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俗的讣告、奔丧、唁电吊丧介绍
1、报丧
人死之后,子女要随即向亲友报告死讯及丧期、葬期等有关事情报丧亦称“告丧”、 “赴告”、 “讣告”,其形式有写讣文信画报告亲友的,有子女着孝跟前去报告的,现在有在报上登“讣告”的。孝子前往多是口头的,间具讣文,旧时讣文与现代的讣告内容大同小异,格式则有所不同。如孔子第七十六代孙孔令购过世时,长于年幼,由孔府当差专班发讣告,是旧式的。
2、奔丧:
是指出门在外的子女及亲友接到讣告后,及时奔丧、吊丧。子女接到讣闻后首先要哭悼,然后问明死因等,不顾一切地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哭”,出嫁的女儿有一路哭着走来的。到家后先到灵前跪叩、哭掉,直到有人劝慰才止。因变病、生产等原因而不能奔丧者,要寄物以吊。否则要被世人讥为不孝。亲友接讣文后,要携礼来吊丧,所带礼是果品点心、挽联挽账等。秦晋北部及内蒙西部吊丧携“大点心”,即大个的馍馍,至亲带整份的,较疏的则带半份,整份十二个。
3、吊丧:
旧时丧礼之一,是由死者家属进行报丧,死者晚辈到亲族家门“叩报丧头”,通知死讯后,亲族穿丧服,按辈分等级设灵堂,孝男辈女守灵举哀,每天宾至都要哭灵。吊丧期间家属亲友禁忌很多,通常是非丧不谈,面垢不洗,女人忌脂粉,食米粥淡饭,不能吃菜果,以示哀场。 亲友来吊,孝子要迎接、陪同。有的地区,当人主和显客致 宋的肘。候,孝子要龄门跪叩迎亲,还要跪送孝帽。孝帽的层数、形制不同,可以分出亲疏、尊卑,这是乡里人十分注重的,一有不合,便要争吵,故有‘吵孝帽”之说。 孝子贤孙要穿孝衣,孝服不锁边,断处外露,但“五服”之制不那么严格,腰系麻丝一类充当腰带,这就是“披麻戴孝”。前来吊丧的人,也要戴孝,要哭丧,这是中国民间丧礼的特色,根据远近亲疏,男女性别的不问各行俗成的限度。对死者若没人哭丧或者人少或哭得不卖劲,人仍则认为他的人缘不好,或者子孙不孝。该哭的人不哭,被认为不知礼、不孝顺,受到讥讽。 哭的种类也很多,男子多不出声“泣”出声也不成调,妇女要哭出声来,还要泪涕满面,哭出调和词来。哭词多是称颂死者的贤良能于及对死者家人带来的不幸、哭声大的为“嚎丧”,没有哭丧任务的亲友,其责任是烧纸。一般灵抠之下放有瓦盒,旁边有纸钱,火柴,吊丧者进门要跪叩,烧纸,长者可不跪叩。
4、吊唁:
也称“吊祭”,即哀悼、祭悼死者,慰问死者的家属。旧时吊唁有一套繁琐的礼节。死者家属在室中“哭”,对吊唁者予以欢迎;吊唁者须向死者赠送衣被等。现在主要是通过向死者家属致唁函或唁电、敬献花圈,或者赴灵堂参加追悼会等方式进行悼念和慰问活动。
5、瞻仰遗容:
是一种告别遗体的仪式,即看望死者的遗体容貌。向遗体告别,是现代丧葬礼仪之一。在遗体火此之前,死者家属或系朋好友向遗体告别。这是随着火葬的推行在中国出现的一种新的丧葬仪式,一般是在殡仪馆举行。
6、献花圈:
花圈是用花扎成的圆环,是掉念死者的礼仪用品,常用于葬礼或遏墓仪式中。一般是用纸花、纱花、塑料花或者是鲜花在支架上扎制而成的。将其置于死者的遗体、遗像、灵抠或坟墓前,花圈左右附两联飘带,上联书写死者姓名、称谓,下联书写献花圈者的姓名或单位的名称。献花圈原是西方的礼俗,清朝末年传入中国,现在已普通采用。
7、唁电:
是用以对死者表示悼念、对丧家表示慰问的电报。由死者系朋好友或者有关单位发维死者家属或死者所在单位。其形式简便,传递迅速,是现代入扔普遍采用的种吊唁礼。
8、追悼会:
是人们对死者追念哀悼的殡仪形式,由死者所在“单位成亲友组织举办,一般是殡仪馆、礼堂等地举行。会场正方中央放置遗体或骨灰,两旁放置花篮、花圈,前上方挂着遗像,追悼会的程序一般是:首先全体参加追悼会的人员在哀乐中默哀三分钟,然后单位领导或有一定地位和声望的人宣读悼词,死者家属致答词,向遗像鞠躬,向遗体告别,最后向死者家属表示慰问。追悼会不是治丧的必须形式,可根据死者的遗愿或者丧家的意愿从简或者从免。
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丧俗的讣告、奔丧、唁电吊丧介绍》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