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冬至怎么过
我国古人重视冬至这一节令,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清顺治年间,朝廷还将冬至设为一年中的三大节之一,举行祭祀和庆祝,民间的各项应节习俗更是少不了的,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老北京冬至怎么过。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朝廷决定元旦、冬至、万寿圣节为三大节。冬至那天,皇帝要去天坛祭天,第二天,群臣要在太和殿向皇帝祝贺冬至节。无论贵族阶级还是普罗百姓,冬至节到来之际都有着一套过法。
冬至游戏和拜师
冬至的到来意味着严寒气候的正式开始,人们进入了“数九寒天”,冬至后农事减少,也不利于室外活动,所以,老北京人一般都开始“猫冬”,大家会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
“九九消寒图”,上下横竖九格,总数为八十一,按照“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在当中”的口诀,颜色也有规矩,根据每天天气填描,等到“九九”之后一幅消寒图大功告成,春天也再次到来。
旧时,民间那些喜爱学习武术的青少年均在冬至日这天拜师,开始学艺,老北京称之为“看冬”之俗。精力充沛一些的男孩子,会在什刹海、护城河结冰后玩冰车、拖冰床等游戏。
冬至吃食
对老北京人来说,过冬至,必不可少的吃食是饺子。但早年间,冬至这天吃的可不是饺子。《燕京岁时记》里称“冬至馄饨夏至面”。也就是说,最早人们在冬至这一天,吃的食物名字应该叫“馄饨”。
馄饨确是老北京冬天特殊的吃食,一般冬天,街面上才会有卖馄饨的小摊,热热乎乎,吃着格外舒服。卖馄饨的小贩们手打小木梆子,吆喝着“馄饨开锅喽”,这种馄饨讲究熬的白肉汤,馅儿是精肉,一碗大概十余个,佐料有七样,冬菜、紫菜、虾皮、胡椒、酱油、醋,现吃现煮,开锅就捞。
京城卖馄饨都是挑挑儿的,后来才支了摊儿,一口小锅,中间用铁皮隔开,一边煮骨头,一边开着锅,随时有人买,可随时煮。过去,人们认为冬至开始,阳气上升,但天地之气仍处于“混沌”相交的状态,所以要在这一天吃馄饨,取“混沌初开”之意。
老北京过去在冬至,除了吃馄饨,还要吃羊肉包子。人们认为,阴历十一月“冬至一阳生”,十二月“二阳生”,来年正月,“三阳开泰”,羊肉的“羊”,是谐音“阳气”的“阳”,所以要吃羊肉,补阳气。
另一方面,冬至后天气越发寒冷,老北京人为了御寒,每天清晨要吃辣汤,还吃炒肉,喝浑酒,就是类似现在的陕西稠酒那种玉米面粥一样的低度酒,为身体增加热量。
在旧时京城王府里,每到冬至都必吃涮锅,这可就是当时贵族的享受了。王府里的涮羊肉跟民间不同,叫做“全涮羊肉”。首先,汤讲究,要求是烤鸭、生鸡片、蘑菇、虾米、干贝、丸子、炉肉熬制的。其次,除了涮羊肉片以外,还要有羊肚的肚脸和肚仁,以及羊腰子和羊肝,这一套才算全。
旧日北京百姓家,过冬至就像过除夕夜那样,需要准备节日食用的“冬至肉”、“年糕”、菜肴等,其情景很像除夕守岁,故称为“冬至夜”。而除了主食之外,冬至这天老北京人还流行吃核桃、柿饼等零食。
《老北京冬至怎么过》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