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天象观测仪器
古代天象观测仪器
古代原始天象观测仪器就是一根竹竿和一根绳子,采用竹竿和绳子进行天象观测的方法称为立竿测影法。
后来逐渐出现了各种天象观测仪器,现代考古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历史证据。
1985年发现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文化遗址,距今约5300年~5600年(相当于公元前3600年~公元前3300年),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自1987年以来,由安徽省文物考古所主持的4次考古发掘发现,出土了大批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如图所示:
凌家滩文化遗址正处于黄帝时代(公元前3574年~公元前3474年),凌家滩半圆形玉器和圆形玉器,可能是黄帝时代的天象观测仪器。
凌家滩半圆形玉器和圆形玉器充分证实,古代所谓的“周天”就是岡周,“周天运行”就是岡周运动。凌家滩文化遗址的发现,为黄帝历法的制定提供了实物证据,为黄帝时代制作天象观测仪器的猜测提供了实物证据。
1978年开始发掘的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文化遗址,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900年,正处于帝尧时代(公元前2205年~公元前2102年)。2003年陶寺最重要的发现一大型圆体夯土建筑,一座总面积为1400平方米的半岡形大型夯土某址,三道夯土挡土墙和11裉夯土柱遗迹。“半岡”圆心外侧的半圆形夯土墙上的几道缝隙,恰好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时太阳从遗址以东的帽儿山升起的位置。考古学者推测,陶寺閲体建筑可能是中国最早的观象台。
陶寺古代观象台遗址的发现,印证了《尚书•尧典》上记载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真实性,为“帝尧历法”提供了历史证据。
(1)古代天文测最仪器——圭表和日晷古代人们利用立竿测影的原理制作了圭表和日晷。
圭表
圭表是一种古老的天文测:a仪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组成3圭表的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此外,通过观测表影的变化可确定方向和节气。
在现存的河南登封观星台上,40尺的髙台和128尺长的量天尺也是一个巨大的圭表。
日晷
日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测量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指针叫做“样针”,垂直地穿过岡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转针乂叫“表”。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柽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丨2宫(子、丑、寅、卯、辰、已、午、未、辛、酉、戌、亥),每宫代表一个时辰(2小时)。
日转的功能是测世日影的方位,十二支表示方位,不同方位表示不同时辰。当太阳光照在日释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稃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捽面的耮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释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复天“日北至",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午向)。
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冬天“日南至”,因此,择针的影子投向晷面的下方(子向)。
(2)古代天象观测仪器——浑仪和浑象
古代天象观测仪器是浑天仪,浑天仪又分为浑仪和浑象,浑仪是古代天文测蜇仪器,浑象是古代天文演示仪器。
浑仪
浑仪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天文观测仪器,主要用来观测天体的位置。
最初,浑仪的结构很简单,只有三个岡环和一根金属轴。最外面的圆环间定在正南北方向上,叫做“子午环”;中间间定着的圆环平行于地球赤道面,叫做“赤道环”;最里面的圆环可以绕金属轴旋转,叫做“赤经环”;赤经环与金瀵轴相交于两点,一点指向北天极,另一点指向南天极。在赤经环面上装着一根望简,可以绕赤经环中心转动,用望筒对准某颗星星,然后,根据赤道环和赤经环上的刻度来确定该星在天空中的位置。
后来,人们为了便于观测太阳、行星和月球等天体,在浑仪内又添置了几个岡环,也就是说环内再套环,使浑仪成为多种用途的天文观测仪器。
浑象
浑象,又称天象仪,是古代一种演示天象的天文演示仪器,它可以用来演示天象变化,了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运行规律。
中国占代历法设计原理
自从盘古时代制定盘古历法以来,已经一万二千年了。在一万多年之中,中华民族先后制定了一百多部历法,积粜了十分宝贵的历法经验,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古代历法理论,我们必须对中国古代历法设计原理进行认真总结和宣扬。
《尚书•尧典》记载的历法制定方法是:“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这就是中国古代历法的设计原理。
中国古代历法设计原理是:一岁366日,一年360日,一年分为四时、十二个月,五年一闰,以闰月确定四时而成一岁。
中国古代历法设计内容包括:历书时间单位、基准点、参照点、上元、历元、月建、历年长度、历月长度、置闰方法,下面进行分别论述。
《古代天象观测仪器》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