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一格的杭州滩簧
中国的戏曲传承数千年,即使在如今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下依旧能凭借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特殊的唱腔吸引着人们,同时戏曲也有许多分支,杭州滩簧就是其中之一,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城市文化里滩簧的世界吧。
杭州滩簧简称杭滩,为江浙滩簧一支,是浙江杭州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用杭州方言演唱。据传,杭滩起源于宋室南渡,康王建都杭州,患病在床,杭人为迎逢康王,创造这种坐唱曲艺形式,故又有“安康”之称。杭滩以坐唱形式,五、七人为堂,也有多至九及十一人的。角色分生、旦、净、丑四种;
生又分小生、老生,旦又分彩旦、小旦、老旦。艺人自操乐器,边拉边唱。乐器有胡琴、琵琶、三弦、筝、笙、箫、笛、鼓板,有时也用洋琴。曲调包括滩簧、弋腔、昆曲和小调等,曲牌有“西江月”、“点绛唇”、“醉花荫”、“满江红”等二十多种。
簧,清代以来流行于江苏、浙江一带的代言体坐唱曲艺。民国初年经过化妆演出,逐渐发展为当地的戏曲声腔。滩簧兴起于清乾隆年间。乾隆、嘉庆之际是滩簧的早期阶段,在当时坐唱曲艺风行南北的影响下,它是由南词说唱衍变而成的一种代言体的坐唱形式。
道光以后,昆曲由盛转衰,滩簧继起,以坐唱形式移植演唱《缀白裘》(新集)中收录的昆曲折子戏。每折分为四、五回书。沿用昆曲声腔,或取上半,或抽中段,或截下部,唱腔有繁有简,有时按不同角色变化曲调唱腔。引吭高歌如大鼓,抑扬婉转如弹词,拖腔又如昆曲,是一种将昆曲通俗化的唱法。
这一类移植昆曲的曲目,称为前滩。另有以汉族民歌小调演唱,取材于民间花鼓小戏的、以滑稽风趣见长的曲目,称为后滩。江南各地的滩簧,由于多用当地方言演唱,词句、曲调各自有所变化,特别是后滩的曲调多吸收当地小曲,民间音乐色彩更浓。所以在总的形式及风格方面虽相类似,而具体曲调、伴奏、过门、唱法等都各有不同。因此各地滩簧多加以地方称谓杭州滩簧、湖州滩簧。
杭滩传统曲目分前、后滩两类。前滩如《琵琶记》、《西厢记》等,每本以四、五回为主,每回由若干曲调组成。后滩如《卖草囤》、《荡湖船》、《马郎荡》等,以唱小调为主,内容取材于现实生活。另有单篇,以唱为主,相传有300多折。后滩曲目有18折。
滩簧的曲调丰富,曲体结构可长可短,能伸能缩。唱腔舒展与繁促相间。演唱风格柔婉,音韵中和,接近口语,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演出以在喜庆堂会场所为主,演唱者少至3人,多至9-11人,通常是5人或7人,脚色分生、旦、净、丑4个行当。生又分小生、老生;旦又分小旦、老旦、彩旦。
演唱者自操乐器,以鼓板击节,丝竹乐器有二胡、琵琶、三弦、筝、笙、箫、双清、扬琴,间或用笛;也有加小锣、小鼓的。唱正书前,有先奏音乐的,有先唱开篇或节诗的。加锣鼓的滩簧,以闹台为前奏曲。在应堂会演出时,一般先唱4个前滩曲目,饭后再唱4个后滩曲目。
早期的滩簧开篇《宫怨》,曾在清代影响到四川清音、广西文场、湖南丝弦等曲种,一直传唱到现在,称为滩簧调或滩簧腔,但多以当地方言演唱,音乐曲调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你可能也喜欢:
远近闻名的岳王庙
风格古朴典雅的杭州碑林
历史悠久的杭州凤凰寺
杭州最早的名刹:灵隐寺
《别具一格的杭州滩簧》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