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比干被封为文曲星君?,比干为什么是文财神

易安殿 阅读:2 2023-10-01 19:17:45 评论:0

  在《封神演义》中,商纣王是一位有名的暴君,宠幸狐狸精附身的苏妲己。在苏妲己的魅惑下,商纣王骄奢淫逸,杀害了许多忠良贤臣。

  商纣王的叔叔是少师比干,是一位十分正直与贤能的人。传说比干小时候读书非常用心。即使走在路上也不忘学习。有一天,比干边看书边往家走。路上忽然遇到了女娲娘娘。女娲娘娘将一颗七窍玲珑心赐给了比干,希望他将来做一个正直贤能的人。好好辅佐国君处理国事。后来商纣王继位。虽然最初也做了几件有利于国家的事情,但之后他变得荒淫无道,整天与苏妲己饮酒作乐。他还宠信费仲、尤浑等奸佞小人。以致朝纲败坏。比干身为纣王的叔父。曾多次劝说商纣王废掉苏妲己,并且远离那些小人。但商纣王根本就听不进比干的话,照旧荒淫无度。而比干因此被苏妲己等人憎恨。

  有一天晚上,比干奉命去鹿台迎接群仙,酒过三巡之后,发现那些所谓的神仙都是妖狐变化而成。于是比干悄悄吩咐武成王黄飞虎火烧苏妲己的狐族。后来,比干还将一件狐皮大衣献给苏妲己,希望苏妲己能够收敛,不要再蛊惑君心。然而苏妲己非但没有悔过之心,反而更加记恨比干。于是就伙同雉鸡精胡喜媚设下了一条毒计。

  有一天,商纣王和苏妲己在摘星楼上寻欢作乐.忽然苏妲己昏死了过去。商纣王一下就慌了神。赶紧命人传太医。胡喜媚对他说:“妲己娘娘旧疾复发,需得玲珑心做药引,才能痊愈。听闻丞相比干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可以借一片给娘娘服下。”商纣王一听,赶紧传唤比干进宫。跟比干说要借其心一用。比干万万没想到,商纣王会为了一个妖妃而害自己。比干接过匕首就把自己的心挖了出来。然后转身就离开了。

  比干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一位卖空心菜的妇人。问她:“菜没有心能活,如果人没有心,还能活吗?”妇人回答说:“人没有心。自然就不能活了。”比干听后,口吐鲜血,没多久就断了气。

  后来,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周武王推翻殷商统治。斩杀苏妲己,建立了西周。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搭建封神台。封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有功之士为神仙。比干虽然不是战死在沙场。但他是一代忠臣。于是姜子牙便封他为。文曲星君”。

  魁星是古时读书人供奉的神仙。民间关于魁星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有几个版本在民间广为流传。

  一个民间传说是,魁星生前是一个秀才。不仅聪明而且有才。据说他过目不忘。出口成章。然而,他的外表形象却与聪明才智成反比。他不但长相奇丑,而且还瘸了一条腿。纵然有很高的才学,但因为外表原因却屡次不中。当时的人都笑话他。甚至还写诗羞辱他:不扬何用饰铅华,纵使铅华也莫遮。娶得麻姑成两美。比采蜂室果无差。须眉以下鸿留爪,口鼻之旁雁踏沙。莫是檐前贪午睡,风吹额上落梅花。相君玉趾最离奇,一步高来一步低。款款行时身欲舞,飘飘度处乎如口。只缘世路皆倾险,累得芳踪尽侧奇。莫笑腰肢常半折,临时摇曳亦多姿。

  然而魁星不在乎别的人的看法。一心发奋苦读,结果高中榜首。在殿试那一天,皇帝亲自面试,见魁星外表形象实在太差,顿时心里不悦。皇帝问道:“你脸上为什么那么多麻子啊?”魁星回答说:“麻面满天星。”皇帝又问:“你的腿为什么瘸了?”魁星回答说:。独脚跳龙门。”皇帝听了非常高兴。再看他的文章,写得果然是好。于是,皇帝就录用了他.钦点他为头名状元。后来。魁星升天。成为主管功名利禄的神。

  另外一个传说。则带有悲剧性色彩。据说魁星才华出众,获得了考状元的资格。可是就在皇帝殿试的时候。皇帝见他外貌丑陋,不禁失望了,暗想:我泱泱大国就没有一个才貌双全的状元吗?要是让外貌如此丑陋的人做了状元,势必会成为天下人的笑柄。最后皇帝御笔一挥。魁星榜上无名。魁星忍受不了这种打击与羞辱。就选择了投河自尽。幸运的是,河里的一只大鳌鱼救了他,并把他带到了天庭。玉帝见他才华横溢,于是封他为魁星。专门负责人才选拔。于是魁星成为了读书人信奉的对象。每当七月七魁星生日那天,读书人都会虔诚地祭拜。

  “魁”是“鬼”与“斗”组成。“鬼”代表魁星的面目丑陋;“斗”代表魁星才高八斗,也应了北斗星座。民间传说魁星手里的笔决定着文人的命运。固有“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的说法。

  据说自此以后,皇宫正殿的台阶正中的石板雕刻上了龙和鳌鱼的图案。旁边还有一只魁斗。殿试完毕之后就要放榜,进士们都要站在皇宫门前的台阶下迎榜。高中状元的人则一手持魁斗,一脚站在鳌头之上,表明“独占鳌头”“一举夺魁”。

  五文昌是道教奉祀的五位神人。即“魁星星君”“梓潼帝君”“文衡圣帝”朱衣神君”。纯阳帝君”。据说这五位神人都有主文运的职能。因此是士人学子信奉的对象。他们合称“五文昌”,也称“五文昌帝君”“五文昌夫子”。

  魁星星君

  魁星星君又称。大魁夫子”“大魁星君”。因为魁星。屈曲相钧。似文字之书”,所以被民间认为是主宰文运的神人。魁星星君为蓝面凶相,左手捧墨斗。右手握笔;右脚踩鳖头,左脚踢星斗。握笔的意思就是用笔点定科举中第的人。踩鳌头意味独占鳘头。两者都是中第的好兆头。

  梓潼帝君

  梓潼帝君据说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张亚子。此人曾是西晋官员,后因战事殉国,成为四川梓潼地区的乡土神。唐代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逃到四川避难。据说梓潼神在万里桥迎接了他。梓潼神预言唐玄宗能成为太上皇。于是唐玄宗封他为左丞相。后来,唐僖宗也到四川避难,封梓潼神为济顺王。此后梓潼神名声在外。逐渐与文昌神合二为一,被民间认为是保护文运与考试的神灵。元代的仁宗皇帝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简称“文昌帝君”。

  文衡帝君

  文衡帝君就是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也称“关圣帝君”,民间尊称他为关公。关公平日喜好读《左氏春秋》,常常手不释卷。又因其讲究忠义,因而被儒家的学子信奉。民间流传关公协管文昌武曲星。因而尊他为五文昌。

  朱衣神君

  朱衣神君又称为“文昌朱衣公”“朱衣星君”。紫阳天子”等等。据说朱衣神君身穿红色衣服。具有辨别文章优劣的能力。传说宋代大文豪欧阳修曾见朱衣神君显灵,并发出感叹:“文章自古无凭据。唯愿朱衣暗点头。”后来于误传。宋代的著名理学家朱熹就被当成了朱衣公。

  纯阳帝君

  纯阳帝君”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据说吕洞宾年少时熟读经史,修道飞升时常常保佑考试的学子,并用黄粱梦点醒卢生。后被人尊为孚佑圣帝。人们在其神像旁睡觉,就是为了期待纯阳帝君能够示梦于人。

  “魁”字拆开来看,就是“鬼”字与“斗”字。鬼”宇容易理解,指的就是魁星的形象。然而这个容器。斗”又有什么作用呢?里面到底装着什么宝贝呢?其中的答案恐怕只有“魁星”自己知道吧。然而。在读书人看来,这个小小的方斗里面装载的就是他们的前途命运,功名利禄。被魁星手中的笔点中,就意味着能够科举及第。立即飞黄腾达,坐拥高官厚禄。正如那句话所说:“自古文章无凭据,但愿魁星一点斗。”古代读书人把魁星奉为保佑之神,渴望。魁星点斗”。主要是因为在以文章求仕的这条道路上,他们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有的学子+年寒窗苦读,纵然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到头来却不一定能够考中。考官水平以及各种各样的关系,都可能是学子落第的原因。

  据说古代某省有一位乡试主考官,非但没有才能。而且还不重文字。他见到榜上还没有满额,便从众多试卷中,随意抽取了几张,把考生的名字填到了榜上。落第的有真才实学的学子知道以后当然非常气愤,但又无可奈何。

  通过文章求仕。有时还会因为某个掌管朝廷大权者的利益而出现意外。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明朝万历年间,大学士张居正掌握国家大权。声势赫赫。他的儿子张嗣修几乎不费力就考上了一甲进士第二名。三年之后。张居正的另外一个儿子张懋修在应试之前,主考官就已经把他定为了状元。张居正为了显示考试的公平性。就让儿子张懋修结交当时的两个著名举子沈君典、汤显祖,并打算让他们三个同时考中。在权贵的利诱下。沈君典选择了妥协,与张懋修来往。而正直不阿的汤显祖却根本没有将张懋修放在眼里。不愿与他傲有辱科场的事情。到了开榜那天。张懋修理所当然是头名状元,而汤显祖则不愿向权贵屈服而榜上无名。广大士人为此事感到不平。于是就写了一首诗发泄心中的愤怒:“状元榜眼姓俱张。未必文星照楚邦。若是相公坚不去,六郎还作探花郎。”诗中表达了对张居正的不满,也流露出了无可奈何的悲哀。

  读书人不能掌管自己的仕途命运,于是就将希望寄托在了主管文运的魁星身上。希望魁星能点中自己。让自己金榜题名。

  世人认为魁星主掌文章气运,是读书士子的守护神。魁星的信仰源于星宿崇拜,为广义之五文昌之一。古人对北方聚成斗形的七星统称北斗,魁星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至第四颗星,这四星为魁,其余三星为杓。《史记·天官书》说“魁为参首”,含有魁首、第一之意;而第一又是古今学子梦寐以求的目标,因此转而以星拟人托祀,将其形象具体化为金身鬼面,右足踏鱼鳌,左足踢北斗,右手执笔,左手拿金宝,形象取“魁星踢斗”而加以供奉。这是象征着圈点题名金榜的士子姓名,以寓应试获中,榜上有名,如清代上海小校场年画《文星射斗》描绘一鬼单足独立在鳌头之上。一手提斗,一手执笔,指向北斗七星。

  魁星被形象化后。就以神的面目出现在了人们的视线里,履行着文星的职责。民间有许多关于魁星的故事。

  南宋淳熙年间。朝廷举行殿试,考试已经结束,还没有放榜之前,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纷纷预测谁能成为今年的新科状元。当时精通星象的邓太史。观测了魁星运行的状况之后,告诉周益公说:“魁星正在蜀地的上空,所以今年的新科状元定会是蜀人。”然而到放榜的前一天,邓太史说:昨晚我观测天象,发现魁星蜀地转移到了吴地,今年的新科状元定会是吴地的学子。”第二天,榜单放出来后,只见头名状元果真是吴地学子,榜眼是蜀地学子。在皇帝身边办事的一位官员透露说,本来已经确定蜀人为状元,吴地人为榜眼。可就在开榜的前天夜里。皇帝重新审阅前三名。把第一和第二的名次调换了。于是就有了今天的结果。

  魁星能够左右皇帝,可见其本领确实够大,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士人都要虔诚地信奉魁星了。

  古代封建社会以科举取士,士人一旦通过科举考试,便可以做官发财。禄神是掌管文运利禄的神灵。高官厚禄是士人一心向往的,于是便产生了禄神崇拜。于古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做文章,禄神崇拜便也包含对文运的祈求。所以,禄神又不仅仅是士人的主宰神,也是一般崇拜文化、崇拜文才的百姓所喜爱的吉祥神,或可称文神。

  禄神为什么会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产生重大影响。成为人们崇拜的神明呢?古代没有现在的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起到媒体作用的就是年画。古代的年画不仅发行量大。而且具有广泛的影响力。禄神之所以被广为崇拜,其中年画起了决定性作用。

  士人一直向往官禄世袭,这在民间年画中具有深刻的体现。如:太师少师、五子登科、五子夺魁、辈辈封侯等年画图案,用不同的祈禄内涵。反映了人们入仕为官的美好心愿。

  封建科举制是文人人仕为官的唯一途径。一旦金榜题名,文人就能做官,食国家俸禄,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到了宋代年间,民间有了“鲤鱼跳龙门”的传说。明清时期。民间更是盛行鲤鱼跃龙门的年画,并此演化出了多种寓意功名利禄的年画。如:连中三元、金榜题名、魁星踢斗等祈禄图像,都表现了禄的寓意,以及人们对禄的追求。此外,于“鹿”与“禄”同音,所以鹿纹成为禄文化的经典符号,被广泛用于书斋或是文具装饰。

  不难看出。“科举及第”和“升官晋爵”是祈禄文化的两大主题。这些禄年画表现了古代士人对高官厚禄的期望与追求。

  禄,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积淀,已经深入到我国千家万户,落脚于百姓心中了。所以“加官进禄”、“官上加官”、“马上封侯”、“平升三级”等题材的年画、风俗画、吉祥图案等十分流行,大受欢迎。

  《千字文》中说:“学优登仕,摄职从政。”意思就是。只要把书读好了就能做官,就可以行使职权参与国政。《论语》中也说:“学而优则仕。”可见在封建社会中。文人将读书与入仕为官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大圣人孔子的那句“学也,禄在其中”更是道出了古时读书的功利思想。宋真宗在《劝学诗》里提到: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他更直接地指出了古时读书的功利本质。

  古代的学子将这些圣贤的言论奉为祈禄箴言.然而这些箴言还不足以使士人产生与自己切身相关的认识。读书人还需要了解和把握自己的命运,于是天干中的禄文化就产生了。

  天干地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干禄”的说法。据《渊海子平》所载:“甲禄在寅,乙禄在卯,丙戌禄在巳,丁巳禄在午。俸禄在申,辛禄在酉。壬禄在亥,癸禄在子。”这种说法以日干五行为主。并结合年、月、日、时地支。

  从自身天干出发,禄在年支的叫作岁禄,禄在月支的叫建禄。禄在日支的叫坐禄,禄在时支的叫归禄。就拿甲日出生的人来说,他年支逢寅,就是岁禄。月支逢寅,就是建禄,日支逢寅,就是坐禄,时支逢寅就是归禄。其他的天干见禄也是如此。

  禄为养命之源,命中逢上,一生衣禄不愁,然而最怕犯巳冲或人空亡,如果这样,反而衣禄不足了。

  天干中的禄文化加强了文人的命运感,使禄神不再遥远,成为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禄神,因此使得文人士子更加埋头苦干潜心追求就在眼前的禄神。

  天干中的禄文化强化了文人的命运感,拉近了文人与禄神之间的距离。因此文人学子勤奋苦读。追求就在不远处的禄。

  除了文昌宫以及南斗六星中的禄星,北斗七星也有主宰世间人禄官的职责。据《河图帝览嬉》记载:“斗七星,富贵之官也。其旁二星,主爵禄。其中一星,主寿夭,斗主岁时丰歉。”北斗七星在星辰崇拜中占据较高的地位,早就被奉为神明。它不但能在夜间指示方向。而且还跟季节、气候关系密切。并掌管人间寿夭、收成丰歉等等。虽然它的禄官的职能,不如文昌宫那么专一。但依旧受到人们的信奉和崇拜。

  古人认为魁斗星君为北斗七星之一。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一部分。位于大熊星座的尾巴和背部。古人把北斗七星想象成舀酒的斗形。其中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组成斗魁,也就是斗身;玉衡、开阳、摇光组成为斗柄,也就是斗柄。

  在道教体系中,北斗七星就是七元解厄星君。居北斗七宫。它们分别是:天枢宫贪狼星君、天璇宫巨门星君、天玑宫禄存星君、天权宫文曲星君、玉衡宫廉贞星君、开阳宫武曲星君、摇光宫破军星君。

  魁星指的就是斗魁四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也是二十八宿中“奎星”的俗称。道教尊魁星为主宰文运的神。作为文昌帝君的侍神。

  “魁”的意思是第一、冠军、状元,夺魁就是意味着夺得了头名。在古代状元又被称为“魁甲”,称状元及第为“大魁天下”。在古代读书人看来。魁星主宰科举文事,是主管文运的神,地位几乎和文昌星相当,因而都会虔诚拜奉魁星。祈求科举及第的荣誉。

  古代读书人之间盛行一首魁星的自夸诗:“二十八宿我为魁。文章兴衰我主宰。状元及第我点,得中状元靠魁星。”虽说此诗有调侃魁星的意味,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它反映了古人的魁星崇拜心理。

  古人虔诚奉祀魁星,目的就是祈求魁斗星君能够帮助他金榜题名,以光宗耀祖。在宋代。民间魁星信仰盛行,并且一直流传后世。

  古人认为禄神最初是天上的星辰演化而来,所以禄神也称为禄星。古代的天文学家认为,天上的星辰是按一定的规律性运行的,星官名称与人间官职一一对应。司禄就是掌管功名利禄的禄星。

  禄神作为天上的星辰,与南斗六星的关系非常密切。南斗六星通常只能在南方低空看见,与北斗七星遥相呼应。其六颗星的名称分别为:天府、天相、天梁、天同、天枢、天机。古人认为天上的星君主宰地上人类的命运,南斗六星就是主天子寿命。以及宰相爵禄之位。

  《星经》云:“南斗六星,主天子寿命,也主宰相爵禄之位。”后民间流行“南斗主生,北斗主死”,南斗第四魁星的说法。道教吸收后将南斗六星神格化,成为司命主寿的六位星君。《上清经》云:南斗六星,第一天府宫,为司命星君;第二天相官,为司禄星君;第三天梁宫,为延寿星君;第四天同宫,为益算星君;第五天枢官,为度厄星君;第六天机宫,为上生星君,总称六司星君。专门奉祀南斗星君的庙宇称南斗星君庙,又因南斗专掌生存,故民间又称为“延寿司”。

  道教认为,南斗六星君是管理世间一切人、妖、灵、神、仙等生灵的天官。南极长生大帝是南斗六星君的“顶头上司”,因此南斗六星君的六宫都隶属于南极长生大帝管辖。

  南斗星君主管人的爵禄,增减士人和庶人的富贵官禄,还掌握人的福寿生死。因此古人认为,应该用虔诚之心,行恭敬之礼,才能增添福寿、爵禄高升。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天官书》中说道:“斗魁戴筐六星曰文昌星: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用现在的话理解就是。北斗星的上方,有一个筐形的星座,六颗星星组成。它就是文昌星。这六颗星星称为文昌六星。其中的最后一颗星名为司禄星。据‘春秋元命包》记载:“司禄赏功进士。”意思就是,司禄星的职责是掌管人间功名以及提拔士人当官。在一般人看来,文昌星里的其他五星跟禄官没有关联,而加官增禄是最重要的,因此司禄星的地位相比其他五星更加重要、更加突出。到后来,文昌星的功能和职责变为单一的主管文运。

  改变文昌星命运的就是古代的科举考试。古代大多数读书人都将科举考试当作是做官入仕的唯一途径。科举中的状元更是人们仰慕的对象。隋唐时期,随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兴起。读书人为了实现状元梦,于是虔诚信奉和跪拜文昌星。

  读书人跪拜文昌星,时而高兴,时而忧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原来,读书人见文昌星自然明亮,就会认为文运昌达,是加官增禄的好兆头。如果见到文昌星黯淡光弱。就会认为文运衰绝,是不吉利的兆头。所以读书人有时兴高采烈,有时愁眉苦脸。然

  而无论怎么说。文昌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

  读书人将文昌星奉为神明。认为文昌官主文运,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深信它的人不在少数。除了民间百姓,还有历史学家、文学家,甚至达官显贵以及皇帝都深信不疑。如唐代就曾把尚书省称为文昌台、文昌天府等。宋末元初的学者周密在《癸辛杂识》中记载:右丞叶亦愚因为犯了事而被贬职。有一天晚上,叶亦愚梦见一位自称文昌星座的使者。对他说道:“你之前是文昌星的丞相,只因泄露天机而被贬职。如果你能改过自新。就能官复原职。”果然,没多久之后叶亦愚又当上了右丞。

  虽然此事只是传闻,但反映出了文昌星在官吏心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禄,指的是官职禄位。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者以科举取士,士人学子一旦被录用,就可以做官发财。于士人一心追求高官厚禄,所以民间就产生了禄神崇拜。禄神崇拜也包括对文运的祈求,因为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方式是写文章,而禄神是掌管文运利禄的神仙,士人学子认为禄神可以主宰文运,于是禄神就成为士人学子的主宰神。不仅如此,那些崇拜文化与文才的百姓也崇拜禄神,把他当作吉祥神,也称他为文神。

  世间许多人一直都在追求功名利禄,而统治阶级也就利用高官厚禄来笼络读书人。为其服务。然而一些有识之士看穿了统治者这一把戏,称其为“禄饵”。意思就是以禄位作为诱饵,引诱读书人上钩。有识之士还提出了有识之言,《宋史·陈仲微传》记载:“禄饵可以钓天下之中才。而不可以啖尝天下之豪杰。”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贾宝玉骂那些热衷利禄的人的为“禄蠹”。

  不过在民间,禄神还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大多数人不想放弃“禄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许多人垂涎高官厚禄,被禄饵钓着的人不计其数。古人为什么对“禄”情有独钟?原因是古时的官吏不仅领取朝廷的俸禄,而且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势聚敛不义之财。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人们都向往“官运亨通”,希望在仕途上平步青云。

  自从隋唐大兴科举以来,“读书做官”的思想一直对士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就连宋真宗在《劝学诗》里也说道: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只要读书做了官,荣华富贵就都有了。这也就不难理解士人为什么将“金榜题名时”当作人生的一大喜事了。也就能明白为什么《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了举后会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所以,人们认为只要有了禄位,福寿喜财都会得到,实现五福齐全。

  关于世人对禄神的崇拜,民间流传的一首《禄》诗很好地表达出了世人的这种心理。全诗是这样的:禄重如山彩凤鸣,禄随时秦祝长庚。禄添万斛身健康,禄享千钟世太平。

  禄俸齐天还永固,禄名似海更澄清。禄思远继多瞻仰,禄爵无边万国荣。

  禄是一种民俗文化的积淀。已经深入人们的心中。于是人们就塑造了主宰命运的禄神,与其他神像一起来供奉。

  在我国四川、陕西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则民谣:“正月初一起五更,迎喜接福敬三星。抢得一挑金银水,一年兴旺不受贫。”这金银水究竟是什么东西呢?

  关于金银水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过去有一户人家,兄弟三个拆灶分家。分家时,哥仨都是穷得叮当响,可三年后,老三置办了房子娶了媳妇,老大和老二依旧是光棍一条。除夕之夜,老三和媳妇张罗了一桌年夜饭,请大哥二哥过来团聚。

  酒过三巡,老大借着酒气向老三请教:“你这三年都于了些哈,怎么挣到钱的?”老三笑而不答。老二也忍不住紧紧追问。最后,老三说:“这样吧,明天一早,我们各自去河里挑一担水,然后我再告诉你们。”

  第二天天不亮。一阵鞭炮声把熟睡的老大和老二吵醒了,两人想起昨天和老三的约定,便赶忙拿起扁担去河边挑水,挑了水刚进老三家,却见老三早就把几口大水缸都灌满了。

  “老三。你起得这么早呀?”两位老哥都很诧异。

  “对,这就是我要告诉你们的致富秘诀。”老大老二听后恍然大悟,羞愧不已,从此,他们天天坚持早起干活,夜黑歇工,两年后,二人也都盖了房子娶了媳妇。

  这故事传开后,老辈人都受到启发,每逢正月初一,都要儿孙摸黑早起,赶着去河边井边汲水,意思是开了个好头,坚持下去。谁起得早,谁家越兴旺,这第一担水也被赋予了“金银水”的美称,寄托着迎喜纳富的美好愿望。按规矩,还要将此水烧开沏茶,先敬祖先哩。据说汲挑这一担水时,还不许吭声,怕走了“财气”,此形成的景观便是众人各干各的,互不招呼,只听见河边井畔和路上村里“叮咣叮咣”的水桶与铁钩的撞击声,此起彼伏,别有一番风趣。

  说到压岁钱大家一定不会陌生,我们知道压岁钱是每年春节长辈送给晚辈的礼钱。但是,你是否知道压岁钱的真实寓意呢?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害人。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除夕晚上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对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晚上,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陪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出道道火光,吓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都学着做,孩子就平安无事了。

  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是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到了近代则演变为红纸包一百文铜钱赐给晚辈,寓意“长命百岁”。对已成年的晚辈红纸包里则放一枚银圆,寓意“一本万利”。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到银行兑换票面号码相连的新钞票给孩子,祝愿孩子“连连高升”。

  可以说,压岁钱的习俗源远流长,是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压岁钱,俗称红包。因红色象征好运、活力和愉快。我们知道“岁”与“祟”谐音,压岁钱的寓意就是压住邪祟,给压岁钱寄托着长辈的一种希望。希望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燕京岁时记》所记载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的压岁钱;另一种是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长辈们的一颗颗爱心。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长辈当众赏给,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这一点似乎和西方的圣诞节礼物有些相似。

  根据旧时习俗,用红线穿好一百介铜钱装在红包里,寓意长命百岁。现代人没有铜钱,可用纸币代替。但钱一定要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后通常可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当然,现代人新的时尚也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春节味道最浓的时候莫过于贴年画和春联了:家家户户在大门和院墙上张贴门神、对联,贴大大的福字。

  门神,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和郁垒两兄弟。到了唐代,门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取代。门神的寓意自然是驱鬼辟邪,消灾免祸。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

  春联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起初,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荼、郁垒画像,挂在两扇门上,因桃寓意多子多福。乃长寿象征。因而能够驱灾辟邪。但桃木板上书写有限,人们觉得不过瘾,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桃木板来书写,后改用纸,懂成了春联。据说,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是后蜀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民间春联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的数量非常多。内容也最为全面。常见的财神联有“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还有一些祈求财源滚滚的春联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等等。

  除了门神、春联外,贴福字也是深具招财意味的。“福”字现在意为“幸福”。但在过去,“福”字则指“福气”“福运”等。“福”字倒过来贴意为福到了,财运到了。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这些图案如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也都具有招财意味。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道独特而又美好的风景。千百年来,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华夏儿女在庆贺这一节日时,形成了他们各自固定的风俗习惯。风俗虽然不同,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来年祈福求财,希望来年有个好兆头。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各地不同的旺财风俗吧。

  山东:宁阳县元旦吃馄饨。称为“填仓q。一些地区用芝麻秸烧火煮饺子,意为来年能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吃完年夜饭后。人们在锅内放上馒头。意为有“余头”。

  浙江:绍兴人过年以“茶碗茶”待客时,要在茶里面加入金橘和橄榄,同时用茶叶蛋待客,意为“捧元宝”。

  福建:厦门人元旦有祭神习俗,祭神时早上用鲜花紊果,中午则用牲醴和一碗春饭。所谓春饭,就是在白饭上插上红纸做的春花。因闽音“春”与“剩”谐音,所以春饭便意为“年年有余”。

  四川:因“饭”与“犯“同音,为避讳,成都人元旦时通常不吃饭。而是吃汤圆或挂面。寓意为合家团圆,福寿绵长。

  北方人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加之制作年糕中的食材可以任意组合,做出多变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圆形的自年糕、方块状的黄年糕,象征着白银和黄金,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迎财神、祭祀财神、接财神

  迎财神:

  迎财神是除夕之夜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全家人吃完年夜饭和饺子(象征财神爷给的元宝)后.便开始准备迎财神。“财神”就是用红纸印刷而成的神像,神像的两旁写有“祈求平安”“添丁进财”等吉利词语。有人迎财神,就有人送,那么谁来送呢?

  “送财神”的多是一些街头小贩,他们沿街穿巷,挨家挨户叫卖:“送财神来喽!”这时,户主们大多笑脸相迎,赏几个铜子,然后客气地说一声:“劳您驾,快接进来。”这时候,即使再穷的人家也不能说不要,壁少也得赏个黏豆包,换回一张“财神”。至今,这种习俗仍在中国民间一些地区延续着,人们迎财神大多是为了讨个“财神到家,越过越发”的吉利。“送财神”的小贩们在一些人家门上张贴“财神”时。口中还念念有词,其词曰:“财神贴得高,主家又蒸馒头来又蒸糕;财神贴得低,主家开年好福气;财神贴得勿高勿低,主人家里钱铺地。”

  祭祀财神:

  迎来财神之后,人们就开始祭祀财神。在北方地区,人们请回财神后,先供奉财神像,然后正月初二清晨焚香上供品,祭祀财神。祭祀时,人们边行礼边诵祝词:“香红灯明,尊神驾临,体察苦难,赐富百姓。穷魔远离,财运亨通,日积月累。金满门庭。”祭祀财神

  之所以选在正月初二,是为取新年进宝得财艺意。早上,人们必须要吃馄饨,即“元宝汤”,因为馄饨状如元宝。吃馄饨寓意招财进宝,财源滚滚。

  与北方相比,南方敬祭财神的供品就显得特别讲究,供品多分三桌:第一桌为苹果、广橘等果品,寓意生意广阔;第二桌为年糕等糕点,寓意“年年高”,糕上多插冬青枝,意为松柏常青;第三桌为正席,有全鸡、全鸭、猪头、全鱼等,寄寓招财进宝,年年有余的吉意。祭祀时,户主燃香烛,众人顶礼膜拜,祈愿在新的一年里财源多多,大发大富。

  接财神:

  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赵公明的生日,接财神就是在财神生日到来之前,人们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因为财神赵公明只在这一天走下龙虎玄坛。且只到一户人家去,所以人们在此日纷纷赶旱鸣放鞭炮,焚香献牲,抢在前头迎接他。

  因为赵公明麾下还有利市仙官、招财使者、招宝天尊、纳珍天尊四员小将,人们习惯将他们合称五路财神,于是在初五凌晨,人们争先打开大门,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方接五路财神,每接一方财神,都要燃放一次鞭炮。以示欢迎庆贺。接完所有的财神后,大家聚在一起吃路头酒。直吃到天亮为止。据说,这样就可保一年“福到财到,财运亨通”。

  善财童子,是佛教菩萨名,其中善财是梵文的意译,善者,多也,意指纳瑞丰财、吉祥安康。

  《华严经·入法界品》记,在文殊菩萨所住过的福城中有位长者,生有五百童子。这五百童子中有一位童子出生时,家中突然有种种珍宝自然涌出,相师甚觉诧异,遂为其取名日善财。但是善财却看破红尘,视金钱如粪土,并决定潜修道行,成为菩萨。后来,他在福城城东庄严帷的婆罗林里遇到了文殊菩萨,他仰蕊文殊菩萨的道行,便向文殊请教佛法真谛,文殊指导他南行,依次向各位善知识求教。

  什么是“善知识"呢?原来,佛家称朋友为知识,解为“我所知所识之人二善知识就是心怀善心,善良友好的朋友。其人誉,则为善友善知识;其人恶。则为恶人恶知识。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的指示下,先后参拜了德云比丘、海云比丘、善住比丘、弥伽大士、解脱长者、海幢比丘、休舍优婆夷等五十三位善知识,最终证入法界。善财童子善根极为深厚,并具有坚定的信念,常常怀念诸佛的伟大,在文殊菩萨的教导下,发大乘心,遍历各地,参访名师,听受种种法门,最后终于到达普贤菩萨的道场,证入无生法界,得以功成圆满。

  善财共游历了一百一十个城市,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所以也被称为“善财五+三参',佛经中也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佳话记载。观音大士是善财童子历参五十三知识中的第三十七位,善财童子去普陀洛枷山拜渴观音菩萨,观音为了验证他的诚心,化身为船夫,并掀起大风大浪,劝善财回去,不要渡海,但善财意志坚定,信念丝毫没有动摇,在他的执意坚持和一心参拜观音的诚念下,观音菩萨终于踢给他教化而使他示现成菩萨。

  最后,善财为辅助观世音普度众生,现童子身,成为观世音菩萨的左近侍。

  财宝天王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又称护世者,以能护持世间闻于四方。财宝天王梵名为毗沙门,译为“多闻”,表其福德之名。财宝天王是北方的保护神,又兼司财之职,是护持佛法、掌管财宝富贵的善神,他居住在须弥山之北,率月叉诸部。又依藏密中所述,藏传佛教各大教派所供养的绿、白、红、黄、黑五姓财神乃财宝天王周边之部属,常常协助财宝天王普度众生,以回众生之愿。

  财宝天王全身呈金黄色,头戴五佛宝冠,身穿黄金铠甲,佩戴各种金银珠宝,右手持宝幢,用于制服各种妖魔鬼怪;左手捧着会口吐各种珍宝的宝鼠,保护民众财富;以菩萨的如意坐姿态,坐于伏地白狮子上。

  于财宝天王是掌管财宝富贵、护持佛法的善神,而且八路财神均为其部属,所以民间通常供奉财宝天王求财消灾。

  财宝天王本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塬名“施财大”,也称毗沙门,在中国就是名剐其实的财神爷,他有很多信徒,在四大天王中,名声极高。财宝天王平时身穿甲胃,一身戎装,右手持宝伞,左手握神鼠,意思是可以镇邪制煞,治妖除魔,保护众生权利不受侵犯。

  相传,毗沙门来到中土以后,还帮助唐朝打败了番兵的进攻,获得了军队的极离赞赏。唐朝时,军曹里都供有他的神像,还建有天王庙与天王堂。有些军队为了提振军威,还在军旗上绘上他的神像,表示不可战胜,此,财宝天王毗沙门成了军队的保护神。相传,后来出现的托塔天王,便是毗沙门的化身。

  莲师财神又名莲花生大士,藏名译音:十万金刚恺甲。公元八世纪,应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请,莲师财神与寂护、莲花戒二大士一同那烂陀寺入藏,并住在拉萨东南方桑耶寺。莲花生大士在西藏翻译经咒,弘扬密法,又降伏鬼神妖怪,示现种种神变奇迹等,为藏人所归向。

  莲花生大士为了消除众生灾难贫穷,将莲师财神法传授予佛母依喜措嘉和其眷属。据说在西藏接受莲师财神灌顶,修持莲师祈请成就者无数,得一切心想之成就,事业顺利财源广进,相应迅速,受法者可得本尊财富和长寿的加持,令牲畜繁盛、衣食具足、获大福利、一切所求无不如愿满足,宛如获得如意摩尼宝珠一般,所愿皆满。

  莲花生大士所传之教为密教,他的25位弟子,长期从事梵汉佛典之译述,最终编成西藏大藏经“甘珠尔”。

  莲师财神神像分两种,一种为普通的莲师财神神像,他身穿天衣骨饰璎络,一身金黄色,颦眉愤怒威赫相,左手托摩尼宝之长寿瓶,瓶内盈满甘露,右手商举五色彩旗,以跏跌姿在遍满虹光中安住。另一种为愤怒莲师金刚恺甲尊,他身黑蓝色如碎矿,一面二臂三目,貌半喜半僧,发眉如火,黄发上扬,以骨饰为身庄严。头挂新鲜人首里,左手转动天铁普巴柞,右手高举天铁琳屏所制成的金刚柞,蛇饰为环钏,下着虎皮裙,左足蜷曲威立姿站于九面铁猪身上。

  莲师财神功德广泛,主要掌管求财、调伏怨敌、欲速生禅定,守护回遮违缘了调治失眠、醒神、求寿、净除时疫、治身疮、回遮星宿冲煞、遮护雨电、解毒、护农作物虫害、令鬼神损恼、往生净土等,各有特殊修法。

  象头王财神,也称“象鼻天,或“障碍神”,是毁灭及再创之神湿婆《佛教称为大自在天)和化身十六的雪山女神的长子,他原名俄尼沙,梵名为那钵底,译作大圣欢喜天,简称为圣天。象头王,顾名思义,象头人形,鼻长目广,寂静相。奇怪的是,他有一面四臂、两臂、十二臂等身像。其一面四臂身形,左二手持械斧与天妙果,右二手持数珠与萝卜,足蜷右曲作,舞立姿踏于一只硕鼠之上。其十二肴身形,左肴分持骼催杖、盛血颅碗、盛人肉颅碗、杆、弓、三叉戟各种法器,右粉分持箭、钩、斧、剑、金刚林、矛,左足蜷曲,也舞立姿踏于一只硕鼠之上。

  大名鼎鼎的象首顶髻财神(象头王财神)是一切财神中历史最悠久的财神,也是佛教里一位殊胜非凡的财神。在佛教没有诞生之前就有对他的信仰存在,所以人们常称他为上古财神。他掌管天库,生性豁达慈悲,凡有人析求,无不使其得愿。后来,战神大黑天怒其不分善恶,胡施乱舍,于是惩罚他,割掉了他的首级。后来,象王面壁忏悔,大黑天感念其心诚,遂将象首归还给他,还收他为眷属。

  象头王财神掌管天库,十分慈悲,凡有人祈求,无不令满愿。后来,大黑天(战神)怒其善恶不分胡施乱舍,割其首级。后象头王忏悔,大黑天遂将象首归还象头王,收为眷属。

  依密教的说法,若持诵大圣欢喜天的咒语,不论求升官发财,求民间珍惜财宝,求伴侣,都能如愿,而病恼,劫贼等之灾难也可解脱,又得夫妇和合,求子必得,寿命长远、福禄自在。

  五代时燕地广陵(今属河南)人,本名刘操,字玄英,道号“海蟾子”,故也称刘海蟾。刘海原为辽朝进士,后事燕主刘守光,拜为丞相。刘海好进谏,但多次不为燕主所纳,于是假称疾病挂印而去。

  据说,刘海素习“黄老之学',辞官之后,他遍游访道,拜钟离权、吕洞宾为师,追随他们通迹于道教全真派祖庭终南山下,在那里修道成仙,被道教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

  起初刘海与财神并无瓜葛,刘海成为财神也许是源于他的道号—海蟾子。蟾,即蟾蜍,相貌丑陋,分泌物有剧毒,对人体有害,被列为五毒之一但它的分泌物有强心、镇痛、止血等作用,于是,人们将其当成了避五兵、镇凶邪、助长生、主富贵的吉祥物。金蟾以金为食,传说,刘海曾用一串金钱为诱饵收服了修行多年的金蟾,得道成仙。此后,民间就有了“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之说。于是,“刘海戏金蟾,便出现在大量的民间年画和剪纸中,在这些作品中,刘海皆是喜笑颜开、手舞足蹈的顽童形象,其额前垂发,头发蓬松,手舞钱串。刘海所戏金,并非一般蟾蜍,而是一只三足大金蟾,举世罕见,于是这只金蟾就被看作一种灵物,古人认为得之可以致富。

  清孟籁甫的《丰暇笔谈》中有关于“刘海戏金蟾”的叙述:刘海,汲井得三足大蟾蜍,以彩绳数尺系之,负诸肩上,喜跃告人曰:‘此物逃去,期年不能得,今得之矣。'于是乡里传述……争往看之,至拥挤不得行。此外,清初《坚瓠集》中也有记载:刘海戏晚春,举世无不知其名者。今画蓬头跌足嘻笑之人,即刘海也,持三足蟾弄之。除了民间年画和剪纸外,民间舞中也出现过刘海以金钱戏三足蟾的表演,人们竞相观摩,金蟾吐金钱。传说刘海走到哪里,就把钱撒到哪里,救济过许多穷人,人们尊敬并感激他,于是称他为“活神仙”。后世中,元世祖忽必烈曾封其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武宗皇帝加封为‘海蟾明悟弘道纯佑帝君'。此外,人们还为其修建了刘海庙,把他的故事编成戏剧,到处吟唱。

  和合二仙,亦称“和合二圣,他们是中国民间神话中的和美团圆之神。在民间年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绘有和合二仙的财神像,他们一人持荷花,一人持宝盒,这代表和(荷)谐合(盒)好之意,宝盒中正飞出五只编蝠,因“蝠'谐音“福二所以五只编蝠便代表五福临门。和合二仙最早是象征夫妻相爱的神明,一些人家举行婚礼时会将其陈列悬挂于中堂,取,谐好吉利,之意,窝意夫妻恩爱团结,共同持家。

  因为“和气生财二“家和万事兴二所以和合二仙不仅被民间奉为婚姻之神,团圆之神,欢喜之神,也被奉为财富之神。人们相信财畜的积

  累有赖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据此以“和合”作为财神的名称再合适不过了。

  那么,和合二仙到底是指谁呢?看完下面这个故事你就知道了。

  唐代时有两名高僧,一个叫寒山,一个叫拾得。寒山是个诗僧,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拾得是个苦命人,刚出世便惨遭父母遗弃在荒郊,幸好,慈悲为怀的天台山高僧丰干和尚化缘路过此处,将他带至寺中抚养成人,并起名“拾得'。拾得长大后在天台山国清寺受戒为僧,并被派到厨房干杂活。

  寒山还未到国清寺之前,就一直在寒岩过粉清贫的生活,好心的拾得经常将一些余挂剩菜送给未入寺的寒山吃,两人贫贱之交,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这段友情后来被国清寺的丰干和尚发现了,慈悲的丰干和尚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厨僧,从此,两人更加亲密无间。

  寒山的诗写得妙极,但脾性却非常怪异,他常常跑到各寺庙中望空噪骂,被寺里的和尚当作疯子看待。拾得深知寒山的诗才,便不顾众人哪夷的眼神,常与他一起吟诗答对,共同在佛学、文学上学习,达到了很深的造诣。后来,两人于唐代贞观年间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后改名为苏州寒山寺)任住持,后人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广传于寺内。

  民间珍视他俩情同手足如高山流水般的情意,将二人推崇为和睦友爱的民间爱神。清代雍正皇帝曾封寒山为“和圣,,拾德为“合圣二和合二仙从此名扬天下。

  财帛星君也称“增福相公”“增福财神”,财帛星君的绘像经常同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喜、财。传说财帛星君姓李名诡祖,山东淄博人。魏孝文帝时任曲梁县令,他在任时勤政爱民,深受人们的爱戴,去世后人们专门立祠建庙纪念他。唐武德二年,李诡祖被唐高祖赐封为“财帛星君”。传说,财帛星君是玉皇大帝帐下的太白金星,在天庭的职衔是“都天致富财帛星君”。专管天下的金银财帛。

  财帛星君因其相貌祥和、有福相,性情宽厚,乐善好旋而受到大众的喜爱。他脸白发长,面似富家翁,通常是一袭锦衣,腰扎玉带.左手捧着一只写有“招财纳福”四字的金元宝,右手拿着写有“招财入宝”的卷轴,一身富贵,满面春风。人们常常在过春节时将他的绘像挂于正厅,祈求一年内财运、福运亨通。

  有学者认为,我国的财神崇拜诞生于元明期间,但是齐地民间对于李诡祖的崇拜可能要追溯到隋代之前。因为齐地自古是富庶之地,从周代姜太公开,“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生产水平逐年提高。

  到了汉代时,我国的商业已经十分发达。可以说南北朝到隋代的这段时间之间,齐地已经具备了产生财神崇拜的基础。而将李诡祖传为太白金星应该也和神话故事有关。

  在古代,太白金星是东方最容易观察到的一个星体,民间赋予它无限的神性。在道教中称太白金星为太白星君,是道教五星君之一,全称“西方金德太白天皓星君”,是神仙中知名度最高的神之一,地位仅在三清之下。

  文财神李诡祖成道日是农历七月二十二,因此那一天是财神节,全国人民都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财神的种类有很多,通常来说,有所谓“正财神”“偏财神”“准财神”之分。民间所谓的正财神主要是专司人间财富之神的武财神赵公明、公正无心的文财神比干、生财有道的文财神范蠡和忠诚信义的义财神关羽。

  一般而言,在众多财神之中,人们普遍认为赵公明是正财神。

  其实,赵公明作为道教神,并非一开始便是财神。晋《搜神记》记载,他本是人间春夏秋冬四大瘟神之中的秋季瘟神,是个人们唯恐躲之不及的角色。但到了明朝,《历代神仙通鉴》中却介绍称赵公明本是终南山人.秦时避乱修仙,后来被玉帝封为“神宵副帅”,正式职业是为张天师守护仙炉,镇守龙虎山。但同时,谁要是想求财,他也能帮帮忙。后来在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太公封神时,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职责是专司金银财宝,迎祥纳福,并为其配了招宝四天尊作为副手。从此,赵公明开始掌管天下财富。随着小说的广泛流传,明代之后,民间开始广泛供奉。

  至于其他几位财神,比干本是商纣王时的大臣,因为犯言直谏被纣王挖了心。人们认为无心之人比较公平,将其拜为文财神;关公作为财神主要是商人之中流行。商人做生意最讲究忠诚与信义,关公作为忠义精神的楷模,便被人们拜为财神,以维护商业世界的道德秩序。因其本是武将,成了武财神;范蠡本是一个商人,因善经营,人们也将他拜为财神。

  在正财神之外,还有偏财神,这是就财神所在的神像位置而言的。

  民间的偏财神通常是指利市仙官、财帛星君、福禄寿三星、五显财神和富财神。

  在众多财神中,还有一类被称作准财神的财神,此类财神未得财神封号,但于他们能为人们带来一定的财运和好运。承担了一部分财神的职责,于是人们也将其作为财神看待。这类财神就是准财神。我们经常听到的准财神有灶王爷、福德正神、和合二仙和刘海蟾。

  主管财源的神明共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道教赐封。一类是民间信仰。道教赐封为天官上神,民间信仰为天官天仙。道教赐封并不称为财神。而是在所司官职上加封神明。道教赐封的财神主要有武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范蠡,义财神关羽。民间普遍供奉的财神有利市仙官、福禄寿三星、财帛星君、五显财神、富财神、灶神、福德正神、和合二仙和刘海蟾等。

  佛教也有财神,藏传佛教中的财神主要有五姓财神、莲师财神、象头王财神、财宝天王及财源天母、善财童子等。

  现代为了迎合大家的心理,还推出了网络财神和电子财神等。

  在民间习俗中的财神很多,总有七八个不止。既有手持青龙偃月大刀的赳赳武夫关公老爷,也有文绉绉的比干老爷,还有赵公明、姜子牙、利市仙官、五路神、七总管等。他们或者雄踞中堂神龛之中,或者蹲在门口墩子边,尽情享受着商家的烟火,也尽心“保佑着”商家发财。人神相处甚为和谐融洽。人们在长期敬财神的过程中感悟到,财神送来的财富一定要经过一个中间使者。这使者不是别人,就是顾客。顾客代表着财神,就是财神的化身,善待顾客就是善待财神。这种逻辑被中国人精明地推演出来,并在现实生活中贯彻执行。比如说,顾客在餐馆酒店用餐,从来就实行先吃后埋单的做法,这种信任与尊重,只有财神爷才体会得到吧。再就是从新年开市迎财神的活动也可以看出。

  按照旧规矩,店铺新年开市的当天,老板要早早起来准备好三牲,对着家里供奉的财神像虔诚祭拜,请财神爷保佑自己新年里平安和发财。然后,打开店门,老板亲自站在收银台,用手噼里啪啦地拨一通算盘珠子,寓意为开门大吉,财源滚滚而来。同时准备了一些散纸(零钱),用来迎财神。只要听到“财神到!”就立刻趋向门口接驾。这送财神的并不是体面人物,而是讨米要饭的乞丐,但他手上拿着的红纸片上写着“财神”两字,老板就不敢怠慢,通常是恭敬接过“财神”,并赐以乞丐几块零钱作为利市。乞丐心中暗笑,揣着利市红包得意地奔下一家发财去了。这家老板花小钱买了个好意头,也想得通。

  再接着是真正的“财神”来了,这就是开门后的第一位顾客。对之老板是绝对要殷勤接待的。这时老板比平时要慷慨得多,让利也最大,目的是要做成这第一笔交易。如果没做成,老板会认为自己把财神赶跑了,不是好兆头。如果做成了,则是带来一年财运的好意头。所以,这一天顾客买东西是最惬意的,因为体会到的不是虚无的上帝的威严,而是备受尊敬的世俗的“财神”的爽心。

  福德正神,也就是民间俗称的土地公、伯公、福德爷等。福德正神原名张福德,自小聪颖、至孝。三十六岁时,成为朝廷的总税官。他为人公正,为官清廉,极为体恤百姓之疾苦,一生为民做了许多善事,活到一百零二岁时辞世。张福德死后,接任的官吏,个个都是见钱眼开的人。他们横征暴敛,无所不为。百姓因此苦不堪言。人们怀念张福德为政之好处,就在田野中风景最好的地方建庙祭祀,取其名而尊为福德正神,也就是守护土地的土地公。

  于大地孕育万物,所以在人们心里,“土”之功德最为浩大,人们封土立社,祀五方之土神,以为祈福。“土能生白玉,地可产黄金”,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土地公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不仅是农人祭拜的因他能使农人致富而成为“财神”。福德正神的造型几乎都是地方员外打扮。白须、白发,笑容可掬,一手拿无宝。一手执如意或拐杖,充分表现出慈祥温和的福相长者风范。

  土地公是最基层的神明,民间对土地公的信仰源自百姓对土地的崇拜,因感谢土地育万物生五谷,供民所需,所以土地崇拜成为百姓共通的信仰。于民间相信“有土斯有财”这句话,因此土地公就被商家奉为守护神,在商人的心中是大财神,能带来平安与生意兴隆。

  土地公以能招财与守财而登上财神爷的宝座,管理世间财富,受广大百姓奉祀。土地公神位两边的对联“白发知公老,黄金赐福人”就显示土地公兼理财务的特征,凡是求财之人,诚心祈求,心术方正,虔诚待人,行事得宜,土地公便赐予财宝。《福德正神真经》说:“福赐善人皆可得,德能护身财广进。正气参天福寿全,神庇有德子孙贤。”民间对土地公的信仰意识也是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而逐渐发生变化的,土地公不仅是农民祭拜的神,于他能使农民致富,而转化为各行各业祭拜的财神,司掌土地之神而兼职财神成为现代社会各阶层人士普遍祭拜的神明。

  土地公属于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统理固定的辖区,主掌百姓的祸福,既可以保佑人间五谷丰收,人畜兴旺;也可以保佑生意人经商顺利,旅客旅途平安。所以无论乡村、都市、农民、商家都祀奉土地公,是神灵崇拜中与百姓最为亲近的神祗,凡是人烟所至之处,都有土地公的存在,可见土地公是老百姓最普遍的民间信仰。

  世人对财富有着极高的向往和追求,佛教也不例外,于佛法中有对于福德、财宝的深刻理解,佛教中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财神,以满足那些虔诚的信徒求取福德财宝的愿望。佛教中的财神最著名的莫过于绿、白、红、黄、黑这五姓财神了。而白财神,即白宝藏王又被看成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化身。

  传说有一位名叫阿底峡的尊者,在朝礼观世音菩萨圣地的途中,遇到了一个躺在路边贫病交迫即将饿死的人。阿底峡很想帮助这个人,无奈自己囊中羞涩,身无分文,最后他想着用割自己的肉的方法来布施。然而。饥者宁愿饿死,也不忍心吃他的肉。阿底峡内心更加愧疚,他为自己眼睁睁地看着病人死去却无力救助而感到遗憾万分。不禁流下伤心的眼泪。

  这时一位路人不知从哪突然而至。他好心问明原委,然后竟幻化成观世音菩萨。只见菩萨左眼泪化现为度母,右眼泪化现为白财神。菩萨施救了病人。并嘱咐自财神亲予阿底峡灌顶,教授经法,以普度众生。

  此。观音便成了财富与慈悲的象征。

  有些人不清楚属性不同的神像是不能放在一起供奉的,就好比在供奉关帝的同时将观音也放在一起,那是极为不妥的。

  关帝是武将,在血腥中建功立业,而观音是佛教的菩萨,两者摆在一起显得格格不入。

  从方向上来说,观音最宜“坐西朝东”,再加上观音的形象清净无瑕且不沾晕腥,在摆放时还要注意不向厕所、房门及饭桌这”三不向”。

  在供品上观音只宜用鲜花和水果,如果和其他神像一起摆放,同样不能用三牲拜祭,而且要主次分明,从高到低依次是佛、菩萨、财神。

  关羽本是三国时期的一名武将,因忠义仁勇而被后人尊称“关公”,清代时又被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但是他和“财神”又有什么关系呢?

  关羽一生忠义勇武,忠贞不贰,自与刘备、张飞桃园三结义后便始终效忠于刘备,即使曹操、孙权等人以利相诱。以死相逼,关公始终如一,绝无二心,关公的这种忠、义、勇、武的品格操守,被历代统治者所称颂,也为佛、道、儒三门所推崇。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来作为维护其统治的守护神。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将能像关公那样尽忠义于君王,献勇武于社稷。同时。越来越多的商人重视义气和信用,关公信义俱全,于是尊奉之。如此,关公便被人视为义神、财神及保护商贾之神。人们遇有争执时,便求他明见决断。

  此外,因关公是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人,一些晋商便将关公作为出门在外的保护神,在全国各地建筑关庙,并仿照“桃园结义”与合作伙伴结成异姓兄弟联盟,将关公忠诚和义气的美德传扬下去。后来,晋商富甲天下,其他生意人也纷纷仿效。关公也就成了公认的财神了。

  沈泓在《财神文化》一书中分析关公当财神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关公十分善于理财,长于会计业务,曾设笔记法,发明日清簿。

  第二,商人谈生意做买卖,最重义气和信用,关公信义俱全,追求公平,为商人所尊奉。

  第三,传说关公逝后真神常回助战,助人取得胜利。

  第四,道教职系排列中,关公被规定为财神。

  第五,晋商为关公成为财神造势。

  第六,哥老会、青洪帮等商人帮会都敬关公,人们把关公当做最高财神。

  第七,关公作为财神形象体现了追求诚信的商业伦理需求。

  第八,财神信仰自身具有传承不息的生命力。

  全国关帝庙众多,清乾隆时期仅北京就有二百多座。在民间,关公是位武财神,是保护商贾之神。民国时期有的地方将关羽与岳飞合祀于武庙。又说关帝庙里抽的签最准、最灵验,不少文人吟诗推波助澜。现在关帝信仰又进入了新的阶段,国内外出于市场经济的需要,崇拜关财神的人越来越多。供神的场所除了道教宫观,还有佛教场所,商业场所乃至家中都可以看到各色各样的关公神像。据说台湾有一百六十余座关帝庙。新竹后山普天宫的关羽神像连同台座高达四五十米。海外有华侨的地方大多供有关帝,他是义气的象征,更是保护神和财神。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年楚国三户(今河南浙川县)人,若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商业家,被后人称称为“商圣”。范蠡虽然出身贫践,但饱读典箱,博学多才,他胸怀大志,但又不满于楚国的黑暗政治,于是愤世嫉俗,装疯卖傻,浪迹江湖,被人误称“狂人”。后受越国大夫文种拜访,二人结为挚友,共同离楚赴越,成为越王勾践的股肱大臣,辅佐越王富国强兵,终灭了吴国,帮助越王成就了霸业。

  就在越国发展鼎盛之际,懂得相面之术的范蠡,意识到勾践只可同息难,不可共富贵,于是功成身退,辞宫归陈。范蠡深谙经商之道,善于理财,弃越奔齐后,他全力耕作,致家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能。想请他做国相,但他归还了相印,并散发了自己全部的家财,悄悄离去。

  后来,范蠡行至内地陶,即现在山东省定陶县,当地四通八达,是个物资染散和进行贸易的好地方。范蠡要试着运用白己的才智去经商,改姓名为陶朱公。他带领儿子看时机收买、囤积货物,再等候转卖,追求十分之一的利润,不久他经商赚钱而成巨富,人们都知道有位富商叫陶朱公,范蠡再一次名扬天下。范蠡以自己的才智去经商致富的自我实现,又圆满地完成了。他因年事已高,把财产交给儿子去经营,后来他死在了陶地。

  范蠡一生三次聚财,富甲天下,但又豁达仁义,三散其财。范蠡在名利面前,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进退自如,视功名富贵如浮云,有如此精神,民间崇其生财之智,赞其散财之义,尊其为文财神,也就理所当然了。

  杰出的人物为后人奉为神仙,也在情理之中,或者说就是“英雄回首即神仙”。可惜的是他仅被奉为财神,成了商人尊敬的祖师,因为他经商发了大财。他善于聚财,又慷慨散财,做到这一点也确是不容易。范盆的成就是辉煌而多方面的,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才智与风度,他那身在朝廷、志在归隐于江湖的处世态度,是令人敬佩,光照千古的。

  财神有文武之分,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财神,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财神。

  比干就是一位文财神。比干,沫邑人(今河南省卫辉市北),殷商贵族商王太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即纣王)的叔父。比干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所以二十岁就以少师(丞相)高位辅佐帝乙,帝乙死后,又受托孤忠心辅佐侄儿——幼主纣王。比干从政四十多年,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主张减轻赋税徭役,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被誉为。亘古第一忠臣”。

  但商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令敢于直谏的比干心痛不已,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王因此怒杀比干,并剖视其心,比干死时六十四岁。

  比干生性耿直,公正无私,即使心被挖去,成了无心之人,仍然公平公正,办事公道,后人敬仰比干的人品,尊其为无心财神,民间大加敬奉,其香火极盛。传说,在比干荫佑下做买卖的人,均能做到公平交易,无偏无向,互不坑骗。

  因比干死后被封为文曲星,北斗第四星,民间年画中,比干的神像为文官打扮,五绺长须,身着蟒袍。头戴宰相纱帽,手捧如意,足蹬元宝。所以比干也被称为文财神。文财神的打扮与天官相似,但天官神情慈祥,笑容满面;而文财神比干的神像面目严肃,脸庞清烁。

  民间还有传说,说比干死后,精魂不死,阴灵不散,一道英气冲破南天门,直贯玉皇大帝凌霄宝殿,天地为之感动。玉帝知比干含冤被害,感其被剖心,忠良义烈,遂期封他为“天官文财尊神”,掌管天下财库。民间还以金色孔雀为比干座驾。

  民间俗语中有“财神无心”的说法.意指财神比干就是出现了财富分配上的偏差,也是无心之失。老百姓虽对现实生活中的贫富差距过大非常不满,但觉得与比干无关,认为天意如此,或老天不公。因而敬其忠义依然对财神比干顶礼膜拜。老百姓中也有一种说法:敬比干的不一定能富,不敬他的也不一定就穷。所以旧社会人们常说:“富人发财的越发财,穷苦人越变越贫穷。”因此,人们敬财神比干,以求财运亨通,主要还是冲着他的人品而去的。

  财神是道教俗神,民间流传着许多不同版本的说法,一般认为有所谓“正财神”“偏财神”“准财神”之分,就信仰的广泛性来说,当属“正财神”赵公明。

  赵公明,姓赵。名朗、玄朗。字公明,又称赵公元帅、赵玄坛,终南山下周至赵代村人。秦时,赵公明隐居山中。精修至道,被玉帝封为神霄副使,指挥三界。巡察九州。汉代时,道教的张天师在青城山炼丹时,收赵公明护卫丹室,丹成,张天师分丹饵之,赵公明食丹之后,外形酷似张天师,于是,张天师命他永镇玄坛。故号“玄坛元帅”。据说赵元帅能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瘟剪疟。保命救灾,并掌管公平正义.凡买卖求财。只要向他祈祷。就没有不称心如意的。《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领招宝天尊萧升、招财使者陈九公、纳珍天尊曹宝、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职司掌管天下四方财库。所以,民间便奉其为财神。

  当今道教宫观中的赵公明财神神像,多为黑面浓须,头戴铁冠,骑黑虎。执银鞭,持元宝,全副戎装,面目狰狞,所以赵公明也常被当为武财神,专司迎祥纳福、商贾买卖。后来,日春神青帝和月财神赵公明合称为“春福”,日月二神过年时常被贴在门上。

  传说赵公明可以点土成金,指石成银。关于他的故事,流传甚广。特别是有关他经商方面的故事;有关他积水成渊,集财成山的故事;有关他发财有方,致富有道方面的故事,更是众口相传,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被人们视为楷模,奉为经典。

  除了普遍意义上认为赵公明是被人们虚构出的人物以外,也有一些确有其人的身世传说。相传赵公明是一位经商奇才,经商理念以信用为本,以聪颖勤劳而聚财有方;经以营得当,管理严密而理财有道;以慈善爱民、仗义济困和疏财爱国而用财有义。古人在感悟赵公明的财富文化时,将赵公明逐步神化。

  为什么有的人一生财源滚滚,享尽荣华富贵,而有的人则终其一生穷困潦倒,无缘富贵?对于生活窘迫、知识匮乏的远古人而言。这是一件百思不得其解的事,为此,他们只能将这一切归于超自然的力量——神灵。

  相对于其他神祗,财神在民间出现得稍晚一些。这是因为我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期比较长,物产并不丰富。人们的财富欲望并不强烈。直到宋代或稍早的时候,人们在新年的习俗中引入了禄马和财马。古代人重禄。得了功名,获了官职。便有固定的俸禄,因禄而生财,禄马便成为财神的雏形。至北宋时期。民间经济的交流空前繁荣,以财神作为年画的习俗开始流行于节庆中,作为民间信仰的财神此出现。财神信仰出现后,很快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它不仅是生意人的偶像,更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信仰。至此,敬财神的习俗俨然已经成为人们追求财富的一种精神保护和寄托。

  至明代时,财神的职司被固定在某一个或几个神身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赵公明、范蠡、比干和关公等。

  旧时,商家的店堂供桌上,必有一位财神爷供在神龛内;再看神龛的两侧挂着一付对联:上联是“生意兴隆通四海”,下联是“财源茂盛达三江”。商家能否不蚀本,挣大钱,全靠财神爷了,这种求吉求财的心理,商家全有之。

  旧时的商人只有在没有遇到任何灾难的前提下,才能谈得上做买卖挣钱。因而赵公元帅有时作为店铺的门神出现,以阻挡妖魔鬼怪入内,以护佑店内平安。而“关圣”常常作为特殊行业以及帮会组织供奉“解凶难”的财神。如:镖局、典当业、娱乐业和赌局等等。这些行业因常有麻烦事出现,帮供奉之。

  满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满族的先民肃慎自公元前22世纪的舜禹时代便见诸史籍。《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成,有肃慎氏之国。”《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肃慎来朝,贡弓矢。”今天。满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以散居为主,其中辽宁地区的满族人算是最多的。

  满族崇拜喜神。每逢新春佳节,都要贴春联,内容多是吉祥、喜庆、富贵、发财、平安,彰示着人们的美好宿愿。比如,在迎门或抬头易见的地方贴上竖批“出门见喜”或“抬头见喜”。可以说,于“五福临门”“福星高照”“高官厚禄”“金榜题名”“松鹤延年”“喜气盈门”以及“财神到家”等字里行间中。寄寓着人们对福、禄、寿、喜、财等神明赐福的祈盼。

  而这里重点要提的是,满族人心目中的喜神——喜鹊和乌鸦。

  喜神喜鹊:

  满族人崇拜喜鹊,是因为喜鹊的外形美观靓丽,体态轻盈敏捷,声音响亮悦耳,于人畜无害,更重要的是喜鹊的警觉性给满族人以灵感。满族人认为喜鹊有先知先觉的能力,能预测出人类要找的东西在哪里。

  满族民间故事《多龙格格》。讲的就是多龙格格欲找个能制服妖鹏的人,正巧飞来一只黑白靓丽的喜鹊。它口吐人言,为多龙格格指点迷津,使其得偿夙愿。《定水宝珠》故事里。完达、真女夫妇在喜鹊的引领下。历经千难万险找到了孽龙,英勇奋战夺回被孽龙盗窃的定水宝珠,消除了水患。可见,喜鹊的灵性深入满族人的心中。

  满族人对喜鹊的崇拜,还因为喜鹊有促进两性结合的民俗功能,黑龙江流域流传着一个《喜鹊窝里找媳妇》的满族故事。有个父亲要给女儿选个好丈夫,对来提亲的人几番面试和考验。一天,一个长相英俊、身体结实的小伙子来见女方的父亲。这位父亲就说:“后山坡上老榆树和老柳树上有三个喜鹊窝。你若能在喜鹊窝里找到我的女儿。那你就成了我的女婿。”小伙子来到后山坡,拾起土块抛到三个喜鹊窝,细心观察着哪个窝飞出了喜鹊,哪个窝里没喜鹊。最终他发现第三窝里没有喜鹊飞出来,就兴冲冲地爬上树,找到了女孩子。

  众所周知。满族人信奉萨满教,认为神灵在天上。那谁来传递神灵的信息呢?自然是喜鹊。喜鹊是萨满教的助手,它自地于天人之间飞来飞去。把吉祥带给人间。黑龙江一带流传着《沙克沙》的神话,说天神派沙克沙下界报一切吉凶祸福。沙克沙投胎到一个猎户家,成了半人半鹊的形象,并终日与喜鹊为伴,能及时预报洪水、瘟疫,使部落里的人幸免于难。于是,喜鹊就成了满族人的喜神。

  满族人崇拜祖先。并根据神话,认为神鹊衔来的朱果使满族有了祖先,以至于现在能繁衍生息,代代相传。《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载,长白山东北部有一美丽的布尔瑚里湖。某日,三位仙女在此沐浴。将要上岸时,三仙女佛古伦发现一只神鹊把嘴里衔的一颗朱果吐在了自己的衣裳上。朱果色彩鲜艳,气味芳香。佛古伦爱不释手。于是把朱果含在口中,不料朱果被咽入腹中。佛古伦即刻感觉自己已怀了身孕,无法随两位姐姐飞回天上。不久,佛古伦生下个儿子。这个孩子一生下来就会说话,相貌异常,据说就是清朝皇帝最早的祖先爱新觉罗·布库里雍顺。

  喜鹊也曾救过努尔哈赤的命。传说努尔哈赤被明兵追赶。眼看就要被追上,此时飞来一群喜鹊落在他的头上、肩上,以及周围的树权上。明兵只见喜鹊不见努尔哈赤,于是,改变了追赶的方向。在满族人心里,喜鹊救了皇帝也是救了后人的祖先,后人自然敬奉喜鹊为喜神。

  喜神乌鸦:

  一般,大家都把乌鸦当作不祥之物,但满族人却把乌鸦尊崇为“神鸟”。为什么乌鸦会得到满族人的敬重呢?这与满族人与乌鸦的传说有一定关系。

  一说,爱新觉罗的祖先布库里雍顺辞世多年后,他的子孙变得暴虐,被部众推翻,全族中有一个小男孩逃了出来,被乌鸦和喜鹊救了性命。于是,爱新觉罗家族就有了在自己的院里立杆子,供碎肉,请喜鹊享用的习俗。沈阳故宫清宁宫前庭院里的木杆子,就是我们常说的索伦杆。是满族传统的祭天“神杆”。按满族习俗。祭杆时,在锡斗里要放上碎米和切碎的猪下水、肠子等,供给乌鸦和喜鹊享用。

  另一说,讲的是“乌鸦救驾”的故事。主人公是努尔哈赤。不过这次救人的变成了乌鸦。据说,努尔哈赤在建国称“汗”之后,为了感谢乌鸦救命之恩,奉乌鸦为“神”,并设专门的鸦粮喂养。民国遗书《东北名胜古迹遗闻》载:在清代,每年的二月、八月,盛京内务府要派人,在沈阳故宫西院轿马场,撒放粮谷,当时称作“鸦粮”。那个时候,数以千计的乌鸦从四处飞来。饱食后翩然飞走。

  其实。满族人把乌鸦奉为“神”,也可从满族先民的生活环境、生产方式,鸦鹊的生物特性等方面来分析。

  满族人生活在牡丹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为中心的地区,那里森林茂密。鸟类繁多,尤其是大嘴乌鸦生性机警,只要一只惊鸣,就一哄而散远走高飞”。这为过着渔猎生活的满族先民传递了信息。也正因此,鸦鹊便被赋予守卫地域的神圣职能,成为萨满教地域的保护神,成为“林海女神”。保佑进山打猎的猎人平安,被奉为喜神。

  总而言之,喜鹊和乌鸦都是满族人的喜神。满族人相信,喜鹊和乌鸦能守护满族人的平安,使他们避开灾祸,获得好运。

  苗族的族称很古老。最早可见于甲骨文,而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在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经过历史上的多次迁徙。苗族人最终在今天的湖南、贵州和云南等地聚居。

  苗族人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奉祀祖先,所以,苗族的喜神与其信仰有重大关联。

  苗族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仍时时刻刻庇佑和影响着后人,而子孙后代的吉凶祸福同祖先的“关照”有很大的关系。所以,苗族人把祖先当成至高无上的“善神”,对其的崇拜尤为虔诚。

  苗族人家家户户都要供奉祖先,据说若设神龛以供奉,可以造福家人。苗族祖先神位一般安放在堂屋正壁,用几张钱纸贴在堂屋正壁中部,离地1.8米左右,再钉上竹钉,安放一块小木板,木板上放香炉,即视为供奉的“家神”。

  不论逢年过节,迎亲嫁女,或是修房造屋、乔迁新居,甚至每年的新粮成熟等,苗族人都会先以饭食先祭献祖先,之后自己方可食用,否则就视为对祖先的无礼,将招致不幸。

  除夕或正月初一的早晨,苗族人会把糍粑或饭菜放在堂屋上方桌几上,祭司坐在桌前,手掐糍粑或持汤勺,神情肃穆地念诵传祭词。祭词的大致意思是。春节到了,我们打好了糍粑,做好了饭菜,要祭献给列祖列宗。请祖宗吃了。然后保佑一切流言蜚语、一切病苦抛到云天外,保佑子孙安康如岩石,福贵延绵如流水;保佑你们的儿孙后辈人,五谷丰登,牛羊满厩,有吃有穿,事事如意。然后,祭司就会依次呼请历代祖人及亡故者同来飨尝。

  男女成婚时。必须要祭祀祖先。新娘离家时,要祭请列祖列宗亡灵前来吃肉喝酒,并请祖先护送新娘一路平安到男家。到男家后,苗人还要祭祀祖先,意思是某女已经出嫁,感谢祖宗庇佑,现在请祖先尽情享用美食,然后回到住处,并保佑一对新人幸福美满、家业兴旺、白头偕老。

  苗族信仰的鬼神,分为善神和恶神两大类,其中“善神”算喜神,是正直、仁慈、聪慧、善良、法力无边、乐于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神灵,如祖宗神、门神、天神、土地神等,须定期祭祀,求其保佑。春节期间,各种善神、喜神都会登台露面。如水神、火神、灶神、瓢儿神、泥巴神、背篼神、扁担神、猴儿神、麻娘神等。人们将这些神请回家中,祭祀或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

  苗族崇拜自然,认为古树、大山、巨石等都能保佑人的和顺安康,故而有许多将自己儿女“寄拜”与古树、大山、巨石等作干儿干女的。这样,自己的子女就能像古树一样长寿、枝繁叶茂,也能像大山、巨石一样坚固、安稳。这也算是求喜的一种形式。

  此外,苗族人对狗和牛都有特殊的感情,尤其传说中狗最先为人类带来谷物,而没有牛就没有庄稼丰收。所以,每年玉米、稻谷成熟后,要举行“吃新”仪式,除祭天外,须先将新粮食蒸熟,敬与狗吃,然后人才能食用。农历十月初一是牛的生曰,人们会把打好的糍粑先敬与牛吃,并在牛两只角上分别粘上一砣,以此来求取丰收和喜庆。

  翻阅西山灵山的仙佛表。我们发现,佛家的喜神代表是八菩萨之一的观世音菩萨。十八罗汉之二的喜庆罗汉和布袋罗汉。

  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送喜的传说来,我们已经在前文讲过,现在着重说一说喜庆罗汉和布袋罗汉。

  喜庆罗汉,原本是古印度的一个富家公子。他对佛陀说法很倾心,一心修行,且对“喜庆”很有见解。有人问他什么叫做喜,他解释说: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而感到快乐之喜。他在演说及辩论时,常带笑容,又因论“喜庆”而名闻遐迩,故名“喜庆罗汉”。

  布袋罗汉,原本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为了避免行人被蛇咬死,且捉了蛇之后,他并不杀生,而是拔去蛇的毒牙,放生深山。所以。他最终因发善心而修成正果。更关键的是,布袋罗汉总是一副欢喜如意、其乐陶陶的样子。非常受人喜欢。

  不过,人们一般并不单独供奉上述二位罗汉求喜,而是在庙宇里一起供奉十八罗汉,求取保佑,祈求平安。

  为什么说布袋和尚就是欢喜佛?

  几乎所有的寺院里都有一座笑眯眯、胖乎乎的弥勒佛雕像。他看上去无忧无虑。惹人欢喜,使人的烦恼不翼而飞。这就是人们根据布袋和尚的形象所塑造的笑口弥勒佛的塑像。

  布袋和尚。明州奉化人,号长汀子,世传他是弥勒菩萨的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他随身带一布袋,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

  布袋和尚应化事迹不胜枚举,此处略说一二。

  有人问和尚有法号否?布袋和尚以偈答:“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八时观自在。”曾有一位居士恭请布袋和尚再留斋宿,以尽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和尚复书一偈于居士之门上,云:“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常皎洁。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梁贞明三年(916年),布袋和尚于奉化岳林寺东庑下石凳上,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偈毕安然而化。此世人认定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从此之后,人们才把弥勒菩萨的塑像雕成和蔼慈祥、满面笑容、豁达大度、坦胸露腹的慈爱形象。久而久之。弥勒佛也成了笑佛、欢喜佛。

  弥勒佛与喜事有什么关系?

  首先,弥勒佛代表的是欢喜法门。世间苦多乐少,愁多喜少,但是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若是日日能喜乐其心,就能养生,则也恰合了民谚所说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其次,弥勒佛有大肚,所谓量大的人福大。有此度量就能恬淡虚无,无所住滞,难容能容。所以,弥勒佛有诗云:开口便笑,笑古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最重要的是,弥勒佛常年面带笑容,给人亲切、和蔼和宽容的感觉,且他“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形象更接近于喜神,会让人们心情舒畅、吉祥如意。

  试想,有了弥勒佛这样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的态度,谁不能化解烦恼,获得转机,招来好运和喜事呢?

  “八仙”是中国民间流传的道家八位仙人,缘起于唐宋时期,民间当时已经有八仙图。不过,“八仙”的成员有多种说法,并不固定,最终明朝人吴元泰在《八仙出处东游记》,即《东游记》一书中,正式将钟离权、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及曹国舅定为“八仙”。

  《历代神仙通鉴》称铁拐李本是一俊伟丈夫,善道术。他行“元神出壳”法术去探望师父,回归后却发现自己的身体被徒弟误焚,只好附在一个饿殍身上。变成了一个蓬头卷须、黑脸巨眼,并且还跛了一只右脚的丑陋汉子。而钟离权是东汉成阳人,得道成仙。张果老,本名张果,《唐书》中其自称年龄有数百岁,因而被尊称“张果老”。吕洞宾的故事流传最多,传他是唐末修道人,后来被人们神化成仙。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身世说法不一,宋人笔记中记载了她为人占卜的事情。蓝采和是个玩世不恭的行乞道仙,个性癫狂,又好周济穷人,深得人们喜爱而被神化成仙。韩湘子据传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侄子,能在七日内使牡丹花改变颜色开放。曹国舅排在“八仙”之末,《宋史》说他是宋仁宗曹皇后的弟弟,一生一帆风顺。

  其实,这八位仙人分别代表男、女、老、幼、贫、贱、富、贵。再加上他们是凡人得道,与百姓较接近,所以是人们心中相当重要的神仙。因此。中国很多地方都建有八仙宫。

  “八仙报喜”之说,与八仙献寿的传说和八仙过海的故事有关。传说,八仙曾经共赴瑶池,为西王母祝寿。另一传说,说八仙游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时,不坐船,而是借助自己的法器宝物来渡海。根据这些传说,民间就把八仙与喜事联系在一起,有了“八仙报喜”之说。

  闽人在剧院演出时。往往安排一场开场戏——群仙贺喜,又叫“拜八仙”。背景是说,王母娘娘寿诞。各路神仙去拜寿。于是。戏团的演员就装扮成王母娘娘、玉皇大帝和各路神仙,然后大家拜了王母,就有一司仪把捐戏的人家的家庭成员念全,然后是神灵保佑和祝福的好话:“八仙八仙发财发丁,钱个钱个谁拾着了谁发财……”拜八仙之后,演员就向台下抛稻谷、柚叶、硬币等,台下观众争抢,都认为这是吉利辟邪的好物件。“拜八仙”的寓意是天上人间、花好月圆,八仙庆贺、平安吉祥。

  泰国人在农历八月十五要“祈月”,祈月时。桌上供奉着中国民间传说的“八洞神仙”。个个栩栩如生。在向祈祷者传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据泰国传说,中秋祈月。八仙会带着寿桃到月宫给观音祝寿,菩萨神仙们就会“降福生灵,寿半人间。”

  此外,今天婚礼的喜宴上,八个冷碟往往被称为“八仙贺喜”,这也与八仙的故事有关。据传,八仙曾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他们每人准备了一道菜,做了八个拼盘。拼盘是用各自的宝物拼成的图案,造型生动别致,盘盘都有神话典故,不仅味道鲜美,还可观赏助兴。所以,今天的人们为了讨好彩头、谋好意头,就把喜宴上的八道冷碟取名为“八仙贺喜”。

  道教神祗名录中所记载的喜神就是之前我们提到的最早的喜神——一个蓄着长须的女神。虽然我们看不到她的具体形象,但她确实专司喜庆。

  除此之外,对于渴望爱情、向往婚姻的男男女女们来说,和合二仙、月下老人、天喜星神、红鸾星神,也都是婚姻喜神。

  和合二仙、月下老人,我们之前都介绍过。天喜星神其实就是商纣王,因为他自焚于摘星楼后,被姜子牙封为。天喜星”,负责主持人间婚嫁等事宜。而且,根据轮值当日喜神表情的不同,喜神分成五种类型——笑喜神、愁喜神、睡喜神、醉喜神和坐喜神。相传。喜神种类的不同。与商纣王爱美色的性格有关。东南巽方代表长女,纣王心喜,满面笑容,是为笑喜神;西南坤位代表老母、上了年纪的妇女,年龄太大。纣王不喜,故紧皱双眉,是为愁喜神。当然,最为大家喜爱的必定是笑喜神。

  现在我们来重点说说红鸾星神。

  上古传说里,红鸾本是女娲娘娘的弟子。因为红鸾没有修炼得道,所以女娲飞升时,便把红鸾托付给人王伏羲,所以后来她就成了人王伏羲的大弟子。

  而根据封神榜所记载,红鸾星神是凤凰山青鸾斗阙的龙吉公主。她本是蕊宫仙子,乃吴天大帝和西王母之女,因为思恋凡尘,被贬下凡,于凤凰山青鸾斗阙修道。人们常见其头戴鱼尾冠,穿大红色的绢衣,并乘青鸾代步。

  姜子牙讨伐纣王时,龙吉公主下山相助,曾施雨救灭西歧大火焰,并生擒纣营大将洪锦。正巧,月下老人来说情,道出龙吉公主与洪锦有俗世姻缘,曾有绾红丝之约,该有一世夫妻情分。龙吉公主被贬下凡,恰好可了却这段俗缘,最终可返本归元。天命不可违,于是龙吉公主与洪锦成亲,共同效力于周营。龙吉公主死后被封为红鸾星。

  不管传说如何。红鸾星最终成了喜气的象征。据说大小仙遇红鸾毖有喜庆之事。十二主星宿中记载,红鸾星发动则“男逢财神女逢官,不单身男女使用。而且,对于已经结婚的男女来说,它能让夫妻走得更长久。和和美美,甜蜜一生。

  “喜鹊闹,喜事到”。人们一听到“喳喳”声,看到喜鹊在树梢枝头跳跃、欢叫,特别高兴,因为有喜事就要来了。

  可能有人要问,喜鹊仅仅是一种鹊鸟,为什么能被奉为神鸟、喜鸟、吉祥鸟呢?

  其实,喜鹊,早期又称神女,“神”能预报天气的晴雨。古代《禽经》记载:“仰鸣则阴。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在今天看来,这应该是喜鹊强大的警觉性所引发的预测功能。事实上,我们常说的“喜鹊报喜,乌鸦报丧”也跟喜鹊的敏感相关。据说喜鹊对鲜肉鲜果气味敏感,谁家办酒席。莱香果香寮绕,它们就会成群结队来凑热闹,这就给人们留下了“喜鹊是吉祥的象征”这一印象。

  民间传说中也有喜鹊报喜的故事。唐代张鹜的《朝野佥载-卷四·鹊噪狱楼》记载:贞观末期。南唐黎景逸居住在空青山。家门前的树上有个鹊巢,他常喂食巢里的鹊儿。时间一久,人鸟有了感情。后来,有人丢了布。诬告黎景逸是盗窃者,他被冤枉入狱,十分悲伤。一天,他喂食的那只鸟停在狱窗前欢叫不停。他想大约有好消息要来了。果然,三天后他被无罪释放,原来是喜鹊变成人,假传圣旨帮助恩人脱了困。

  对于相恋中的男男女女来说,喜鹊更是吉祥的象征。民间传说的古籍《风俗通》云:“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据说,在牛郎织女的故事里,喜鹊是天宫中的仙鸟。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喜鹊们就搭成桥,以便让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所以,沟通男女姻缘也被称为“架鹊桥”。

  现在,农村喜庆婚礼时最乐于用“喜鹊登枝头”图来装饰新房。春节的窗花也常是喜鹊登梅,暗示着喜鹊送喜、喜在眉梢之意。

  这里也有一个相关的传说,说是以前冬天没有花,天宫中的鹊鸟偷了一株梅树,并派一只鹊鸟送到人间,从此人间冬季有了梅花。这只鹊鸟因此得罪了王母娘娘。被关进笼子。天宫中管鸟类的三足鸟得知此事,便偷偷放了它。这只鹊乌飞到人间,看到梅花吐艳,在梅枝间跳跃,“喳喳”叫个不停。

  这一幕正好被一个当日恰要出嫁的姑娘看到,她一时高兴。就取来剪刀和红纸,照着鹊儿和梅花的样子,很快便剪成了一幅窗花,并称这只鹊鸟是喜鹊。姑娘上轿,嫁到了开染坊的商人之家。家主见新媳妇的这幅“喜鹊登梅”的窗花剪得好,就照着画了,又加了只喜鹊,寓意成双成对,双喜临门。最终做成了“喜鹊登梅”的印花布。

  此后,画鹊兆喜的风俗大为流行。如两只鹊儿面对面叫“喜相逢”;双鹊中加一枚古钱叫“喜在眼前”;一只獾和一只鹊在树上树下对望叫“欢天喜地……”当然,流传最广的还是象征着好运与福气的鹊登梅枝报喜图。

  不管传说到底如何,喜鹊送喜已经成为了人们的认知,喜鹊也自然被人们奉为吉祥鸟、喜鸟,为人们带来喜气和好运。

  观音,又称观世音菩萨。从字面上讲,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据说,观音相貌端庄,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当人们遇到灾难时,只要念其名号,观音便手持净瓶杨柳前往救度,所以他就成了人们心中永远的信仰和希冀。

  观音送喜的传说可能跟两方面有关:一是观音救难,二是观音送子。

  佛经中说,人们遇到困厄时,只要念观音的名号,就能化解困厄,获得好运。《高僧传初集》记载:“宋朝元嘉初年,僧人昙无竭,与徒弟二十多人,前往佛国求经,一路备尝艰险。到达天竺后,路上遭遇一群野象,他们便竭诚念诵观音圣号。一会儿有一头狮子从林中出来,吓得野象奔逃而去。随后,又有怪牛,群吼而到,行将加害时,僧众又竭力念观音圣号,此时天上忽然出现一只大鹫鸟,牛群受惊散开,僧众一行人才得以免难。”

  在小说、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观音手持观音瓶救苦救难的场景,关于观音瓶也有一个传说。某年,阳翟一带大旱,大地龟裂,禾苗桔黄,观音想取东海的水施法降甘霖以解决黎民百姓,但苦于没有盛水的器皿。正巧阳翟成有一处窑场出产宝瓷,观音便向窑户彩虹求借她家的钧瓷宝瓶,彩虹则非常心诚地将此宝瓶送给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用宝瓶在东海吸水,又返回阳翟上空行雨。于是,大雨不停,禾苗重新变绿。阳翟城的黎民百姓奔走相告,感谢观音菩萨降下甘露。此后,民间有了手持宝瓶滴水的观世音形象。而。观音瓶”也成了吉祥物,又被叫做“丰收瓶”,有期盼丰收的寓意。

  观音送喜,喜在哪里?在子嗣。旧时民众,尤其是妇女,特别崇敬佛教中的观音。很大程度就是因为观音能够送子。人们相信,只要妇女摸摸“送子观音”的塑像,或是口中诵念和心中默念观音,即可得子。

  《异祥记》记载,南朝宋代济阴有一居士,名卞悦之,五十岁了,没有儿女。他娶妾好多年了,妾也没有怀孕,便向观音菩萨祈求继嗣,发愿颂《观音经》一千遍,每天都念经。将满一千遍的时候,他的妾怀孕了,十个月后就生下了一个儿子。

  其实,观音刚传人我国时,本身并不具备送子功能,这是人们根据传说误造的。传说,有个道士炼长生丹,缺一百颗小儿的心做药引。于是他翻遍方圆百里的村落,盗来了一百个男孩,准备剖膛取心。正巧,观音菩萨路过道观。察觉了道士的险恶用心,就把道士引出暗室。救走了这百个小孩。

  怎么把孩子送回去呢?观音想来想去。想到贪赃枉法、膝下无子的原州官,决定顺道治一治他,就把孩子都放在州府衙门。州官一得知大堂有一百个小儿。笑了,嚷嚷着要把这些孩子都养起来。州府夫人不同意。最后商定自己留下两三个,其他的让百姓领走。且领孩子的人必须交十两银子。谁知观音偷偷改了布告,还化身为一个年轻女子,领着孩子们的父母把小儿都认领走了。州官很生气,要抓住这个年轻女子,却得知对方是住在南海普陀山的观音,害怕极了。

  就这样,观音送子的消息就传开了。七传八传。意思就变了,于是没有儿子的夫妇便双双去求观音给他们送个白白胖胖的儿子。

  今天来看,观音送子是人们受封建伦理“多子多福”思想的影响,认为子孙满堂、香火旺盛是最大的“福气”。新婚夫妻若想早日生儿育女。可悬挂观音送子图或者跪拜观音送子像。

  此外,民间在佩戴玉器、金银饰品时还有“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说法。这样做的原因之一是男子性格比较暴躁,观音菩萨的慈悲柔和可起调和作用,原因二是男子常出门在外,观音可保平安喜乐。实际上,这是民间的一种祈愿。

  旧时。民间举办婚礼时,喜堂上臂悬挂一副吉祥图:两位笑容满面的童子。分别着红衣、绿衣。一位手持荷花。一位手捧飞着五只蝙蝠的圆盒,十分活泼可爱。这就是深受民间喜爱的和合二仙,也常被人们称作“爱神”。图中二仙所持的荷花有“并蒂莲”之意,盒子象征“好合”,五只蝙蝠则寓意五福临门,大吉大利。人们悬挂此图,目的是祝贺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永结同心。

  不过,最初“和合”神说的可不是两个仙人,也不是象征婚姻和合、夫妻相谐的喜神,而是象征着家人团聚、平安幸福的欢喜神“万回哥哥”。

  据唐人郑綮《开天传信记》载,唐朝有个僧人叫万回。俗姓张。他有个哥哥在安话当兵。音信久绝,父母挂念以致常常哭泣。万回看到这种情景.就说要去探望兄长。万里之遥,他朝发夕返,还带回了哥哥的一封平安书信,因此被称为“万回”。后来,万回被看作是“团圆之神”,称“和合”。

  在宋代,万回被当作可以保护家庭和合、幸福平安的吉祥神。当时的老百姓每逢腊日就要祭祀万回,以保佑万里之外的亲人回家团圆。

  不过。后来民间思量“和合”的含义。认为“和”是两方和谐,“合”也是两方的合好,所以,“和合”神也应当两个人来担当。于是,民间就将和合神一分为二,将其“万回哥哥”变成了高僧寒山、拾得。鉴于“和合”之正解是《周礼·地宫·媒氏》所云的“使媒求妇,和合二姓”,所以,和合之神也家人团圆的象征变成了婚姻和美的代表。据说,清代雍正年问,雍正皇帝还钦奉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

  寒山、拾得明明都是僧人。怎么会被当作和合二仙,还成为婚姻和谐的喜神呢?这与几个民间传说有关。

  一说,寒山、拾得都是隐居天台山的僧人。两个相见如故,情同手足,常一起吟诗唱偈。民间珍视二人的情意,把他们推崇为和睦友爱的民间爱神。今天,和合二仙的成仙之所——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还供奉着寒山、拾得的雕像。一人手持一荷。一人手捧一盒,栩栩如生。

  二说,寒山、拾得本是一个村子的人。亲如兄弟。又爱上同一个女子。后来拾得要和女子成亲,寒山得知就削发为僧。拾得弄清真相,也舍了姑娘,出来寻找寒山。两个相见时,拾得手持盛开的荷花,寒山捧着饭盒,喜极而泣,最终拾得也出了家。后来他们被封为和合二圣,渐渐成了掌管婚姻的喜神。

  三说,寒山、拾得言行意趣,率性认真,常常哈哈大笑。人们认为寒山、拾得这种喜气洋洋的形象代表一种“无邪”的精神。后来人们就把他们奉为和合二仙,寓意夫妻和睦则福禄无穷。

  但是,有的年画中的和合二仙并非寒山、拾得。而是两个小孩子,手里各拿着一个圆扣盒,里面微微露着一个绿色的蟾,或者从盒中冒出两股气,气上托着两个金钱。这是民间传说中八仙里韩湘子的两个儿子。

  此外,云南保山、南润两地的和合二仙。与其他地方不一样。保山、南润的和合二仙为一对男女,身体相和如一,旁边立有两个童子,设计得很别致。

  总而言之,随着时间流逝,“和合之神”从欢喜神“万回哥哥”,变成了寒山、拾得这一对“和合二圣”,其他地方也有把韩湘子的两个儿子当成“和合二仙”绘入年画的。在婚礼的喜堂悬挂和合二仙图,寄寓着人们渴望家庭祥和、夫妻美满的愿望。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里,薛姨妈对黛玉、宝钗说:“自古道‘千里姻缘一线牵'。管姻缘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预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红丝把这两个人的脚绊住,凭你两家隔着海。隔着国,有世仇的,也终究有机会作了夫妇。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凭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处的。以为是定了的亲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这里提到的“月下老人”,就是中国民间专管婚姻的红喜神。俗称“月老”。在我国古代社会中。许多青年男女都相信月下老人能够定世间的配偶,所以纷纷希望月下老人给他们美好的婚姻。这是千百年来很多人供奉月老的原因。

  那“月老”究竟长什么样子?他又为何被人们当作媒神,奉为红喜神的呢?

  清代人沈复曾在《浮生六记》一书里曾描述过月老的形象,云:“一手挽红丝,一手携杖悬婚姻簿,童颜鹤发,奔驰在非烟非雾中。”而沈复的这一描述。则来自于唐人李复言的小说《续幽怪录》:

  唐太宗贞观初年,年少未婚的韦固想早点成家,但是多处求婚都不成功。某一日他夜宿宋城,在旅店外遇到了一个老人,这个老人靠着一口布袋,在月下看着一本书。韦固瞧了半天也看不懂那是什么书,老人便说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子”。韦固听了大喜,忙打听自己的婚事,却得知自己的妻子现在才三岁,长到十七岁才能嫁给自己,就很失望。

  韦固又问老人袋里装的是什么,老人说:“红绳子。用它来系该做夫妇的男女之足。当他们坐下时,我便悄悄地给他们系……只要这绳一系。谁也逃不脱。现在你的脚已经系上了,追求别人也没用。”韦固便求老人带他去看未来的妻子,谁知对方竟是旅店北边卖菜的陈婆子的女儿。

  韦固走近一看。发现瞎了一只眼的陈婆子抱着一个大约三岁、模样难看的小女孩。顿时大怒。回到旅店后,韦固让家奴去把小女孩杀掉。家奴身藏小刀来到菜市场,刺了小女孩一刀,慌忙逃跑。此后,韦固虽然多次求婚,但还是没有成。

  十四年后,任相州参军的韦固蒙刺史王泰青睐,娶了王刺史的女儿。王小姐十七岁,容貌美丽,只是眉间常贴着块花钿,从不取下。韦固再三询问缘,夫人才伤心说道:“我是刺史的侄女,并非亲女。尚在襁褓时,我家家道中落,亲人相继亡故,只得和奶妈陈氏住在宋城南的一处庄田。卖菜为生。陈氏怜我幼小,常抱我上菜市。不料,一个狂徒突然刺了我一刀,正中眉心,刀痕难消,故而用花钿盖上。”

  韦固至此已明白。问:“陈氏是不是一只眼是瞎的?”夫人道是。韦固便坦诚说:“刺你的人。是我指使的。”于是将前面发生的事,全盘说出。夫妻俩得知此婚姻是天意,便更加相敬相爱。

  宋城的县宰得知此事后,就把那家旅店称为“定婚店”,将牵红绪的老人称为“月下老人”。

  现在我国不少地方都有“月老祠”,以便让男男女女们求取姻缘。比较著名的是清代光绪年间著名的藏书家丁松生先生根据上述故事在杭州西湖孤山下建造的月老阁。月老阁大厅正中是月下老人的玉雕像。左右分别为麒麟送子和麒麟献宝。一副脍炙人口的对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说出了月下老人的夙愿。据说,在这里举行婚礼,让月老证婚,那夫妻就能天长地久,美满幸福。

  此外,拴红绳,牵红巾这种种风俗都源于月下老人的故事。

  喜神没有具体形象,人们往往会赋予某些对象以喜神的身份,喜神纣王就是如此。

  大家可能都很疑惑,商纣王骄奢淫逸,无恶不作,是个暴君,怎么会是喜神呢?这要从姜子牙封神说起。

  一种说法是。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登坛点将封神时。把纣王封为了喜神,专管人间的婚姻,谁家结婚都得请他送喜。民间传说认为,这是因为商纣王的一大爱好是办喜事,甚至已达到成瘾的地步。他的诸多妃子,按照我们今天的话说,都是他明媒正娶,大操大办选进宫的。鉴于纣王这种嗜好,所以他被封为喜神。

  还有一种说法,说纣王原本被姜子牙封为武曲星。一日天庭观看了纣王的前世。发现纣王鹿台自焚而死时的表情是呲牙咧嘴很像是在笑,所以就把纣王改封为喜神了。

  不管传说如何,纣王当了喜神是没错的。

  当时谁家娶亲结婚的时候都要请纣王送喜,且纣王一请还准到。不幸的是,好色的纣王没改掉恶习。只要他一看见这个姑娘长得漂亮,就一阵风给刮走了。自己先享用,过了子时,也就是午夜十二点,再送回来。

  这下百姓不愿意了,纷纷去姜子牙那里告状。毕竟是姜子牙把纣王封为喜神的。姜子牙得知事情原委后,也很生气,想出了一个主意——给新娘子蒙上红头巾,新娘子一进门就放鞭炮。这方法一经采用,喜神纣王就吓得驾云而走。

  原来,武王伐纣时是打着大红旗人都城的,纣王死后脑袋还被挂在红旗上。而且纣王曾挨过姜子牙的神鞭。所以,他一见红头巾。一听鞭炮响,就以为是姜子牙打着红旗,用神鞭来打他了,自然赶紧跑。自此以后,民间就留下了新娘子盖着红头巾,结婚时放鞭炮的习俗。

  总之,暴君纣王结婚时担任送喜的角色,所以人们为了求结婚的顺利喜气,自然敬拜他。

  俞明先生在《五妹旧梦》一书里记载彭家lB事时,写道:“二十四夜后,宅子里到处披红挂彩,门厅里挂起四盏大红灯笼,环形厅上挂着几盏走马灯。供桌上请出喜神,喜神就是祖宗神像,正中一幅大红喜字,是咸丰帝赐给彭启丰的御笔。”

  为什么祖先画像会被当作喜神呢?这里面颇有一些文化渊源。

  在宋代,喜神是当时的俗语,指的是画像。宋代著名的画家宋伯仁生平爱画梅花,曾将梅花从萌芽到开花、从盛放到凋零的各种形态绘成一本《梅花喜神谱》。在这本书里,每一副图后都缀有一句五言绝句,题日《喜神》。可见,当时喜神就指画像。

  宋代以后,喜神就多指祖先画像。这是因为我们有祖先崇拜,会把祖先称作“神祖”,祖宗牌位又称“神主”,祖宗的遗像自然就被称作“喜神”。

  清末作家吴趼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一书里就载:

  到了正日的头一天,便铺设起寿堂来,伯明亲自指挥督率。铺设停妥后,他便向雅琴道:“此刻可请老伯母的喜神出来了。”

  雅琴道:“什么喜神?”

  伯明道:“就是真容。”

  雅琴道:“是什么样的?”伯明道:“一个人死了,必要照着他的面庞,画一个真容出来,到了

  过年.挂出来供奉,这拜阴寿更是必不可少的。”

  在受崇拜的祖先中,对家族肇基立业或者繁衍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始祖,往往被称为“至尊”,神格高,是所祭祀的血缘姓氏家族的保护神,常常获得更多的敬拜。

  注意,喜神的服饰,也就是祖先在画像里的衣着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喜神的服饰按照其生时的品服而定,无官职的庶民百姓则穿着礼服。清代后期已经有照相了。不过未能代替写像。即使在民国时,画喜神、拜喜神仍然盛行,而且当时的喜神都穿着前朝服饰,男的红顶蓝袍、朝珠鹤补,手覆马蹄袖,女的则凤冠霞帔,朱红大袖衫,腰束革带。

  简单来说,祖先崇拜使得人们总是想祈求祖先阴灵保护,降福于自己。所以。代表祖先的祖先画像自然成了“喜神”。

  趋吉避凶,追求喜乐是人的本能。所以,先人们往往通过敬拜吉祥神来求取吉利和喜庆。所谓吉祥神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喜神,而求喜敬神的活动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相传,上古神话中有个吉神,名为泰逢。《山海经·中山经·和山》记载:“和山……吉神泰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黄山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意思是说,泰逢的形状与人相似,但长着一条虎尾。它居住在黄山向阳的南坡,每当他出入于这座山时。都发出神奇的光彩。这是因为吉神泰逢,具有变化莫测的法力。可以动天地之气。这位主吉的神灵和后世的喜神或多或少有些渊源。

  与福、禄、寿等神不同,喜神很神秘,无星宿之说。也无神形可辨,可以说形象是模糊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敬奉喜神的人们描绘出心目中喜神的形象。

  查找年画,我们就会发现,喜神有的像财神。有的像天官。年画《双喜临门》就描绘着天官一手持朝笏,一手托“喜”字,后有童子持“双喜临门”旌幡的图景。还有的年画上画着一个手持如意等物的神为喜神进行奉祀。河北内丘人非常崇拜喜神。他们把喜神具体化为一个高鼻大眼、梳着发髻、怀抱琵琶、笑容可掬的女子。并将它印在粉纸和黄纸上,贴在院落和房屋的各个地方。喜神旁边还安放着一个木盒,插着几炷香,寄托着人们趋吉避凶、喜事连连的希冀。

  不过。这些都不是最早的喜神偶像。

  其实,民间流传最早的喜神是一个蓄着长须的女神。她原本是一个敬拜北斗星神的虔诚女子,修道成仙时,北斗星君因其虔诚显形,询问她有什么所求的,该女子以手抿口,笑而不答。北斗星君误以为这个女子祈求胡须,就赐了她长须。同时,北斗星君观其笑时呈喜相,就封她为喜神。喜神因有长须,不想再让凡人看到她的样子。因此就不再露面。所以。喜神虽然专司喜庆。却一直不显神形。

  渔家多是为了维持自己的生活,才出海捕鱼,所以渔家在出海的时候不但希望自己能够平安归来,还希望自己能够有大收获。因此,对渔家的行为也有禁忌。

  忌穿凉鞋和露脚的鞋

  有些地区的渔民在渔船上打鱼时,忌讳穿凉鞋和露脚的鞋。据说穿了露脚的鞋打鱼,哪怕网住鱼了,鱼也会漏网逃脱。

  捕鱼时第一网禁忌

  渔民捕鱼时,撒下第一网捞到的鱼,讲究很多,如捕到了鲤鱼,俗以为“鲤鱼跳龙门”,是丰收的预兆;如果第一网捕到的是鳖类,特别是白鳖,就认为是凶兆。如果有白鳖主动跳进舱中,则是非常不吉的,渔民一般要迅速割下一个鱼头,来破解所带来的“不吉”。

  忌在船上看见蛇类或让带蛇的人上船

  渔人很忌讳在船上看见蛇类或让带蛇的人上船,觉得蛇到了海里,就会变成恶龙,荼毒生灵,兴风作浪。带蛇上船的人通常会因此被赶下船来。

  返航禁忌

  捕鱼的渔民如果要返航,一般是不能马上掉头往回走的。民间渔俗中有“好人不走回头路”的说法,认为必须要绕道而返,否则就会有灾祸降临。落水者的禁忌有的地方渔民有不救落水之人的陋习,因为人们相信有讨替身一说,认为如果救了落水的人,那么此人的灾祸就要转移到救人的人身上,因此没人愿意搭救。

  然而,更多地方的渔民出海时,如果遇到遇难的船只或者落水者都会尽全力帮助。这既是出于人本善良的本性,也是渔民觉得救别人就是救自己的思想。

  忌打海鸟

  在海上,渔民忌讳打海鸟,传说这是很早之前就立下来的规矩。渔家只捕海里游的东西,不能打天上飞的鸟。据说这是因为海鸟曾救过迷航人的命,出于对海鸟的报恩,所以有所禁忌。

  遇见死尸禁忌

  渔家在出海的时候,也难免遇见死尸,忌讳不打捞。据说如果有人出海的时候遇到尸体而不打捞的话,会受到老天的惩罚,也有的说会受到死者灵魂的追究。

  如遇到仰身女尸或伏身男尸一般是不能马上捞的,一定要等海浪将尸体冲翻过来之后才能捞。在打捞尸体的时候,要用镶边篷布蒙住船眼避免邪气。捞上的尸体忌讳直白说是“尸体”、“死尸”,而说是捞个宝儿。

  船上休息禁忌

  渔民在船上休息的时候,不管多么酷热,也不许光着身子,俗以为这样会冒犯海神娘娘,亵渎神灵。睡觉也一定要仰着或侧卧着身子,忌讳趴着睡,认为这是将要被淹死的预兆。

  出海前忌冼头

  出海前忌冼头。特别忌见妇女冼头,觉得把头发淋得落汤鸡的样子,就像翻船落水,所以禁忌。

  在船上作业,经常是处于危险的境地,俗话说“半寸板内是娘房,半寸板外是阎王”,因而禁忌很多,《海州民俗志》介绍渔家民俗时说:“从生产到生活,从海上到陆地,处处事事都图吉利,凡是犯忌讳的事和话不做不说,即使有些非说不可的犯忌话,也一定要改变形式用好话来表示,这些好话称之为彩话,渔家所以彩话多,实际上就是忌讳多……船出发前,如果有怀孕的妇女无意中从此经过,大家最高兴,一齐高喊‘满载满载';如果有不是怀孕(俗叫空肚子)的妇女有意无意经过这里,特别是从船头绕过或从网具上跨过去,这是最晦气的了……如果当事人是聪明的妇女,马上高声说‘小脚踏踏网,马鲛勒鱼尽船装',或说‘小脚拦拦路,这趟必定富',晦气就被破掉了,船员们一起道好,十分高兴地出海了……在行船时,如果见有漂着的尸体,这是最晦气的,全船人必须一起喊‘元宝!元宝'!”

  一些大船户,按社会通例可称“老板”,但这是忌讳,“老板”谐音“捞板”,只有船在海上遭遇风暴,船被打碎成一块块的木板被别人“打捞”才叫“捞板”。称“老板”这是船户人家头等的禁忌语言。船上最忌讳的是“翻、沉、破、住、离、散、倒、火”等等字眼。帆篷,只准说篷,不准说“帆”字,“帆”谐音“翻”。把低处的东西拉到高处,不能说扯或拉,而要说“起”、“提”、“起篷”、“提锚”。

  凡要翻个过或调头的事,要改说“调一戗”,“翻”字明显忌讳。“调头”谐音“掉头”,斧子、刀子、石刀、剪子等,统称“快家伙”。鱼死了改说“鱼条了”。船靠岸或进港进口,改称收岸收港收口,人在船上睡觉,改称“楷觉”,“睡一会”改说“楷一会”。船上最忌讳说“撒手”,这是人落水无救的表现。若有人无知或不注意说了犯忌的话,就要遭到船老大狠狠一个耳光,被打的人不能反感,别人也觉得打得应该,打得越重越好。因为打耳光能去晦气,打得越重,晦气去得越干净。

  舟山列岛,古时处吴越海上交界之处。春秋战国时,为越国东境句章县海中洲属;战国后期,楚灭越置江东郡,为楚国江东郡句章县地。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海岛渔民服饰,势必要受吴越古风影响。吴越地处海滨,为谋生常年出没风涛,诚是“乃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同时,吴越之地除了冬季稍冷,春夏秋均较暖热,不仅于越先民,吴人也喜著紧身短衣,即为“短绻不结,短袂攘卷”。而且其衣襟一般都是朝左边开,即为“左衽'。这种左衽衫袖口窄小,且腰间系丝带或短裙。

  东海列岛渔村,自古以来,在到清朝、民国时期,乃至20设纪50年代前期,渔民冬季穿的多为粗布大襟衫,开左袄,为夹衣,初春、秋末为单衣;就连棉袄,也是左托大襟式,棉背心,则是左托大襟无袖;而夏季,大多为对襟无领无袖衫。襟上以布质钮攀。裤子则为裤腿肥大的龙裤。腰系布质“撩樵”,即为腰带。而渔妇服饰,除也是左衽大襟衫和“兑裤”外,一般均在腰际系一条长及盖膝或短至膝上的裙裾,俗呼“布褴”。这种服饰,十分明显地展示出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先人服饰遗

  风。只是根据海洋生产的特点和生活的需要。做了不少改造,但主要特征未变。

  东海渔民喜爱的十字档龙裤,就是吴越古风在渔民服饰习俗上的集中体现与发展。清末民初,渔民中盛行用蓝色或青色斜纹花其布料,制作十字挡龙裤。这种龙裤,裤腰两边有七彩丝线绣上“八仙过海”图案,或是绣上现世音菩萨的莲台祥云,或是绣上青松白鹤,还有黄龙飞禽等图样;腰身前后裤子上,再分别绣上“顺风得利”与“四海平安“等祈求平安丰收的字样。明清两代及民国早期,渔船上服饰穿着,还有等级分别。如春秋汛渔船上不管是船老大还是船员,都穿单裤,但到夏汛,船老大穿长的薄质布料裤,而船员则穿短裤。这是因为船老大一般只管操舵等,下网、拔网和起鱼货等活,都是船员承担,海水、鱼腥容易沾湿沾污衣裤,故而船员大都穿短裤。随着时代变迁,渔民服饰习俗上的这种现象也渐渐消失。

  船是捕捞业的重要工具。船就是渔户的“生命线”。船是大板和钉子连结而成,渔谚说“是船三千钉,即指船身无处不着钉。但在船底的纵横两条中线上绝对不准钉钉子,说是这两条中线上有了钉子,使船袅性(雄性)大,在海上会因雄性发作而失控,主动去追逐碰撞别人家的船,危及人船安全。

  另外,造船时有“头不顶桑,脚不踩槐”之说,即是说造船时船头不用桑木,脚下不用愧板。因为“桑“、“丧'谐音,犯忌讳。所以桑木绝不用在船头上。槐木为福气的象征,故不能探在脚下。

  东海渔民出海前,船上之物只准进,不准出。晚上渔民若误将自己的铺盖或食品递错了船,则不能归还,食物折价给钱,铺盖则返航后再归还。渔民上船后,不穿鞋,不洗脸。无论

  冬天或夏天都穿单裤,春汛时船老大穿长裤,弟兄伙计穿短裤,据此你一眼就可看出谁是船老大了。

  船上吃饭有固定的座位,不得随便乱坐。菜碗放在正中,各人只能吃自己一边的菜,禁忌吃对面或两边的菜。船上不可搁腿坐。坐船板不可以把腿垂下。

  船与船之间在海上忌讳互借东西,如果是非借不可,则先以架送给对方,俗称“拨红头”。

  舟山群岛一带忌讳同女人同坐一船,有俗语曰:“妇女乘船船要翻,妇女下海海要荒。”当地渔民还特别忌讳七男一女共乘一船出海。意思是七男一女乘船出海,类似“八仙过海”,恐惹恼了海龙王,会翻船的。

  黄海渔民上船出海时,不可赤脚。最起码也要穿一双蒲鞋。腰间要系用浪麻搓成的罗腰绳或束短围裙,不准散头,必须戴帽,就是下水把衣服脱光,也要戴帽下水。俗谓不戴帽子的头在水里发亮,很远的怪鱼可以看到,会来吃人。看到怪鱼、怪兽,不能问:“这东西吃人不吃人?”也不能问:“会不会掀大浪?”之类不吉利的话。起网抓鱼时,俗规不准伸手抓鱼尾巴,而要抓住鱼头,寓意拉头兜住仇群。每条船上还有“老先生”,犹如“家堂菩萨“,平日伙头端饭上供。修船时,要

  用舱板或别的东西在海滩上搭个临时“庙堂”,此处即为船上的禁忌之所,平日之活动不得在这里进行。船修好下水时,要把“老先生”请上船。相传“老先生”是船上过去的遇难者,因此他懂得教人们如何去格守禁忌,不再发生不幸的事情。

  中国2000多年前就有了养蚕的风习,自商周历秦汉以迄明清,国家均将蚕神列入祭祀大典。民间对蚕神的祭祀就更是虔诚而不敢稍有怠慢。民间以为,蚕是极娇嫩极神圣因而又是极有灵性的动物,稍有不慎就会使其受到损伤。清乾隆年间《湖州府志》转引《吴兴蚕书》就十分形象地指出了这一点:“蚕自小至老,须刻刻防其疾病。俗称蚕为忧虫,受一分病则歉收一分。”又引《农桑通诀》云:“蚕有十体,寒、热、饥、饱、稀、密、眼、起、紧、慢,此十者,人所当体恤也。时时体恤,犹惧有失。”蚕体本身的这种种特性,要求蚕民在养蚕时应格外小心,恪守诸多禁忌。养蚕语言禁忌养蚕业中的语言禁忌是很突出很普遍的。蚕不能叫“蚕”,要叫“宝宝”或“蚕姑娘”;蚕爬不能说“爬”,要说“行”;喂蚕不能说“喂”,要说“撒叶子”;蚕长了不能说“长”,要说“高”;蚕不能数数,否则,会遭到减少的灾祸;忌讳说“跑了”、“没了”、“死了”等不吉语;连容易引起这些字词联想的词语也禁忌说出。如忌说“伸”字,因蚕只有死了才是伸直的。所以说“笋”时,因“笋”与“伸”谐音,也要改为“萝卜”。忌说“饭吃完了”,要说成“饭吃好了”。因为“完了”会令人想起“没了”之灾。

  与蚕病有关的字词也禁忌。如“亮蚕”是蚕病的一种,所以忌说“亮”字。“天亮了”要说成“天开眼了”;“僵蚕”也是蚕病的一种,所以忌言“僵”字,说“姜”也要说成“辣烘”,说“酱油”要说成“颜色”或“罐头”。“葱”要说成“香火”,因为“葱”与“冲”谐音,恐有冲犯,造成祸殃。当然,姜、酱、葱等本身也是蚕室的禁物,所以说话中也应避忌。

  忌将鞋子放在床前

  养蚕时,孩子睡觉后,讳忌将鞋子放在床前,家里的大人都要将鞋子收藏起来。据说小鞋是招老鼠的。而蚕为老鼠喜食,蚕农都要养猫防鼠害。何以又牵扯到小孩子的鞋子呢?说来真是十分曲折。俗有“正月十八,老鼠嫁女”之说。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云:自十三日至十七日五天,谓之灯节,至十八日,则年节已过,无可作乐,故各家均早睡。俗传十八日为耗子成家之日,其婚娶时常借人之鞋作花轿。古谚云“十七十八,耗子成家”,其用意盖以哄骗幼童早睡也。旧时的年画里,老鼠嫁女是一个常见的主题,的确有老鼠新婚坐在鞋子里的图画。因此,辗转附会,把老鼠和小孩的鞋子联系起来,也成了防鼠的忌讳。为免蚕被鼠害,连小孩子的鞋也不能随意放置了。

  蚕房禁忌

  清人《幽风广义》记载:“蚕室一切禁忌开列于后:蚕属气化,香能散气,臭能结气,故蚕闻香气则腐烂,闻臭气则结缩。凡一切麝、檀、零陵等诸香,并一切葱、韭、薤、蒜、阿魏等臭,并有气臭之物,皆不可人蚕室。忌西南风,忌灯火纸燃于室内,忌吹灭油烟之气,忌敲击门窗、箔槌及有声之物;忌夜间灯火射人蚕室窗孔;忌酒醋人室并带人喝酒之人;忌煎炒油肉;忌正热忽着猛风暴寒;忌侧近舂捣;忌蚕室内哭泣叫唤;忌秽语淫辞;忌正寒骤用大火;忌放刀于箔上;忌不吉净人人蚕室;忌水泼火;忌烧皮毛猪骨臭物;忌当日迎风窗;忌一切腥臭之气;忌烧石灰之气;忌烧硫黄之气;忌仓促开门;忌高抛远掷;忌湿水叶;忌饲冷露湿叶及干叶;忌沙燠不除。以上诸忌,须宜慎之,否则蚕不安箔,多游走而死。”这些禁忌,虽笼罩在一种信仰的气氛中,但许多都是有科学根据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生产劳动的经验结晶。

  在养蚕季节里,蚕房上则以红纸书“育蚕”或“蚕月知礼”等字贴于门上,或在蚕房边插上据说能避“冲克”的桃枝或山茶花,便宣布蚕房是禁区了。有的地方蚕家往往在廊下围草帘子,隔一段插一条柳枝,以示蚕禁。以上均俗称“关蚕门”。亲邻均不往来,只可在河埠头洗衣、淘米时相互询问蚕讯,只有到采茧时才开禁,俗称“开蚕门”。

  许多民族有悠久的养羊历史。有关养羊的禁忌也很多。

  忌产羔时外人入内观看

  当母畜产羔时,塔吉克族忌讳外人人内观看。牧民多在门口设立门标,严禁外人人内观看,否则看的人会倒血霉,对牲口也很大不利。因为人的眼中含有某种毒气,母畜幼羔血气不足,身体虚弱,在外人“毒眼”的注视下,将有很大的危险。

  剪羊毛禁忌

  彝族禁忌杀过人或打死过狗的人剪羊毛,以为这样的人剪羊毛后,羊不易长。

  怪异现象禁忌

  彝族还视母羊未下羔儿时生殖器流血为怪异现象,必将母羊杀死;在放牧时,如果羊脖颈上带回树权或草圈,便认为不吉利,必将此羊宰杀或出卖;第二年母羊下羊羔时,如第一年生的小羊还吃奶,也为怪异现象,要母仔齐杀,至少要卖掉。

  忌杀吃种羊

  鄂温克族禁忌杀吃种羊。种羊具有更大的神秘性。如种羊在冬天用角往圈外顶,就表示羊群要扩大。羊的典故

  我国民间流传了许多有关羊的典故。

  (1)养羊喻治民

  汉代河南人卜式,一心以养羊为乐事j后来,汉武帝召他为中郎,并对他说:“你既然喜欢养羊,我有羊在上林苑,就请你去牧羊吧。”卜式被拜为中郎后,仍然一心一意喂养羊群。一年后,羊儿养得只只膘肥肉满,汉武帝见了称赞不已。卜式说:“这些羊之所以养得这么好,完全是按时起居,定时喂料,再加上有‘恶羊'就及时除去的缘故。养羊是这样,兴国治民也是一样的道理。”汉武帝觉得他的话很有理,就再提升他的官职,以试其治民之策。

  (2)亡羊得福禄

  晋代京兆人王育,小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只得替人牧羊为生,不能入学。他就利用牧羊的空隙时间,折来蒲叶当纸练字。有一次,他因此而走失了一只羊,主人责令他赔偿。于是,他只得卖身赔羊。有位叫许子章的人听说此事很同情他,不仅出钱替他赔了羊,还把他接到家中供给衣食和读书。后来王育终于博通经史,成了有学问的人,当朝的司徒王浑就召他为属员。

  (3)瘦羊博士

  东汉光武帝时,每年岁末祭神之后,皇帝按例下诏赐给每个博士一只羊。于羊有大小肥瘦,搞分羊工作的博士总管甄长文很为难。于是,有人提议杀羊分肉,以保“一碗水端平”,或抓阄,看谁的运气好就得大羊肥羊,甄长文均反对。最后,他带头取了最瘦的一只羊,于他的带头,其他人也争着分小羊、瘦羊。光武帝刘秀获悉此事后,称他为“瘦羊博士”。

  民谚说:“半个家业一头牛,农家根本在牲口。”“农家致富爱耕牛,人畜两旺无忧愁。”

  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说“农为牛本,有功于世”,此可见,牛在农业生产中的功劳。对于靠农田吃饭的农民来说,选择一头牛作为家中的“劳力”是特别重要的,人们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一点儿不亚于嫁姑娘娶媳妇儿,必须要精挑细选,不得有一丝马虎。因此形成了许多关于牛的民间习俗与禁忌。

  忌牛倒梳头

  在民间,忌讳牛倒梳头。牛头上的毛向前扑被人们称为倒梳头。据说这样的牛性格刚烈,不听使唤,还爱伤人。俗语“买牛最怕倒梳头,十人见了九人愁”就是这个意思。

  “牛旋”禁忌

  在民间,忌讳牛长拖尸旋、蜈蚣旋、落昌旋。因为这三个旋是主凶的。在民间有“四旋没有前两旋,丑名定为拖尸旋。此旋生来极不良,拖尸出人心慌张。养者主家不吉利,齐牙花齿犯牛娘”的俗谚。

  “蜈蚣旋”则有“不怕蜈蚣飞上天(长在牛头上),只怕蜈蚣草上眠(长于牛腹下)”的说法。

  通过这些民谚,我们可以看出这几种旋长在牛身上是非常不吉利的,不仅对牛本身不好,还会有害主人,如果有人养这种牛会使主人家道衰落。

  对于“落昌旋”在民间有“落昌旋生肚腌中,此旋生来有灾殃。主人旺相寿花齿,否则齐牙命也产”的说法。

  出牛栏粪忌讳

  一般出牛栏粪忌讳即有即出,要择吉日。如果牛粪积得太多,等不及吉日到来,农家就要到牛栏屋前,右腿跪地,左手掐掌,口里念咒,右手拿锄挖地三下,谓之“掐无期掌”。俗信这样做以后不会因出牛粪而犯“地煞”。有的地方则在牛栏门前挂一牛蓑衣,据说也有避邪作用。有的是在牛栏屋里挂一杆钩子长秤,秤上挂一秤砣,俗谓“秤砣虽小压千斤”,此法也可压邪避煞,保护耕牛安然无恙。

  忌养青牛

  民间认为青牛会给主人家里带来灾难。还忌讳养前额有白色斑块的黑牛,认为这样的牛样子仿佛穿黑戴孝,所以这种牛又俗称“戴孝牛”。在民间,人们觉得饲养了这种牛,会对主人本身产生不良影响,也多有禁忌。甚至有些地区认为牛的前额有任何杂毛,都认为是“戴孝牛”而禁忌饲养。

  忌讳冷落牛

  有民谣唱道:“农家六畜自古有,其中最苦是耕牛。春夏秋冬出大力,四时耕种为丰收。忍辱负重勤劳作,运输拉车忙不休。风里雨里埋头干,任劳任怨无他求。”歌中唱出了农耕时代牛为农民做出的巨大贡献,所以忌讳冷落牛。下雨的时候,人们会因为怕牛着雨而为其加盖牛蓑衣;夏天还会采取熏烟的方式为牛驱蚊;在冬至,为表彰耕牛一年辛苦耕作,牛主人一般要用汤圆粘于牛头牛尾,表示与牛一同庆祝。当牛得病的时候,人们也都非常关注,会请专门的兽医看病。牛耕作一世,年老体弱的时候,人们也不忍杀牛,让其自然老死,死后还要点香烛相敬,并用土掩埋。

  母牛发情交配时的禁忌

  给母牛配种时,忌母牛的主人不给公牛的主人红包。据说如果不给公牛主人红包,母牛就怀不了孕。如果在牛群中自交配,要送牧童红包并送草料给公牛吃。

  云南一带的一些少数民族认为黄牛与水牛交配,是不吉之兆,必须举行驱邪的仪式来禳除灾祸。

  忌不“破压”。

  母牛生下小牛犊以后,忌不“破压”。所谓“破压”就是母牛生下牛犊之后不久,人们给母牛套上犁轭,在田地里转上几圈。据说母牛生小牛的时候骨头疏松了,如果不给母牛“破压”,母牛以后耕田就会不卖力。

  杀牛禁忌

  农家视耕牛为“宝”,耕牛禁止宰杀,觉得杀牛有罪。若要杀老弱病残的耕牛,主人是不会自己动手的,得请人主刀,多“无后”之人为之。看杀牛的人均倒背双手,表示自己并没有参与。因此,“看杀牛”已成为世人对事观望的代用语。据说耕牛也通人性,被宰杀之前会流下眼泪,所以要用麻袋蒙住牛头,然后才用斧头将其击毙。

  忌两牛打架

  东北、内蒙古一带的少数民族如果看到两头牛在打架,牛角在一起拉不开,那么就认为是厄运之兆,会有祸事降临。

  忌讳早起听到牛叫

  安徽一带,忌讳早起听到牛叫,俗以为有人侵害。

  养猪,在农家是普遍被看重的一项副业,是穷人的一条“富路”、“财路”,养猪的许多禁忌也在民间约定俗成。

  建造猪圈有禁忌

  旧时,人们建猪圈的时候是十分谨慎的,首先要选择吉日破土动工,有的甚至还要请“风水先生”来测算,以预定猪圈的方位并定吉日再动土。猪圈建成以后,还要在猪圈墙上贴一张上面写有“六畜兴旺”字样的纸条,以祈祷猪能够“夜大千斤,昼大八百”。

  有些地方,对于请来修建猪栏的工匠,要像贵客一样对待他,在民俗中,要给建猪栏的工匠泡茶、上酒、送水送饭,并送红包喜钱,但都不能出声。尤其是在给工匠红包时特别讲究。

  红包两头不能封口,红包要放在猪圈墙上让工匠们自己拿取,不能直接递到手上,而工匠们在拿红包的时候,也和主人一样,是沉默的。据说这样做是恐惊扰了将来会圈在猪圈里的猪,而使其不容易成长。

  修建猪栏的材料要选用枫树来做木材,认为枫树做的栏杆,猪就会“风吹夜长”。在修建猪栏的时候,无论是工匠还是主人,出入猪栏都忌讳从栏上跨过,只能从下面钻过,否则就认为将来猪也会跨过猪栏而逃跑,是不吉利的。

  买卖猪仔禁忌

  旧时,农家把猪看作“聚宝盆”。所以那个时候几乎家家都养猪。养猪买猪崽很关键,哭猪崽的时候要选好日子,人们往往喜欢在双日去买猪崽,忌讳在单日去买,不吉利、俗以为“耳日”、“尾日”是好日子,说是“耳尾风吹长”;“口日”、“舌日”买猪就不利,说是“口舌必遭亡”,买猪要选吉庆日,喜双忌单。买猪忌头太大的猪,俗说这样的猪不肯长。

  忌讳买“破头猪”和“戴孝猪”。所谓破头猪是指黑猪头上夹杂一撮白毛或白猪头上夹杂一撮黑毛,而“戴孝猪”则是指黑猪白头或黑猪白尾。传统认为这样的猪不好养活,留在家晨也是不吉祥的。猪鬃毛的颜色忌浅,人们认为这样的猪也活不长。

  买猪成交的禁忌很有趣。卖主绝不把猪送到买主家,忌被人笑说是“嫁女送亲”但有的买主买的多或年老体弱,需要卖主送回家,则可按俗规请卖主帮忙。卖主将猪送到家后,买主要办酒饭接待,除猪款外,“脚力钱”以红包形式支付,以示办喜事湖南农民买小猪成交后,卖主常常要说“喂猪娘子不埔糠,一盆清水兑米汤”、“恭喜风吹夜夜长,猪财年年滚进来”等好话。买主听后连忙道谢说“难为主家贵言”。等到买主挑起猪笼走到快要看不见的地方,卖主要大呼“落……落落落”,象征性地把猪“招”回来,俗谓此可使买主家喂猪兴旺,浙江农民买小猪时,卖主要赠少量稻草给买主,谓之‘娘家草',以示小猪同在娘家一样健康成长。回家路上,忌用石块做沉头,以避石头不化,猪养不大,到家后,有的要用吹火筒扛猪篓,以示小猪快长大。

  母猪配种禁忌

  民间在母猪配完种后,还有配种员用竹子鞭打母猪臀部的习俗,而且嘴里要说“顺顺十二只”,希望母猪可以平安地生出许多小猪,

  母猪喂养小猪禁忌

  母猪喂养小猪时,因为民间有“猪虎相忌讳”的说法,所以属虎的人不能瞧。

  小猪喂药禁忌

  小猪牛病时,要给母猪吃药,并通过乳汁使药力传达到小猪的体内。而拌有药物的饲料,要盛在盆里,放在地上,男主人从盆上迈过去,然后再女主人喂食。

  赶猪进圈禁忌

  民间,在赶猪进罔时,主人一般要左手拿着两块石头,右手端茶,先把一块石头扔到猪栏中的干燥处,并郑重其事地“告诉”猪群,这就是你们睡觉的地方;再将另一块石头扔在地眼处,并同样“告知”这里是大小便的地方,其表情好似真的可以和猪群交流一般。接着,主人要连喝三口茶,然后转身离去,不得回头。赶猪的时候,不论猪是否顺利进到栏中,都忌讳开口大骂,民间认为这样会冒犯“猪栏菩萨”,必定会影响猪的生长。

  “出栏”禁忌

  在潮州一带,大猪出栏,主妇会在大猪的脖子处拔几条鬃毛丢回猪圈。这时候,买猪者要笑着说:亚嫂手头红红,养猪大大只。卖猪的人第二天早上,要把猪红(猪血制作的一种食品)、猪肉拌咸菜一块煮熟后,送给邻居,而邻居收到礼物时要说“财气,又卖大猪了”等吉祥话。

  杀猪禁忌

  猪肉是汉族人的主要食物之一,在过节的时候,民间多有杀猪置办酒席的风俗,称为“杀年猪”一在这个时候是最有讲究的一杀年猪时,最忌讳猪没有抓住而跑到别人家里。在旧时,人们多数迷信“猪来穷,狗来富”的说法,冈此如果这时猪跑进别人的家中,往往会因此而冒犯邻居。

  杀年猪时为了避讳年节中的口头禁忌,人们忌讳说“杀”,而是说“出栏”。

  杀猪的时候,时间也有忌讳,逢亥日忌杀猪,忌在子时杀猪,杀猪通常选在丑时,大概是出于将来养的猪可“大如丑牛”,而不会“小似子鼠”的愿望。在杀猪的时候,禁忌小孩和妇女在旁边观看,据说这样不吉祥。

  如果杀了一刀,出了血,摔倒地下猪没有死,甚至跑了,要补一刀;或血呈黑红色,泡沫红不红、白不白;或刮猪毛时猪嘴里还冒气和有轻微的叫声,谓之猪在叹气,均为不吉利之兆,主家既担心来年养猪难兴,又担心如果是灵官猪,一般是不杀的。真要杀时,因其为“神物”,必须避防不测。杀时要“化身”(化装),用锅底灰、墨汁等涂个大花脸,衣衫罩头,戴斗笠壳,倒背蓑衣倒穿鞋,杀一刀转身就跑。灵官猪禁忌在室内杀,要到大路口杀二血不能敬神,人也不吃,让其流走。杀死后至少要过半个时辰才能运回屋里来。

网址:https://yadoura.com/post/184958.html

声明

为什么比干被封为文曲星君?,比干为什么是文财神》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