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
易安殿
阅读:3
2023-09-07 18:49:00
评论:0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唐·李煜 相见欢 其二
【题注】一名乌夜啼,一名上西楼,一名西楼子,一名月上瓜洲,一名秋夜月,一名忆真妃。亡国之音哀以思——李煜两首《相见欢》的解读
一、李煜生平及词风衍演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官廷生活,这些词虽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人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二、《相见欢》的“细读”
西方新批评学派在解读诗歌时采纳重视文字本身在作品中的作用的“细读”方式,他们认为,文字是组成篇什的基础,而文字表现出的形象、肌理、色调、语法乃是评说一首诗歌的重要依据。下面,笔者就用这种“细读”的形式对两首《相见欢》的意义加诸简评。
(一)《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1、“林花”:满林花树;“谢了”:表现一种美好事物--美好之节、美好之花、美好之色--零落凋残的悲慨;“春红”:代落英;“太匆匆”:花开短促,体现为对美的凋零的伤悼之感。
2、“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花谢匆匆之因。“朝”与“晚”、“雨”与“风”的对举,极尽朝暮风雨摧残施虐的无可抗争之悲绪。
3、“胭脂泪”:承上文之“春红”,悲极艳绝,确有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意蕴;“留人醉”:悲伤凄惜,人迷心醉,是“花”对赏花者的相留,还是“人”对赏花者的相留?或可作多义诠解;“几时重?”:犹言“何时可再?”,用花之凋谢与人之离别展现了一种难以挽回的痛苦惋叹。
4、“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长恨”、“长东”,悲绪难平。系悲沈恨极的哀切之辞。
(二)《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梧桐,古有“梧桐树,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隔绝杳无;“清秋”: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
三、《相见欢》的喻况
“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对任何一个作家的作品的解读,都离不开对其本人生平和思想的了解,因为在作品中,无一例外地蕴藉着作者自身的爱憎情感和思想观念,所以法朗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是否绝对我们姑且不论,但其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学创作活动的本质是毋庸置疑的。的确,作品往往折射着作者本人的经验体悟和身世感发,李煜正是以他的心和血才浇沥出这两首《相见欢》。
“林花”一词,表面上是伤春咏别,但细作探求,“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决非一般闺怨、离情,其“伤春咏别”,很难说没有托意:上片惜花之意,实是自悲身世,朝雨、晚风,摧残不已;下片念泪留醉尚且不能,何况重返故国?国而“长恨”“长东”,悲慨难托难平。“无言”一词,表面上看也是悲秋咏别,但细品寻微,词中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也决非一般离别相思,而是有所喻况:上片“梧桐”,是惨遭幽闭的物象,而“深院”难道不正是囚身之喻?下片的离愁无疑可以解为去国之愁。心品之下,确可品出“亡国之音”的况味,难怪宋人黄升评注:“此词最凄惋,可谓‘亡国之者哀以思’。”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李煜词中所表现的情感哀伤深挚,莫不是字字见血,有如血泪凝铸而成。
四、结论
李煜的两首《相见欢》,虽然表面上都是写相思离别,但他作为亡国之君,受人拘囚,又何敢明目张胆地在作品中言志而表明自已“故国之恋”、“亡国之痛”的情感呢?除非他觉着活腻了。因而在作品中以“喻况”流露情感。
因此,我们在赏析品读时,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应把握作品中所流露的隐藏的某种心灵和情感的本质。
同时,由于两者在内容情感上有着诸多的契合之处,甚至连标题也一样,我们当然可将它们视为关系密切姊妹篇,因而,为了使学生对李煜“无言”一词有更为深切的感悟,应将他的“林花”一词作为补充阅读材料以给学生,通过对举并读,使学生得到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邹立群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集评】
黄升《花庵词选》: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思路凄惋,词场本色。
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下片,因景抒情。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唯有自家领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究竟滋味若何,后主且不自知,何况他人?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后阕仅十八字,而肠回心倒,一片凄异之音,伤心人固别有怀抱。(类似词句)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倚西楼】《河满子 七夕》吴湖帆·清末近现代初
【无言独上楼】《秋夜独坐》许传霈·清
【无言独上楼】《菩萨蛮五首·集南唐李后主句》吴庆焘·近现代
【无言独上楼头望】《菩萨蛮》詹安泰·近现代
(类似词句)寂寞梧桐深院
【寂寞梧桐深院落】《和薛伯通韵四绝》耶律楚材·金末元初
【寂寞梧桐深院月华明】《秋夜月 本意》叶静宜·清
【便搅破寂寞梧桐院宇】《情久长》袁荣法·近现代末当代初
(类似词句)别是一般滋味
【别是一般滋味】《好事近》沈尹默·清末近现代初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虞美人二首·集南唐李后主句》吴庆焘·近现代
【别有一般滋味】《西江月》谭处端·元
【一般滋味无分别】《劝民节俭歌》于成龙·明末清初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虞美人 前题》葛秀英·清
【北螺山别是般滋味】《贺新郎 自寿》吴编修·宋
【别是一番滋味】《天香 龙涎香》徐釚·清
【别是一番滋味也】《卖花声 江村》董俞·清
【又别是一般风味】《远朝归》赵耆孙·宋
【别是一般风味】《喜迁莺》无名氏·元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唐·李煜 相见欢 其二
【题注】一名乌夜啼,一名上西楼,一名西楼子,一名月上瓜洲,一名秋夜月,一名忆真妃。亡国之音哀以思——李煜两首《相见欢》的解读
一、李煜生平及词风衍演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官廷生活,这些词虽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人王国维评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二、《相见欢》的“细读”
西方新批评学派在解读诗歌时采纳重视文字本身在作品中的作用的“细读”方式,他们认为,文字是组成篇什的基础,而文字表现出的形象、肌理、色调、语法乃是评说一首诗歌的重要依据。下面,笔者就用这种“细读”的形式对两首《相见欢》的意义加诸简评。
(一)《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1、“林花”:满林花树;“谢了”:表现一种美好事物--美好之节、美好之花、美好之色--零落凋残的悲慨;“春红”:代落英;“太匆匆”:花开短促,体现为对美的凋零的伤悼之感。
2、“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花谢匆匆之因。“朝”与“晚”、“雨”与“风”的对举,极尽朝暮风雨摧残施虐的无可抗争之悲绪。
3、“胭脂泪”:承上文之“春红”,悲极艳绝,确有杜甫“林花著雨胭脂湿”的意蕴;“留人醉”:悲伤凄惜,人迷心醉,是“花”对赏花者的相留,还是“人”对赏花者的相留?或可作多义诠解;“几时重?”:犹言“何时可再?”,用花之凋谢与人之离别展现了一种难以挽回的痛苦惋叹。
4、“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长恨”、“长东”,悲绪难平。系悲沈恨极的哀切之辞。
(二)《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梧桐,古有“梧桐树,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隔绝杳无;“清秋”: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
三、《相见欢》的喻况
“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对任何一个作家的作品的解读,都离不开对其本人生平和思想的了解,因为在作品中,无一例外地蕴藉着作者自身的爱憎情感和思想观念,所以法朗士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是否绝对我们姑且不论,但其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文学创作活动的本质是毋庸置疑的。的确,作品往往折射着作者本人的经验体悟和身世感发,李煜正是以他的心和血才浇沥出这两首《相见欢》。
“林花”一词,表面上是伤春咏别,但细作探求,“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决非一般闺怨、离情,其“伤春咏别”,很难说没有托意:上片惜花之意,实是自悲身世,朝雨、晚风,摧残不已;下片念泪留醉尚且不能,何况重返故国?国而“长恨”“长东”,悲慨难托难平。“无言”一词,表面上看也是悲秋咏别,但细品寻微,词中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也决非一般离别相思,而是有所喻况:上片“梧桐”,是惨遭幽闭的物象,而“深院”难道不正是囚身之喻?下片的离愁无疑可以解为去国之愁。心品之下,确可品出“亡国之音”的况味,难怪宋人黄升评注:“此词最凄惋,可谓‘亡国之者哀以思’。”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李煜词中所表现的情感哀伤深挚,莫不是字字见血,有如血泪凝铸而成。
四、结论
李煜的两首《相见欢》,虽然表面上都是写相思离别,但他作为亡国之君,受人拘囚,又何敢明目张胆地在作品中言志而表明自已“故国之恋”、“亡国之痛”的情感呢?除非他觉着活腻了。因而在作品中以“喻况”流露情感。
因此,我们在赏析品读时,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的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应把握作品中所流露的隐藏的某种心灵和情感的本质。
同时,由于两者在内容情感上有着诸多的契合之处,甚至连标题也一样,我们当然可将它们视为关系密切姊妹篇,因而,为了使学生对李煜“无言”一词有更为深切的感悟,应将他的“林花”一词作为补充阅读材料以给学生,通过对举并读,使学生得到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
邹立群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诗词家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离愁时,或写愁之深,如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或写愁之长,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或写恋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或写愁之多,如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集评】
黄升《花庵词选》: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思路凄惋,词场本色。
沈际飞《草堂诗余续集》:七情所至,浅尝者说破,深尝者说不破。
破之浅,不破之深。“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句妙。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词写别愁,凄惋已极。“无言独上西楼”一句,叙事直起,画出后主愁容。其下两句,画出后主所处之愁境。举头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桐阴深锁俯仰之间,万感萦怀矣。此片写景亦妙,惟其桐阴深黑,新月乃愈显明媚也。下片,因景抒情。换头三句,深刻无匹,使有千丝万缕之离愁,亦未必不可剪,不可理,此言“剪不断,理还乱”,则离愁之纷繁可知。所谓“别是一般滋味”,是无人尝过之滋味,唯有自家领略也。后主以南朝天子,而为北地幽囚;其所受之痛苦,所尝之滋味,自与常人不同,心头所交集者,不知是悔是恨,欲说则无从说起,且亦无人可说,故但云“别是一般滋味”。究竟滋味若何,后主且不自知,何况他人?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后阕仅十八字,而肠回心倒,一片凄异之音,伤心人固别有怀抱。(类似词句)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倚西楼】《河满子 七夕》吴湖帆·清末近现代初
【无言独上楼】《秋夜独坐》许传霈·清
【无言独上楼】《菩萨蛮五首·集南唐李后主句》吴庆焘·近现代
【无言独上楼头望】《菩萨蛮》詹安泰·近现代
(类似词句)寂寞梧桐深院
【寂寞梧桐深院落】《和薛伯通韵四绝》耶律楚材·金末元初
【寂寞梧桐深院月华明】《秋夜月 本意》叶静宜·清
【便搅破寂寞梧桐院宇】《情久长》袁荣法·近现代末当代初
(类似词句)别是一般滋味
【别是一般滋味】《好事近》沈尹默·清末近现代初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虞美人二首·集南唐李后主句》吴庆焘·近现代
【别有一般滋味】《西江月》谭处端·元
【一般滋味无分别】《劝民节俭歌》于成龙·明末清初
【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虞美人 前题》葛秀英·清
【北螺山别是般滋味】《贺新郎 自寿》吴编修·宋
【别是一番滋味】《天香 龙涎香》徐釚·清
【别是一番滋味也】《卖花声 江村》董俞·清
【又别是一般风味】《远朝归》赵耆孙·宋
【别是一般风味】《喜迁莺》无名氏·元
声明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