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的商业意识

易安殿 阅读:5 2023-08-06 00:20:48 评论:0

  河南人的商业意识

  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期,一名商人想要成功,就必须具备两方面的素质:一是要有比较全面的基本素质;二是要有较高的专业化程度。可河南商人偏偏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好,所以经商的河南人往往难成大器。

  河南的商业文化底蕴并不厚实,经商意识的落后、迟钝,经商手法的陈旧、单一,以及直到现在还存在的小农意识和急于求成等心态,都在阻碍着河南商业的健康发展,也使河南人无法成为当代的出色商人。

  吕不韦是战国时期的河南濮阳人,他最初是卖海盐的,可后来他的生意越做越大,遍布天下。他不仅经营齐国的盐田铁矿,还兼营巴蜀和楚国的木料和药材,以及赵、魏两国的大宗粮食生意,并且控制着赵国粮食市场和掌握着大批田地,是当时的一代豪商。然而吕不韦的经商基地不在河南而是在河北.他的生意往来的区域也都几乎都不在河南。吕不韦之后,河南也再没出现像他一样能够纵横于全国、领一时之风骚的大商人。

  自古到今,河南人在经商方面既缺乏晋商、徽商的气派和传承,又没有江浙粤等沿海地区商人的精明,只好靠一套“杂货铺老板”的经营方式来发展。归根到底,是因为河南是内陆农业大省,商业向来是“副业”。即使有人想要做生意,也大多以“杂货铺”为主,以赚点小钱,能够家里人吃喝就行了。

  直到现在,乡下的农民卖了地、进了城,城里的职工下了岗、退了休,第一个想到的谋生方法,还是在街道旁租问房,开个杂货铺什么的,有的甚至连门面房也可以不租——在集贸市场摆个摊儿,或是在马路边扎辆售货车,就可以开张做生意了。开个杂货铺,投资有限,场地有限,每天的利润也只不过是几块钱——发展的空间也很有限,如果要说好处那就只有省心省事儿了,只要你愿意有时甚至连账都不用做。因此人们常有这样的一种错觉:认为做生意真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根本不需要什么专门的经验、技术。只要你想做随时都可以干。

  现在,在河南省的各个地方,比较大型的百货公司一家接着一家陷入经营困境,倒是个体摊贩聚集之处个个生意火得要命,诸如郑州的苑陵商场、敦睦路服装市场、开封的相国寺大市场、洛阳的关林市场等等。这个现象,显现了河南人做小生意绰绰有余,做大生意捉襟见肘的素质。

  可是小生意毕竟是小生意,实在是成不了大气候。就好比是农业社会里的小自耕农小块经营,商业难以大规模地开展,社会资源分散、浪费。

  河南人并非不想做大买卖。改革开放后,一座座大商场在河南省内的不少城市建了起来,但是大商场的经营者们,往往抱着老祖宗经营杂货铺的成规不肯放,或者最多扩大点面积、在装修上升升级什么的方面做做小动作。可这样却使经营成本大幅度提高,降低了规模效益,在日渐激烈的价格战中最先暴露了自己的弱点,最后商场办不下去了就只好来个关门大吉。

  由于是以经营杂货铺的心态来做生意,所以河南商人脑子里想的不是如何合理的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明确的分工,大家共同努力地将生意做大、做好,而是人人只看到了自己眼前的蝇头小利,目光短浅,因而横生杂念,因此把市场掏空、把品牌做砸的事情时有发生。

  郑州市曾在一年内开出30家的保龄球馆,球道合计超过500条,人均占道率远远高于其他沿海地区水平,甚至高于北京、上海等地,就这样反而把这个新兴的娱乐项目给提前做得败落了。而当一家娱乐公司在郑州开设的“恋歌房”取得成功后,大家便相竞仿效,就出现了3个月内开出了百余家同名同姓的“恋歌房”。由于是“狼多肉少”的恶性竞争,最后只留下残花败柳,狼籍一片。

  几年前的12月19日上午,“郑州紫荆山百货大楼”因拖欠“郑州华侨友谊公司”的500万元的高息贷款逾期不还,“华侨友谊”就组织了数百名员工前去围堵“紫荆山”的大门。上午9点40分的时候,“友谊”就组织了大批的人员撑起了横幅堵住了“紫荆山百货大楼”的西门、北门和西:11:1'1。9点46分,“紫荆山”出动了保安人员想要驱散人群——大约是想学电视上的警察使用催泪瓦斯的方法,“紫荆山”保安们掂起了灭火器,朝着“友谊”人员劈头盖脸“灭”起了“火”来。而被喷了一脸一嘴白沫的“友谊”职工大怒,双方之间就发生了规模巨大的斗殴,双方都有人员受轻伤。当时郑州市公安局是调动了7个派出所的警力及巡警支队的一百多名警员,才将事态平息下去。

  在合作方面,河南商界老总们可是真该向温州人学习。温州是中国有名的皮鞋城,那里有一千多家皮鞋厂,每年生产皮鞋都多达十亿只。为什么能做到如此巨大的生产规模呢?其一是,温州工厂的专业化程度相当的高——那些光为皮鞋配套的小工厂、小作坊就有成千上万家。温州的鞋厂搞的都是高度专业化的生产,各种鞋料基本上都从本地市场上购进的。温州市区的鞋料市场可以说是“中国之最”——这里有五六百家的鞋料店,各类皮革、鞋料、鞋饰、鞋胶、鞋带,品种和规格样样俱全。温州的鞋匠之间不存在恶性竞争,他们很专业的进行了高度的分工与协作,并且为温州鞋业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活力以及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一部分河南人的造假情结

  河南籍作家李佩甫在他的长篇小说《羊的门》中说到河南风情时,曾经提到了一个造假亿元村的村长的辩白:要叫我说,香烟本来就是毒害人的东西。那么,真的,就是真的毒;假的,就是假的毒。相比较下,是假毒好还是真毒好呢?再说了,烟就只是一股烟,只会冒冒而已。我的香烟是真也好假也好,养活了多少人呢。别的我们不谈,就光光是镇上的干

  部、还有工商、税务从我这里拿走的就不少……

  就是这种观点,在河南的许多造假、卖假甚至打假者心中扎下了根,形成了一种共识。

  这造假之风盛行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缺乏品牌意识,即是缺乏维护某一品牌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的概念。很多人都认为只要东西不假,牌子即便是假的也没有什么关系。滑县的“道口烧鸡”是全国有名的,滑县城里就到处可见“正宗道口烧鸡”的招牌,谁看了也不觉得怪;开封的“天下第一楼”包子堪称是中原美食一绝,但现在不单是开封,就连郑州都有好几家彼此之间毫无联系的“天下第一楼”的包子在热卖。如果你抢了别人的商品当成自己的东西来出售,你的行为一定会为众人所不齿;倘若你只是在自己的商品上贴了别人牌子的标签来卖,大家就都会觉得挺正常,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

  另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河南人不够重视品质观念。即便是东西是假的,但如果跟真的差不了多少,就也会心安理得、毫不理亏地卖给别人。比如说拖拉机同推土机很像,就有人把旧的拖拉机改装成推土机拿来卖;从下水道里打捞出来的“泔水油”和色拉油看上去好像“差不多”,就有人把“泔水油”提炼成色拉油来出售……

  当然,也曾有一部分造假者想要“追求”品质,当然他们也并非是想通过全面的质量管理,来生产出拥有一流品质的产品,而是想尽方法去追求虚假的“品质”,例如大量的掺杂“增白剂”,使劣质的面粉显得雪白;大量使用花生油、白蜡油等东西,使陈旧的大米看起来显得鲜亮等等。这些商品表面上的“品质”越好,顾客也就越容易深受其害。二是在河南商人心中,还没有经商要有信用的观念。这导致了河南商界的信用体系不堪一击,假货就会毫无顾忌的在市面上横行。

  有一段点评各省百姓121碑的话,其中说河南百姓的是:河南人兼具农民的狡黠、土匪的泼皮、奸商的毒辣、传统官僚的厚黑、流氓无产者的无所不为。讲信誉是商业经济最基本的要求。不守信用的人,不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且以后的商业活动也会受到不同的限制,并最终在市场经济秩序的发展和完善中被扫地出局。

  曾经是车水马龙的江北“金牌米市”,因为毒米事件被曝光后,瞬间成了“死市”,大米的El交易量由原先的四百多吨徒然降到了只有几十吨。几天前每公斤还能卖2元多的好米,现在连七八角都没有人敢要。眼看着冈IJMIJ出来的新米无人问津,众商户们欲哭无泪,导致了一些稻农甚至卖了稻草以养家糊口。

  因棉花加工而兴盛一时的尉氏县白坛镇和大桥乡,红火景象也早已成了过眼云烟。现在各地客商对尉氏县“全国优质棉生产和出口基地县”的招牌怀疑不信。以前,尉氏棉的价格比周边的地区高出一成还照样抢手,可是现在就算是不掺假的好棉也没有人敢要了,尉氏的棉纺织工业才刚兴起,眼看着就陷入了困境。

  认真追究起来,那些红透河南半边天的商界“典型”、“新星”、“红旗”等等没有一个是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凭自己的真本事干出来的。

文章来自星②座网,转载请联系本站网管!

网址:https://yadoura.com/post/135821.html

声明

河南人的商业意识》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