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中各个时间段的名称
易安殿
阅读:2
2023-09-25 19:31:40
评论:0
1、十二个时辰名称和对应的时间段?
1、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2、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物。
3、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老虎在此时最猛。
4、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5、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6、巳时(09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7、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这时候太阳最猛烈,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8、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9、申时(15时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10、酉时(17时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11、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狗开始守门口。
12、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扩展资料:
出生关系:
1、子:像孩子在襁褓之中。子的本义为:幼小的、卵。古代指儿女。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正是夜深人静的午夜时分,正是今明两天的临界,也可以说「明天」这个「产儿」就要诞生,或者已在襁褓之中。子时,是孕含着什么孵化着什么的时刻。
2、丑:「扭」的本字,像手指抓住一物而扭动。扭,也作转动讲。子时过后,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夜正深,但「第二天」已经开始了。无形之中,似乎有一只大手在转动天体——夜幕即将被转过去,白天即将被扭过来。
3、寅:有说像黄泉欲出,又说像双手捧矢,即「引」的古字。引,可释为牵引、引导、引起、离开。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为寅时,正是黑夜即将离开,熹微即被牵引而来的时刻。
4、卯:有说为冒,像开门之形,又有之体,又说像断物形,为刘的本字。黎明时分的五点至七点为卯时,天亮了,太阳冒出来了,人家的门该打开了。卯时,黑、白不再混淆,而是断然分开的。
5、辰:有说像贝壳形。我以为它有托出云气之意。云气之上有日,为「晨」;无日,则云气弥漫。夏日的早晨,七点至九点,大雾茫茫。
6、巳:有说像胎儿形突出头部和蜷曲的身体;又说为蛇的象形。上午九点至十一点,雾气消失,正是暖融融的时刻,蛇从洞穴中爬出来了。
7、午:有说像木杵之形,「杵」的本字;又说为「牾」,抵牾为矛盾。将一木杵立在日光下,木杵没有影子,因为日光是从头顶之上照射下来的。古代中国人民依形造字,又依形取义,以形、义命物。由此,日中的时候,即十一点至十三点为午时。
8、未:像树木枝叶重叠,物长成后才有滋味。「味」的本字。午后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示意只有经过阳光的强烈照射,树木才会枝繁叶茂、果子才能成熟。成熟的果子,才会有滋有味。
9、申:有说像闪电形,又说为「神」。十五点至十七点,风雨带着闪电和雷鸣来了。古代中国人民不知闪电和雷鸣为何物,以为神在天上为之。
10、酉:像装酒的坛子,「酒」的本字。十七点至十九点,傍晚时分,劳作了一天,此时正是吃饭的时候,就简称「酒时」吧。
11、戌:为人、戈会意,指人持戈(武器)守护。十九点至二十一点,酒足饭饱以后,一家老小该入睡了。但是不能大意,还要预防外敌或野兽的侵害,所以要手持武器进行护卫。
12、亥:有说像猪,「豕」字的变体。有草根一说。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主人被猪拱槽的声音搅醒了——要想猪肥,就得夜半起身给它添食。此外,草根与植物的块茎有关,那是猪的饲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当地时间0点)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当地时间2点)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当地时间4点)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当地时间6点)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当地时间8点)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当地时间10点)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当地时间12点)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当地时间14点)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当地时间16点)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当地时间18点)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当地时间20点)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当地时间22点)
1、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2、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物。
3、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老虎在此时最猛。
4、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5、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6、巳时(09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7、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这时候太阳最猛烈,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8、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9、申时(15时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10、酉时(17时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11、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狗开始守门口。
12、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扩展资料:
子夜时分(二十三点至一点),古代中国人民(天文学家或道家)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
天长日久,古代中国人民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首不见尾」。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或者说是人用几种动物的「零件」拼凑起来的「人造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
如此,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这「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
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可别忘了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于是,「未羊」应运而生。
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太阳偏西,或者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
十七点至十九点,酉时,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再不回窝,天一黑就会找不见。农妇着急了,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戌时,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狗。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恰到好处。
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主人很高兴。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它添食。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是有了「亥猪」。
表示十二时辰的十二个字与十二生肖相结合,便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十二时辰
十二时辰与24小时对照表 子时:23时— 1时
丑时: 1时— 3时
寅时: 3时— 5时
卯时: 5时— 7时
辰时: 7时— 9时
巳时: 9时—11时
午时:11时—13时
未时:13时—15时
申时:15时—17时
酉时:17时—19时
戌时:19时—21时
亥时:21时—23时
2、一天中12个时辰是怎么划分的?
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2个小时,一天十二个时辰划分如下:
一、【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二、【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三、【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四、【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五、【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六、【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七、【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八、【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九、【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十、【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十一、【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十二、【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扩展资料: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十二时辰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的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
十二时辰把《黄帝内经》的十二时辰养生法,通过计时工具,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时提醒人们科学养生,从而让每个人都懂得用《黄帝内经》养生,让科学养生得以普及,这对改善人们体质,提高人们生存质量,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表示十二时辰的十二个字与十二种动物结合,便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同样,十二种动物与地支搭配应用在年上,就诞生了十二生肖。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时辰
“古代时辰”
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为一念...。
子=23:00-1:00
丑=1:00-3:00
寅=3:00-5:00
卯=5:00-7:00
辰=7:00-9:00
巳=9:00-11:00
午=11:00-13:00
未=13:00-15:00
申=15:00-17:00
酉=17:00-19:00
戌=19:00-21:00
亥=21:00-23:00
另外古代的一刻钟是现在的半小时
比如午时三刻应该是现在的12:30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
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
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
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以前的计时系统是日晷。也就是一个圆。一个圆的角度是360度。平均分成四份就是90度一份。90度除以3.就是一刻钟。所以一天就是12个时辰。现在的机械钟的原理和日晷相同。就是因为西方人把时针走一圈,记录为半天。(这个或许和机械时钟设计的时候走的速度有关。)所以才出现了一天24小时,对应着就有了一小时12刻钟。一刻钟再可以平均分五份。所以一小时也就60分钟。其实完全就是周角在作怪。这仅仅是个人臆测毫无根据。也没有历史依据。见笑了。哦对了。忘记说了一点。为什么要把360度分成4分。其实很简单啊。你看看一天不就是分成四份吗?早上,下午,深夜,凌晨。这个和地球自转角是一致的。凌晨12点严格说就是你冾好背对太阳的一刻。而中午12点其实就是太阳正在你头上的一刻。这可是标志哦!至于为什么四份要分成三分,也就是一刻钟。这就有点意思了。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30度。也就是计算方便。30度分成五份或许也和这个有关。这个话题或许天文学家会比较关心。我就不瞎掺和了。呵呵!或许还有更深的用意。不然为什么会有六十年一个甲子的说法?这个和一小时六十分。一分钟六十秒。你敢说没关联吗?还真不一定。所以才说天文学家肯定对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
3、一天中上午、中午、下午各是几点到几点?
上午——早上八点到十二点。
中午——二十四小时制的12:00或十二小时制的中午12时左右,为一天的正中。太阳在子午线上方时。?
下午——正午十二点到十八点。
傍晚——18:00-20:00。靠近晚上的时候。日落不见而天色未黑,天色先黄后暗,所以亦称“黄昏”。指日落左右的时间,即日光至晚上的过渡时刻。
扩展资料:
十二小时制是一个时间规则把一日二十四小时分为两个时段,分为上午和下午。
每个时段由十二个小时构成,以数字12、1、2、3、4、5、6、7、8、9、10、11依次序表示。上午时段由午夜至中午,而下午时段由中午至午夜。
目前,十二小时制仍然是大多数指针式钟表显示时间的方法,注意钟面上数字没有0,但有12,所以起点是12。24小时制的0:30,在钟面上读成12:30,再加meridiem进行区分上午下午。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上午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中午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中午
子时(23-1点) 丑时(1-3点) 寅时(3-5点) 卯时(5-7点) 辰时(7-9点) 巳时(9-11点) 午时(11-13点) 未时(13-15点) 申时(15-17点) 酉时(17-19点) 戌时(19-21点) 亥时(21-23点)
按天干地支:早晨7-9点.上午9-11点.中午11-13点.下午13-15点.傍晚15-17点.黄昏17-19点.晚上19-21点.深夜21-23点.子夜23-1点
早晨是太阳升起到十二点之前,中午是十二点这一刻,下午是十二点之后到太阳落山之前,晚上是太阳落山之后到午夜十二点之前,凌晨是午夜十二点之后到太阳升起前。
工作一天8小时,上午7点30到11点30---中午11点30---13点30休息---下午13点30----17点30
我认为没有特别的时间规定,因为冬夏天明的时间就不一样。再者也没有什么明文规定吧?
一天为12小时 上午到中午时间为6;00到12;00(6点到12点)中午到下午时间为12;00到6;00(12点到18点)
4、一天的24小时按时辰算,什么时辰分别对应这几点???
一天有12个时辰,一个时辰有两个小时,具体12个时辰如下:
1、子时(23时至01时)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00-1:00)。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23时起至夜1时为子时。公历零点以前为前一日,零点以后为次日。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所以称之为子时。
2、丑时(01时至03时)
丑时又称鸡鸣,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上午1时正至上午3时正)。古时鸡鸣而起,眛旦(天将明未明之时)而朝。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所以称之为丑时。
3、寅时(03时至05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凌晨 3 时整至凌晨 5 时整)。老虎在此时最猛,所以称之为寅时。
4、卯时(05时至07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5点至7点)。为古时官署开始办公的时间,故又称点卯。因为时正值朝暝冉冉东升,故又谓之日出,所以称之为卯时。
5、辰时(07时至09时)
辰时指的是七时至九时,别称食时,又名早时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上午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所以称之为辰时。
6、巳时(09 时至11时)
巳时,又称隅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所以称之为巳时。
7、午时(11时至13时)
午时即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而正午十二时又有平午、平昼、亭午等别称。如宋苏舜钦《紫阁寺联句诗》:“日光平午见,雾气半天蒸。”意思是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8、未时(13时至15时)
未时,此时太阳蹉跌而下,开始偏西,故又谓之日侧、日映。也就是午后时间,正是人们小息纳凉休闲时刻。因为这个时间段也是人一天中,最为舒适的时间。所以称之为未时。
9、申时(15时至17时)
申时,又称时正,别称哺时、日哺。晡时是十二时之一,即申时,(即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所以称之为申时。
10、酉时(17时至19时)
酉时,又称日入,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下午 5 时正至下午 7 时正)。这段时间鸡开始归巢。所以称之为酉时。
11、戌时(19时至21时)
戌时是指19时至21时。别称黄昏,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段时间狗开始守门口。所以称之为戌时。
12、亥时(21时至23时)
亥时,又称人定,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所以称之为亥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古时一天分为12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2个小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子时——夜半, 23时~1时;
丑时——鸡鸣, 1时~3时;
寅时——平旦, 3时~5时;
卯时——日出, 5时~7时 ;
辰时——食叶, 7时~9时;
巳时——隅中, 9时~11时;
午时——日中,11时~13时;
未时——日映,13时~15时;
申时——哺时,15时~17时;
酉时——日入,17时~19时;
戌时——黄昏,19时~21时;
亥时——人定,21时~23时.
网页链接
1、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2、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物。
3、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老虎在此时最猛。
4、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5、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6、巳时(09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7、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这时候太阳最猛烈,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8、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9、申时(15时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10、酉时(17时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11、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狗开始守门口。
12、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扩展资料:
出生关系:
1、子:像孩子在襁褓之中。子的本义为:幼小的、卵。古代指儿女。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正是夜深人静的午夜时分,正是今明两天的临界,也可以说「明天」这个「产儿」就要诞生,或者已在襁褓之中。子时,是孕含着什么孵化着什么的时刻。
2、丑:「扭」的本字,像手指抓住一物而扭动。扭,也作转动讲。子时过后,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夜正深,但「第二天」已经开始了。无形之中,似乎有一只大手在转动天体——夜幕即将被转过去,白天即将被扭过来。
3、寅:有说像黄泉欲出,又说像双手捧矢,即「引」的古字。引,可释为牵引、引导、引起、离开。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为寅时,正是黑夜即将离开,熹微即被牵引而来的时刻。
4、卯:有说为冒,像开门之形,又有之体,又说像断物形,为刘的本字。黎明时分的五点至七点为卯时,天亮了,太阳冒出来了,人家的门该打开了。卯时,黑、白不再混淆,而是断然分开的。
5、辰:有说像贝壳形。我以为它有托出云气之意。云气之上有日,为「晨」;无日,则云气弥漫。夏日的早晨,七点至九点,大雾茫茫。
6、巳:有说像胎儿形突出头部和蜷曲的身体;又说为蛇的象形。上午九点至十一点,雾气消失,正是暖融融的时刻,蛇从洞穴中爬出来了。
7、午:有说像木杵之形,「杵」的本字;又说为「牾」,抵牾为矛盾。将一木杵立在日光下,木杵没有影子,因为日光是从头顶之上照射下来的。古代中国人民依形造字,又依形取义,以形、义命物。由此,日中的时候,即十一点至十三点为午时。
8、未:像树木枝叶重叠,物长成后才有滋味。「味」的本字。午后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示意只有经过阳光的强烈照射,树木才会枝繁叶茂、果子才能成熟。成熟的果子,才会有滋有味。
9、申:有说像闪电形,又说为「神」。十五点至十七点,风雨带着闪电和雷鸣来了。古代中国人民不知闪电和雷鸣为何物,以为神在天上为之。
10、酉:像装酒的坛子,「酒」的本字。十七点至十九点,傍晚时分,劳作了一天,此时正是吃饭的时候,就简称「酒时」吧。
11、戌:为人、戈会意,指人持戈(武器)守护。十九点至二十一点,酒足饭饱以后,一家老小该入睡了。但是不能大意,还要预防外敌或野兽的侵害,所以要手持武器进行护卫。
12、亥:有说像猪,「豕」字的变体。有草根一说。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主人被猪拱槽的声音搅醒了——要想猪肥,就得夜半起身给它添食。此外,草根与植物的块茎有关,那是猪的饲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十二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当地时间0点)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当地时间2点)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当地时间4点)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当地时间6点)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当地时间8点)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当地时间10点)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当地时间12点)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当地时间14点)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当地时间16点)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当地时间18点)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当地时间20点)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当地时间22点)
1、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2、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物。
3、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老虎在此时最猛。
4、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5、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6、巳时(09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7、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这时候太阳最猛烈,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8、未时(13时至15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9、申时(15时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10、酉时(17时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11、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狗开始守门口。
12、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扩展资料:
子夜时分(二十三点至一点),古代中国人民(天文学家或道家)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
天长日久,古代中国人民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首不见尾」。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或者说是人用几种动物的「零件」拼凑起来的「人造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
如此,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这「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
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可别忘了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于是,「未羊」应运而生。
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太阳偏西,或者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
十七点至十九点,酉时,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再不回窝,天一黑就会找不见。农妇着急了,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戌时,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狗。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恰到好处。
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主人很高兴。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它添食。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是有了「亥猪」。
表示十二时辰的十二个字与十二生肖相结合,便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十二时辰
十二时辰与24小时对照表 子时:23时— 1时
丑时: 1时— 3时
寅时: 3时— 5时
卯时: 5时— 7时
辰时: 7时— 9时
巳时: 9时—11时
午时:11时—13时
未时:13时—15时
申时:15时—17时
酉时:17时—19时
戌时:19时—21时
亥时:21时—23时
2、一天中12个时辰是怎么划分的?
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2个小时,一天十二个时辰划分如下:
一、【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二、【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三、【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四、【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五、【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六、【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七、【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八、【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九、【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十、【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十一、【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十二、【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扩展资料:
古代劳动人民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十二时辰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人们可以从先秦的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中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
十二时辰把《黄帝内经》的十二时辰养生法,通过计时工具,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随时提醒人们科学养生,从而让每个人都懂得用《黄帝内经》养生,让科学养生得以普及,这对改善人们体质,提高人们生存质量,无疑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表示十二时辰的十二个字与十二种动物结合,便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同样,十二种动物与地支搭配应用在年上,就诞生了十二生肖。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于今天的二十四小时。半夜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其余的以此类推。
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入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时间的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时辰
“古代时辰”
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有三盏茶,一盏茶有两柱香,一柱香有五分,一分有六弹指,一弹指有十刹那,一刹那为一念...。
子=23:00-1:00
丑=1:00-3:00
寅=3:00-5:00
卯=5:00-7:00
辰=7:00-9:00
巳=9:00-11:00
午=11:00-13:00
未=13:00-15:00
申=15:00-17:00
酉=17:00-19:00
戌=19:00-21:00
亥=21:00-23:00
另外古代的一刻钟是现在的半小时
比如午时三刻应该是现在的12:30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
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
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
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一天十二个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2个小时
以前的计时系统是日晷。也就是一个圆。一个圆的角度是360度。平均分成四份就是90度一份。90度除以3.就是一刻钟。所以一天就是12个时辰。现在的机械钟的原理和日晷相同。就是因为西方人把时针走一圈,记录为半天。(这个或许和机械时钟设计的时候走的速度有关。)所以才出现了一天24小时,对应着就有了一小时12刻钟。一刻钟再可以平均分五份。所以一小时也就60分钟。其实完全就是周角在作怪。这仅仅是个人臆测毫无根据。也没有历史依据。见笑了。哦对了。忘记说了一点。为什么要把360度分成4分。其实很简单啊。你看看一天不就是分成四份吗?早上,下午,深夜,凌晨。这个和地球自转角是一致的。凌晨12点严格说就是你冾好背对太阳的一刻。而中午12点其实就是太阳正在你头上的一刻。这可是标志哦!至于为什么四份要分成三分,也就是一刻钟。这就有点意思了。我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因为30度。也就是计算方便。30度分成五份或许也和这个有关。这个话题或许天文学家会比较关心。我就不瞎掺和了。呵呵!或许还有更深的用意。不然为什么会有六十年一个甲子的说法?这个和一小时六十分。一分钟六十秒。你敢说没关联吗?还真不一定。所以才说天文学家肯定对这个话题特别感兴趣。
3、一天中上午、中午、下午各是几点到几点?
上午——早上八点到十二点。
中午——二十四小时制的12:00或十二小时制的中午12时左右,为一天的正中。太阳在子午线上方时。?
下午——正午十二点到十八点。
傍晚——18:00-20:00。靠近晚上的时候。日落不见而天色未黑,天色先黄后暗,所以亦称“黄昏”。指日落左右的时间,即日光至晚上的过渡时刻。
扩展资料:
十二小时制是一个时间规则把一日二十四小时分为两个时段,分为上午和下午。
每个时段由十二个小时构成,以数字12、1、2、3、4、5、6、7、8、9、10、11依次序表示。上午时段由午夜至中午,而下午时段由中午至午夜。
目前,十二小时制仍然是大多数指针式钟表显示时间的方法,注意钟面上数字没有0,但有12,所以起点是12。24小时制的0:30,在钟面上读成12:30,再加meridiem进行区分上午下午。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上午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中午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中午
子时(23-1点) 丑时(1-3点) 寅时(3-5点) 卯时(5-7点) 辰时(7-9点) 巳时(9-11点) 午时(11-13点) 未时(13-15点) 申时(15-17点) 酉时(17-19点) 戌时(19-21点) 亥时(21-23点)
按天干地支:早晨7-9点.上午9-11点.中午11-13点.下午13-15点.傍晚15-17点.黄昏17-19点.晚上19-21点.深夜21-23点.子夜23-1点
早晨是太阳升起到十二点之前,中午是十二点这一刻,下午是十二点之后到太阳落山之前,晚上是太阳落山之后到午夜十二点之前,凌晨是午夜十二点之后到太阳升起前。
工作一天8小时,上午7点30到11点30---中午11点30---13点30休息---下午13点30----17点30
我认为没有特别的时间规定,因为冬夏天明的时间就不一样。再者也没有什么明文规定吧?
一天为12小时 上午到中午时间为6;00到12;00(6点到12点)中午到下午时间为12;00到6;00(12点到18点)
4、一天的24小时按时辰算,什么时辰分别对应这几点???
一天有12个时辰,一个时辰有两个小时,具体12个时辰如下:
1、子时(23时至01时)
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00-1:00)。中国的十二时辰以子时为首,以23时起至夜1时为子时。公历零点以前为前一日,零点以后为次日。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所以称之为子时。
2、丑时(01时至03时)
丑时又称鸡鸣,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上午1时正至上午3时正)。古时鸡鸣而起,眛旦(天将明未明之时)而朝。牛在这时候吃完草,准备耕田,所以称之为丑时。
3、寅时(03时至05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凌晨 3 时整至凌晨 5 时整)。老虎在此时最猛,所以称之为寅时。
4、卯时(05时至07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5点至7点)。为古时官署开始办公的时间,故又称点卯。因为时正值朝暝冉冉东升,故又谓之日出,所以称之为卯时。
5、辰时(07时至09时)
辰时指的是七时至九时,别称食时,又名早时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上午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所以称之为辰时。
6、巳时(09 时至11时)
巳时,又称隅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所以称之为巳时。
7、午时(11时至13时)
午时即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而正午十二时又有平午、平昼、亭午等别称。如宋苏舜钦《紫阁寺联句诗》:“日光平午见,雾气半天蒸。”意思是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8、未时(13时至15时)
未时,此时太阳蹉跌而下,开始偏西,故又谓之日侧、日映。也就是午后时间,正是人们小息纳凉休闲时刻。因为这个时间段也是人一天中,最为舒适的时间。所以称之为未时。
9、申时(15时至17时)
申时,又称时正,别称哺时、日哺。晡时是十二时之一,即申时,(即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所以称之为申时。
10、酉时(17时至19时)
酉时,又称日入,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下午 5 时正至下午 7 时正)。这段时间鸡开始归巢。所以称之为酉时。
11、戌时(19时至21时)
戌时是指19时至21时。别称黄昏,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段时间狗开始守门口。所以称之为戌时。
12、亥时(21时至23时)
亥时,又称人定,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所以称之为亥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古时一天分为12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的2个小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子时——夜半, 23时~1时;
丑时——鸡鸣, 1时~3时;
寅时——平旦, 3时~5时;
卯时——日出, 5时~7时 ;
辰时——食叶, 7时~9时;
巳时——隅中, 9时~11时;
午时——日中,11时~13时;
未时——日映,13时~15时;
申时——哺时,15时~17时;
酉时——日入,17时~19时;
戌时——黄昏,19时~21时;
亥时——人定,21时~23时.
网页链接
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声明
《一天中各个时间段的名称》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