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州传统村落
井上村位于林州市河顺镇北部的山地丘陵中。2018年1月,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五批传统村落。
因附近有座马鞍形状的山峰,坐落于山峰东侧的村子叫东马鞍,坐落于西侧的则叫西马鞍。这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出版的《重修林县志·乡镇表下·河顺区》中还记为西马鞍。大约在明朝正统年间(1449),一户姓秦的来此定居,并控制一眼活水井,经过垒砌修整成为吃水井。1938年抗日民主政府在该村设区政府时,因村子位于活水井之上,正式改名为“井上村”,并沿用至今。
村头一根高高的白铁杆上悬挂着一块蓝色标牌,上写着“河顺镇井上村”。在村边水泥路下有一座石砌的券,券顶两面正中各砌有一个吞水兽,兽的形状雕刻有些粗糙,券上有新建的一座小庙,券下有一条小路伸向田间地头。006乡道穿村而过,南起河顺镇上坡,北经付家沟村到黄家坡。
井上村,数百间风格相似却又完全不同的各式两滴水瓦房、平房依山坡而建,高低错落,密密匝匝,左拥右靠,鳞次栉比。村外闪亮的梯田,蜿蜒叠嶂的石砌岸头,组成了这个山区最为壮观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
来到井上村,游走在村里的街巷。街巷两边古老的院墙、屋墙多用石头垒砌。新建的墙则下部多用石头垒筑基础,上部用红砖砌筑,屋顶用红色机瓦盖坡,坡顶比较平缓。街门楼有的是券门楼,有的是方形门楼。新盖的院落多是五间砖砌楼房,门窗皆是方额。院内的厢房盖两间或三间平房,门楼多在东南方向。稍早一点的房子后墙与山墙用的是较粗的青石,从根基垒砌到顶部。
在村中看到一座清代的四合院,东南角有座金柱式大门,门外两侧50多厘米宽的砖墙,上部砌有雕花草的墀头,墙内雀替上是立枋、檐檩、檐椽。黑色门框上边的望板刻有三个圆圈,圆圈内写有“尚忠厚”三个字,这是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说出了人们应该操守的立身处世之道。门间上框中间挂着一把锁,锁着两块板门。顶是灰筒瓦硬山脊。从门缝中间看见堂屋的窗子上是精致的砖券顶,窗台上塞满了灰色小板瓦。窗的东侧有一个天地阁窑。门楼西边是四间灰板瓦的倒座房,其北坡房顶多坍塌。转到院子西边,三间西厢房顶部已坍塌,只剩后边的土坯墙和砖砌山墙头。堂屋的山墙下部用石灰勾缝的青石垒砌,两边是砖砌垛子,山花用砖砌筑,上边两层人字形线砖上有一层江牙子刻砖,顶上灰板瓦硬山脊,五脊六兽,兽已残。
在井上村的古代建筑中四合院保存得虽然比较少,但其面目苍苍,给人简洁严整、稳重古朴的感觉。主要建筑——堂屋,不仅置于中轴线上,而且位居院落的中央,以显示其特殊的地位。再在院子的左右两侧对称地布置体量较小、面向内庭的次要建筑,在主要建筑对面布置次要建筑,四周以房屋或高墙厚壁环绕,形成封闭式的院落。这也给我们保存了建筑与人之间是一种互为表里的和谐关系。从人在建筑环境中的感受上看,人们感到的是社会生活中,尊卑长幼等级实现后的安适和对环境的主宰,得到的是一种仁爱伦理教化和感染。
在井上村上面的一条山沟找到了老井,看来井上村,井真的在村子上方。井上村的老井四方口,周围石头砌边,深约三四丈,所幸的是井里还有水,不过据说现在村里人已经不来这里取水。
因为地势原因,红旗渠水没有流到井上村,井上村依然缺水。不过自然条件的制约,并没有把这个小村压垮,村里修建蓄水池、深挖水窖,充分利用降雨收集雨水,发展旱作型农业,在新时代传承着古老的耕作方式。
井上村有两座庙,都在村东头,相距很近。一座老学校所在地,叫老庙。正北是三间堂殿,下边是高台基,侧面有残块根基已暴露出来,中间也无踏跺。台基上正中是安有两个箱式门枕石的殿门,两侧有坎墙上置窗子,前墙门窗间的墙上留有朱红色写的“天天向上”四个大字。两山墙前面上部有墀头。顶上是灰色筒瓦盖坡,原来应是五脊六兽的硬山顶,现在脊兽已残。西边几间土坯垒砌的墙上盖着红色机瓦,南边已坍塌,门窗已无,残留的墙面还写着“□好学习”几字。堂殿对面是三间戏楼,卷棚顶,东侧山墙的顶部也有个破洞。老式的传统寺庙格局。
在老庙的上方,是一座新建的寺庙,叫大照寺。
说大照寺是座新庙,但只是部分新,门楼新,庙里也还有古迹,如清康熙四年(1665)三月,柳泉村居士李春融和他夫人孙氏一起捐给庙里的石头香亭,还有很多清代残碑。据说,进门看见的大雄宝殿也是老房子,只是他们没有修旧如旧,而是修旧如新,把古味丢失得七零八落。
不知这相距不远的两座庙是不是一回事儿,不过由此可判断的是,井上村是个古村,最少在清代康熙年间的时候已经有村了。
住在大照寺里的是一对居士,姓魏,河顺村人,偶然的机会得知大照寺,便有了重建的念头,经过他们几年的努力,终于有了现在的规模,四四方方的一座小庙,这里有时举行庙会,也是井上村的文化活动场所。
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河南林州传统村落》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