是紧了,就是慢了。所谓“紧了绷,慢了松”。

就像弹琴的弦,紧了就断了,这叫紧了绷;弦不紧,它就松了,这叫慢了松。修道也是一样,要“不紧不慢才成功”。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有一个沙门,晚间诵持迦叶佛留下的《遗教经》。“其声悲紧”:他的声音很悲恸,很紧张的样子。

“思悔欲退”:他自己觉得很惭愧,不要修行,要退步了。犯了很多的过失,差得太多,佛说的要求我们都做不到。

他不知道,是佛叫你去做。他认为:我做不到就不行了。

怎么办?就不要修行了,还不如不修了,要退步了。这是修行中的一大弊病。

说自己年龄大了或年龄小了;或身体有病了,我不行了;或是我跟不上大家了……自己于是生起惭愧心。最后由于生惭愧心,他这个心里就生起了另一种的思惟。

实际上他不知道,那是生理所带来的变化。他觉得这心里枯燥无味,“你看看,又不要钱,吃的是一顿饭,睡觉睡那么点,还得听话,还得干活,简直什么都不让我有,我想拥有微微小小的一点快乐,它都不让存在,哪怕保留一点也好。

这个道场一点也不留,毫不留情地给斩掉了!”他觉得自己按照佛讲的做很不容易。他又生起了一种心——又觉得这个枯燥。

是他自己觉得枯燥,但这并不是事实啊,他自己想象的枯燥,他心里产生了一种枯燥感。因为他平时都耽着五欲之乐,而且拿五欲之乐当作自己,成天在这里混,他以这个为快乐,他不知道去掉五欲的快乐。

当他去掉五欲之“快乐”的时候,在这过程中,要有一个痛苦的过程,要有一个枯燥的过程。原先舍不得,一旦拿走了,自己也没有啥把握的,自己不成为自己了。

原先觉得有钱好像能发现自己,一天吃三顿饭能发现自己,有了贪欲能发现自己。当这些东西全去掉了,再找自己,怎么找不着了?随便挨说、挨批评,一会儿东一会儿西,那个“我”到底是谁呀?他觉得迷惑了,“我是谁呀?”本来是很殊胜的一个因缘,但是他不懂,他认为这是不行了,就突然生起一种悔心,生起枯燥心。

这种后悔的心也不是真实的,这种后悔心是由于他反复地思惟这东西——枯燥和痛苦,他反复地思惟这个东西所生起来的,并不是有个退悔心在那。

佛说四十二章经

网址:https://yadoura.com/post/212389.html

声明

佛说四十二章经,麻烦帮我翻译一下这段佛教经文》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