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各个时间段的叫法
易安殿
阅读:3
2023-12-10 14:40:43
评论:0
1、一天的不同时段的叫法
1、夜半(子时)23:00-1:00:夜半为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夜半,是今明两天的临界点,又名子时、子夜、中夜,意为孕育。
2、鸡鸣(丑时)1:00-3:00: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
3、平旦(寅时)3:00-5:00: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间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
4、日出(卯时)5:00-7:00:在古代,这会儿,官员们要上早朝、清点人数,称为“点卯”,也就是上班报到了。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5、食时(辰时)7:00-9:00:食时就是古人“朝食”之时,秦汉时期,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这一顿是主餐。辰时,也是神话中的群龙行雨时。
6、隅中(巳时)9:00-11:00:临近中午,艳阳当空,蛇正潜伏在草丛中,是为巳时。这也是我们一天中精神饱满的时候。
7、日中(午时)11:00-13:00: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光线最强烈,就是正午的时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
8、日仄(未时)13:00-15:00:日仄,又名日昳、日央、日跌等。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就是太阳开始偏西了。
9、晡时(申时)15:00-17:00: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意即“第二次进餐之时”。
10、日入(酉时)17:00-19:00: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时,人们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
11、黄昏(戌时) 19:00-21:00:指太阳落下,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天地一片朦胧,眼中所见,仿佛都镀上了温柔的滤镜。
12、入定(亥时)21:00-23:00:人定,也是人静。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意思是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扩展资料:
古代十二时辰的起源:
古人将一天划分为12时辰,这源自古人对太阳运行轨迹的观察,把黄道12等分。
古人发现岁星(木星)12年运行一周天,但岁星自西向东,其一,不准,其二,不符合人们的认知,所以,人们假想了一个和岁星运行规律相同,运行相反的星星,称之为太岁。
木星是岁星,而太岁是由岁星这一概念延伸出来的“虚拟”星体,规定其运行方向旋转方向于五大星体一致,又规定了太岁每年行走30度为一辰,那么使用太岁纪年的时候,太岁的移动方位则与地理方位相吻合了。
而太岁与黄道十二等分相对应,于是便有了 摄提格 单阏 执徐 等纪年名称,大荒落便是其中之一。
根据天空十二分野的位置,刚好出于鹑火,对应巳时,所以,长安十二时辰第一集才始以? “大荒落,巳时”,也就是上午9点。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12时辰
百度百科-时辰
曦晖朗曜
凌晨:0时到6时的一段时间。
黎明:天刚亮时。
拂晓:天快亮时。
清晨:日出前后的一段时间。
早晨:从天刚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
上午:清晨到正午12点的一段时间。
中午:白天12点前后的一段时间。
下午:从正午12点到日落的一段时间。
晚上:日落到深夜的一段时间。
子夜:半夜;午夜:指夜里十二点钟前后
正午:[high noon] 中午十二点
黄昏:[evenfall;dusk] 日落以后至天还没有完全黑的这段时间
傍晚:靠近晚上的时候。亦称“黄昏”
傍午:[near noon] 意同“傍晌”。接近中午时会
晌午:正午或午时前后
半夜∶[midnight]夜的中间;特指夜里12点钟
深夜:[late at night] 指半夜以后
午时:指上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为旧式计时法
午前:上午
午后:下午
通宵达旦:从入夜直到天亮
2、一天24小时各个时间段分别是几点到几点称为什么,比如中午是11点到13点之间,我要全的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扩展资料:
时间来历: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比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
比如,给甲乙两字配上木(4:48-9:36)、给丙丁两字配上火(9:36-14:24)、给戊己两字配上给土(14:24-19:12)、给庚辛两字配上金(19:12-24:00)、给壬癸两个字配上水(0:00-4:48)。这些附会并无实际意义。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零点到六点叫凌晨;七点到十一点叫早上;十二点到十四点叫中午;十五点到十八点叫下午;十九点到二十二点叫晚上;二十三到二十四叫深夜
现代没有准确统一的名称。只有古代的叫法:(谢谢采纳并给分)
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zi (晚上 11 时正至凌晨 1 时正) 鼠 鼠在这时间最跃。
丑:chou (凌晨 1 时正至凌晨 3 时正) 牛 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寅:yin (凌晨 3 时正至早上 5 时正) 虎 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mao (早上 5 时正至早上 7 时正 )兔 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辰: chen (早上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 龙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si (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 蛇 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wu (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马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wei ( 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 ) 羊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shen ( 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 猴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you (下午 5 时正至晚上 7 时正) 鸡 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xu (晚上 7 时正至晚上 9 时正 ) 狗 狗开始守门口
亥:hai (晚上 9 时正至晚上 11 时正) 猪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古代的更
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
晚上7点-9点为一更,
9点-11点为二更,
11点到凌晨一点为三更,
一点到3点为四更,
3点-5点为五更.
23:00~1:00子时,
1:00~3:00丑时。
3:00~5:00寅时。
5:00~7:00卯时。
7:00~9:00辰时,
9:00~11:00巳时,
11:00~13:00午时。
13:00~15:00未时。
15:00~17:00申时,
17:00~19:00酉时,
19:00~21:00戍时,
21:00~23:00亥时。
3、一日不同时间的称呼
十二时辰与时间对照表:
古代每个时辰都是两个小时,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代替,子时是凌晨23:00-1:00,以此推算,申时是15:00-17:00点.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可以的
如果按时间段来说,从早到晚可分为凌晨,黎明,清晨,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夜里,深夜再到第二天的凌晨。如果如果是按古时候的叫法,那应该是按十二地支来叫的,每个字代表两个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比如子时代表凌晨零点到两点,丑时代表凌晨两点到三四点,依此类推,直至亥时夜里十点到零点。
4、一天24小时是如何区分时间段的呢?比如上中下午
一天24小时现在一般是分为晨8个小时(包括凌晨、早晨),午8个小时(包括上午、中午、下午),晚8个小时(包括傍晚、晚上)。具体区分的时间段如下:
凌晨:0时至5时;
早晨:5时至8时;
上午:8时至11时;
中午:11时至13时;
下午:13时至16时;
傍晚:16时至19时;
晚上:19时至24时。
现在分时间段主要分为上中下午:
凌晨是00:00—6:00
上午是6:00—11:00
中午是11:00—13:00
下午13:00—16:00
傍晚16:00—18:00
晚上18:00—24:00
古时的几时单位是时辰,一时辰为2小时:
子时:23:00~00:59
丑时:1:00~2:59
寅时:3:00~4:59
卯时:5:00~6:59
辰时:7:00~8:59?
巳时:9:00~10:59
午时:11:00~12:59
未时:13:00~14:59
申时:15:00~16:59
酉时:17:00~18:59
戌时:19:00~20:59
亥时:21:00~22:59
0:00—6:00凌晨,6:00—11:00上午,11:00—13:00中午,13:00—16:00下午,16:00—18:00傍晚,18:00—24:00晚上
凌晨00:00-04:00
早上04:00-08:00
上午08:00-12:00
下午12:00-16:00
晚上16:00-20:00
深夜20:00-00:00
凌晨00:00~06:00
上午06:00~12:00
下午12:00~18:00
晚间18:00~24:00
1、夜半(子时)23:00-1:00:夜半为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夜半,是今明两天的临界点,又名子时、子夜、中夜,意为孕育。
2、鸡鸣(丑时)1:00-3:00: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
3、平旦(寅时)3:00-5:00: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间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
4、日出(卯时)5:00-7:00:在古代,这会儿,官员们要上早朝、清点人数,称为“点卯”,也就是上班报到了。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5、食时(辰时)7:00-9:00:食时就是古人“朝食”之时,秦汉时期,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这一顿是主餐。辰时,也是神话中的群龙行雨时。
6、隅中(巳时)9:00-11:00:临近中午,艳阳当空,蛇正潜伏在草丛中,是为巳时。这也是我们一天中精神饱满的时候。
7、日中(午时)11:00-13:00: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光线最强烈,就是正午的时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
8、日仄(未时)13:00-15:00:日仄,又名日昳、日央、日跌等。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就是太阳开始偏西了。
9、晡时(申时)15:00-17:00: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意即“第二次进餐之时”。
10、日入(酉时)17:00-19:00: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时,人们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
11、黄昏(戌时) 19:00-21:00:指太阳落下,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天地一片朦胧,眼中所见,仿佛都镀上了温柔的滤镜。
12、入定(亥时)21:00-23:00:人定,也是人静。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意思是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扩展资料:
古代十二时辰的起源:
古人将一天划分为12时辰,这源自古人对太阳运行轨迹的观察,把黄道12等分。
古人发现岁星(木星)12年运行一周天,但岁星自西向东,其一,不准,其二,不符合人们的认知,所以,人们假想了一个和岁星运行规律相同,运行相反的星星,称之为太岁。
木星是岁星,而太岁是由岁星这一概念延伸出来的“虚拟”星体,规定其运行方向旋转方向于五大星体一致,又规定了太岁每年行走30度为一辰,那么使用太岁纪年的时候,太岁的移动方位则与地理方位相吻合了。
而太岁与黄道十二等分相对应,于是便有了 摄提格 单阏 执徐 等纪年名称,大荒落便是其中之一。
根据天空十二分野的位置,刚好出于鹑火,对应巳时,所以,长安十二时辰第一集才始以? “大荒落,巳时”,也就是上午9点。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12时辰
百度百科-时辰
曦晖朗曜
凌晨:0时到6时的一段时间。
黎明:天刚亮时。
拂晓:天快亮时。
清晨:日出前后的一段时间。
早晨:从天刚亮到八九点钟的一段时间。
上午:清晨到正午12点的一段时间。
中午:白天12点前后的一段时间。
下午:从正午12点到日落的一段时间。
晚上:日落到深夜的一段时间。
子夜:半夜;午夜:指夜里十二点钟前后
正午:[high noon] 中午十二点
黄昏:[evenfall;dusk] 日落以后至天还没有完全黑的这段时间
傍晚:靠近晚上的时候。亦称“黄昏”
傍午:[near noon] 意同“傍晌”。接近中午时会
晌午:正午或午时前后
半夜∶[midnight]夜的中间;特指夜里12点钟
深夜:[late at night] 指半夜以后
午时:指上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为旧式计时法
午前:上午
午后:下午
通宵达旦:从入夜直到天亮
2、一天24小时各个时间段分别是几点到几点称为什么,比如中午是11点到13点之间,我要全的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扩展资料:
时间来历: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比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
比如,给甲乙两字配上木(4:48-9:36)、给丙丁两字配上火(9:36-14:24)、给戊己两字配上给土(14:24-19:12)、给庚辛两字配上金(19:12-24:00)、给壬癸两个字配上水(0:00-4:48)。这些附会并无实际意义。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零点到六点叫凌晨;七点到十一点叫早上;十二点到十四点叫中午;十五点到十八点叫下午;十九点到二十二点叫晚上;二十三到二十四叫深夜
现代没有准确统一的名称。只有古代的叫法:(谢谢采纳并给分)
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zi (晚上 11 时正至凌晨 1 时正) 鼠 鼠在这时间最跃。
丑:chou (凌晨 1 时正至凌晨 3 时正) 牛 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
寅:yin (凌晨 3 时正至早上 5 时正) 虎 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mao (早上 5 时正至早上 7 时正 )兔 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辰: chen (早上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 龙 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si (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 蛇 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wu (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马 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wei ( 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 ) 羊 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shen ( 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 猴 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you (下午 5 时正至晚上 7 时正) 鸡 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xu (晚上 7 时正至晚上 9 时正 ) 狗 狗开始守门口
亥:hai (晚上 9 时正至晚上 11 时正) 猪 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古代的更
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
晚上7点-9点为一更,
9点-11点为二更,
11点到凌晨一点为三更,
一点到3点为四更,
3点-5点为五更.
23:00~1:00子时,
1:00~3:00丑时。
3:00~5:00寅时。
5:00~7:00卯时。
7:00~9:00辰时,
9:00~11:00巳时,
11:00~13:00午时。
13:00~15:00未时。
15:00~17:00申时,
17:00~19:00酉时,
19:00~21:00戍时,
21:00~23:00亥时。
3、一日不同时间的称呼
十二时辰与时间对照表:
古代每个时辰都是两个小时,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个字代替,子时是凌晨23:00-1:00,以此推算,申时是15:00-17:00点.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可以的
如果按时间段来说,从早到晚可分为凌晨,黎明,清晨,早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夜里,深夜再到第二天的凌晨。如果如果是按古时候的叫法,那应该是按十二地支来叫的,每个字代表两个时辰。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比如子时代表凌晨零点到两点,丑时代表凌晨两点到三四点,依此类推,直至亥时夜里十点到零点。
4、一天24小时是如何区分时间段的呢?比如上中下午
一天24小时现在一般是分为晨8个小时(包括凌晨、早晨),午8个小时(包括上午、中午、下午),晚8个小时(包括傍晚、晚上)。具体区分的时间段如下:
凌晨:0时至5时;
早晨:5时至8时;
上午:8时至11时;
中午:11时至13时;
下午:13时至16时;
傍晚:16时至19时;
晚上:19时至24时。
现在分时间段主要分为上中下午:
凌晨是00:00—6:00
上午是6:00—11:00
中午是11:00—13:00
下午13:00—16:00
傍晚16:00—18:00
晚上18:00—24:00
古时的几时单位是时辰,一时辰为2小时:
子时:23:00~00:59
丑时:1:00~2:59
寅时:3:00~4:59
卯时:5:00~6:59
辰时:7:00~8:59?
巳时:9:00~10:59
午时:11:00~12:59
未时:13:00~14:59
申时:15:00~16:59
酉时:17:00~18:59
戌时:19:00~20:59
亥时:21:00~22:59
0:00—6:00凌晨,6:00—11:00上午,11:00—13:00中午,13:00—16:00下午,16:00—18:00傍晚,18:00—24:00晚上
凌晨00:00-04:00
早上04:00-08:00
上午08:00-12:00
下午12:00-16:00
晚上16:00-20:00
深夜20:00-00:00
凌晨00:00~06:00
上午06:00~12:00
下午12:00~18:00
晚间18:00~24:00
易安殿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声明
《一天各个时间段的叫法》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