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大全之繁峙秧歌戏
繁峙秧歌是山西晋北等一带的汉族戏曲,最初的繁峙秧歌大多是在节日的时候活动,或者庙会。但是,由于受中国传统戏曲的影响和民间艺术的影响,繁峙秧歌慢慢的变得丰富起来,由最初的舞蹈演变成戏曲,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一部分。现在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繁峙秧歌的资料吧。
简介
“秧歌”曲调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传入繁峙的奋地和白马石一带(今属应县),当时只是一种在街头跑摊子演唱的广场艺术,群众称之为“玩艺儿”,又依地名称其为“奋地秧歌”。当时的表演形式有4种:一种是只扭不唱的“过街秧歌”;一种是有扮相的“故事秧歌”;一种是歌舞结合的“耍玩艺儿”的;还有一种是以男女问答对唱表演故事的“秧歌”。作为一种地方小戏,繁峙秧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长期受到上层社会的鄙视和压制,加之下层民众自觉意识的缺乏,繁峙秧歌很少在史着中留下踪影,从而造成民众对早期繁峙秧歌认识的缺失。
繁峙秧歌是在汉族民间小调和社火秧歌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吸取北路梆子、晋北道情、耍孩儿以及民间乐曲等艺术形式的精华,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至今仍存留有演变过程的痕迹。尤其它的唱腔融会了多种类型戏曲唱腔的形式,为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传统社会中,繁峙秧歌以其深厚的生活底蕴与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表演,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喜爱,成为他们重要的精神愉悦方式。
以民间节令赛会中的社火活动为主要依托的繁峙秧歌戏,在其形成初期阶段,多为民众的自娱自乐。逐步成熟后,一些身怀技艺的农民既有对戏曲艺术的执着,也有迫于生计的需要,逐渐组织起″半农半艺″的班社,在农闲时走乡串镇做商业性的演出。繁峙秧歌的演出活动是季节性的,一般在岁时节日及农闲之时演出。冬季天寒地冻,艺人们很少组班演出。一些艺人或自愿或受延请,到某村庄组织人员进行教习。这种特殊的传艺方式是繁峙秧歌的主要传承方式。它既可以丰富农村冬季单调乏味的生活,又可以为来年岁时节日的自娱活动、农闲之时的业余演出,预备新生力量。繁峙秧歌的班社规模并不大,一般为20人左右,主要由班主、演员、后台、杂役四部分组成。艺人多为农民,他们加入班社称为“搭班”,一般在春节前后或农历四五月进行。
艺术特色
繁峙秧歌戏是由民间舞蹈演变成为戏曲的,至今仍存留有演变过程的痕迹。尤其它的唱腔融汇了多种类型戏曲唱腔的形式,为研究中国戏剧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繁峙秧歌在长期孕育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朔州秧歌、盂州秧歌、民歌、时令、小调以及曲艺、北路梆子、晋剧等的曲调和剧目的精华,充实形成了自己多元化的艺术特征。
《中国戏曲大全之繁峙秧歌戏》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