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无锡地方特色的历相成故居
或许你听过历相成故居,但你知道薛福成是谁吗?其实历相成故居又名薛福成故居,薛福成是清末政论家,先为曾国藩幕僚,后随李鸿章办外交,1889年出任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他主张变法改良,著作有《庸在全集十种》。历相成故居现已经过修复,成为展示无锡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庵,无锡北乡寺头人。从小勤奋苦读,尤好经世实学,立志投身中国的改革事业。光绪五年(1879)所著《筹洋刍议》一书,便是他维新变法思想的代表作。自光绪十年(1884)起,历任浙江宁绍台道、湖南按察使(未到任)、钦差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等职。一生勤于笔耕,文属桐城一派,有《庸庵全集十种》等著作刊行于世。
这座大宅院是薛福成亲自筹划、由其长子薛南溟具体营建的,落成于1894年。按清朝规定,二品以上官员的住宅厅堂,面阔不得超过五间,进深不得超过九架。薛福成的官衔为正三品、特赏二品顶戴,可“钦使第”的厅堂面阔均为九间,远远超过规定。为免遭政治祸患,他采用对剖双排柱的做法,将九间厅相对分成三个三间厅,从而既不违制,又有气派。
历相成故居,宅第布局原有左、中、右三条轴线。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六进。
第一进是门厅,面阔9间,进深6架。明间为“六扇式”大门。大门外有高大的“八”字形照壁一座,正中镶嵌砖刻“鸿禧”二字;大门内原有“七星门”一座,门额之上悬镂花金边、蓝底金字“钦使第”竖匾一方。
第二进至第四进,依次为轿厅、正厅和房厅,面阔均为9间,进深7至10架不等。各进的中间3间为主厅,东西各3间为旁厅。主、旁厅之间的庭柱及石鼓墩全部对剖,留有上下贯通之“伸缩缝”,屋顶盖瓦与木椽间置木板,板上铺麻丝拌灰泥,可防雨水渗漏,又利于隔热保温。各进厅堂之前有天井,天井内除通道外,原均置有小花园。厅堂画栋雕梁,长窗也刻饰戏文。正厅“务本堂”内,大梁及脊檩两端饰有山雾云纹,雕刻精细,为清代江南住宅建筑中所罕见。四进厅堂两侧,各有备弄一条,贯通前后;风火山墙迭起,很为壮观。
第五、第六进,均是面阔11间的二层楼房,两楼有厢楼连接,配以“回”字形走廊,使前楼、后楼、楼上、楼下都能转通,故称为“转盘楼”。这种楼,是江南特有的清式建筑,在无锡的转盘楼建筑之中,薛氏之楼虽年代较早,但规模最大,且走廊栏杆系车制,杂有西式风格。
中轴线的东侧,隔开一第备弄,便是左轴线。前后有两组建筑:前面一组为戏台和花厅等,戏台与花厅之间有水池、假山和花木,两边有环廊相通。戏台小巧玲珑,至今保存完好,是无锡市区现存9个古戏之一,也是无锡市现存唯一完整的家庭戏台。花厅后面有一组建筑叫仓厅,是薛家收租贮谷之处,原有廒仓10余间,帐房数间,晒场一片。
中轴线四侧是右轴线,有偏厅和杂屋数十间,原为管家、保姆之类人员生活、居住的地方。现大部分已作了改建。在转盘楼的北面,原是一个较大的后花园,一直连到前西溪。后花园的西北角,还有一幢8开间二层楼房,名叫“藏书楼”。宅第规模宏大,重檐复阁,回廊曲折,布局合理,雕刻精细,绚丽多姿,不但有清末时代特下,而且具有无锡地方特色,故有重要的历史纪念价值和建筑艺术研究价值。
2000年起,无锡市政府斥巨资全面修复故居。2003年1月1月,主体建筑群、东花园、后花园修复开放。
《具有无锡地方特色的历相成故居》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