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节的习俗
七夕节习俗不管在哪个国家都很受欢迎,在那一天可以向自己爱的人表达自己的感情,乞巧节在古代也是很受欢迎,虽然在那个时候,大家都比较含蓄,不会主动去表达,但是在乞巧节那天还是很多人勇于追求自己所爱。乞巧节有哪些习俗呢?
乞巧节习俗-曝衣晒书
乞巧节曝衣习俗源于汉代。有记载的说,汉建章宫北边有个太液池,池西有汉武帝的曝衣阁,每逢七月七日,宫女登楼曝衣。到魏晋时,曝衣之俗成了富贵人家玄耀自己财富的大好机会。后来曝衣之俗又演变成了后来七月七晒书的时尚,当时的文人学士为追求虚名,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就把自己所有的书都搬出来晒。历史上传说,司马懿因权力太盛而受到魏武帝的猜忌,因此抱病在家装疯。魏武帝在七月七日派信任的人前去查探虚实,发现装成疯病的司马懿正在家中晒书。信任的人将实情报告给了魏武帝,魏武帝勒令司马懿回朝任职,司马懿没有理由推辞,只好遵命。
乞巧节的习俗
《彝陵县志》记载:“七夕家家树点荷叶灯,取荷叶极大者,插蒲烛灌脂其中,燃置竿头,于户外树之。”七月正值荷叶生长茂盛之际,每逢七夕,人们都要在门前点燃荷叶灯以示过节。
云南大理地区的白族。一般在乞巧节和中秋节夜晚漂河灯,届时,白族人民将各式各样的纸灯点上蜡烛和香火,置于河中漂放。河灯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有莲花、花篮、鱼、龙、风等,还有以古今故事为题材制成艺术价值较高的河灯。其制作多是就地取材,有的将南瓜切成两半,掏去瓜瓤,罩以彩纸而成;有以玻璃为原料,制成玲珑剔透、色彩斑斓的各式河灯;有的以青蒿缚香柱,星星点点、朦蒙胧胧,别有情趣。
嘉兴塘汇乡古窦经村,每逢七夕节要举行香桥会。节日里,附近各村的香客纷纷聚拢起来,共同献香。几名手艺好的香客用香搭一座约四五公尺长、五十公分宽的香桥,桥上摆放各家送的香包,让牛郎织女在精巧的香桥上甜蜜地叙情相会。入夜,人们将香桥点燃,在五颜六色的香火中,想象牛郎织女踏上了香桥,人们一片欢腾。
在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一书生郭华,在进京赶考途中与一姑娘一见钟情,不料郭华暴病而逝,姑娘将其埋在自己床下。十个月后,姑娘为其生下一子,为告慰郭华在天之灵,姑娘常于床头焚香祭拜。人间其故,姑娘告曰拜床母,以保佑孩子平安长大。人们纷纷效仿,遂有七月七拜床母习俗流传。每逢此时,家家都携孩子祭拜床母。日落时,孩童们在自己的床上供奉肉、饭、酒、糖果等供品,燃香磕头,祈愿床母庇佑赐福。
除此之外,由于汉族民间俗信观念中,认为天河的晴晦,预兆农业收成的丰欠。所以,还有七夕夜观天河、祈五谷的习俗。据说,这晚如果天河晦暗,当年的收成将会减少;如果天河清亮,当年的五谷则会丰收。故而在一些地方人们便举办“青苗会”,大家共同集资,祈祷五谷丰登。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这种节日习俗始于汉代,盛行于南朝期间,是最早的乞巧方式。穿针分为两种,一种是七夕当晚,姑娘们聚在月光下面,借着月光穿针引线,哪位姑娘可以穿过去,便是得巧了。另一种是在七夕那天的中午,姑娘们将针投在水面上,观察针在水中的影子,来看自己是否得巧,这被称之为浮针或投针。河南开封地区《祥符县志》曾经记载了这个有意思的民俗。“七月七日之午,妇女多乞巧。以碗贮水曝烈日中,顷之水膜凝面,举绣针投之则浮,谛视水底针影,有云成物花鸟之影者为上,有成剪刀牙尺之影者为次,谓乞得巧,女伴相贺;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矢则拙矣,幼女尤忌,或至垂涕泣,其母每曲慰之。”这段记载不仅使我们了解什么叫乞巧,也仿佛看到一群姑娘相互嬉戏,幼女的天真、母亲的慈爱等,彰显这一习俗的女性特色。
最早的穿针、浮针以及投针都是在月下进行,乞巧活动都在七夕当晚举行。随着习俗的不断发展,当中有些习俗发展为在七夕中午进行,以观测太阳投射的影子。早先的月下穿针,是伴随着穿五孔针、七孔针、九孔针的传说,乞巧活动将女红才艺与游戏化的竞赛结合在一起,充满了竞技的意味,在比赛过程中得到巧,也有实至名归之感。而后代的浮针、投针,则更似占卜,是否得巧更多取决于运气,这使得许多小姑娘都产生了患得患失的感觉。
蜘蛛乞巧
蜘蛛与七夕乞巧关系颇深。究其原因,大致有三点:一是秋初,蜘蛛正活跃,要它织网,一般不会令姑娘们失望。二是蜘蛛织网,织女织布,同是巧手。女子们看不到织女织的布,那么就看看蛛网,希望能得到某种启示,某种灵感,或感受到蜘蛛织网的灵妙之气,使自己的织布之技,有所提高。三是古有“蜘蛛集而百事喜”之说,民俗中有蜘蛛预兆喜事的说法,乞巧时用蜘蛛,也可增加喜庆气氛。用蜘蛛验乞巧结果,也有诸多不同。
(1)验瓜果上有无蜘蛛网。七夕之夜,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次日,如果瓜果上有蜘蛛网,就是乞得巧孔否则就是没有乞到巧。杜甫曾在《牵牛织女》诗中写道:“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就是在歌咏这种民俗。
有的地方,女子将瓜削成花瓣状,放在盘中,再在瓜上放一针,然后,在庭院中举盘望拜河汉,默祝织女赐巧,然后将瓜盘放在庭院中的桌子上。过了一会儿,去看上面有无蜘蛛网,以验是否乞到巧。
(2)验瓜果盘上的蜘蛛网是否成“万”字的繁体字形,为是否乞到巧之验。
(3)验蜘蛛网的疏密。七夕之夜,姑娘们捉蜘蛛,放在一个小盒子里。第二天,开盒观察,以蜘蛛网的疏与密,验证得巧的少与多。此俗自唐至明,历代有之。
(4)验所结蜘蛛网是否圆整。将蜘蛛放在小盒子里,次日验看盒内蜘蛛网是否圆整。圆整,说明乞到了巧,不圆整则说明没有乞到巧。此俗宋代南方北方都有。
有的地方,又有男孩子在七夕之夜将蜘蛛放在盒内,明日验蜘蛛网以乞文之俗。乞文就是乞求擅写文章,写好文章的技巧。此俗乃是由女子将蜘蛛放在盒里验丝乞巧而来。
迎仙乞巧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风格。七夕那天,姑娘们用彩纸、绳线以及通草等东西,编制成各种各样的小东西,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并用水浸泡,等到这些种子发芽到两寸长的时候,便把它们拿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七月初六、初七两个晚上,姑娘们都会身穿美丽的衣服,头戴漂亮的首饰,将自己打扮得十分精致,来拜祭神仙。每晚的三更到五更,都要拜祭三次。拜完神仙以后,姑娘们便借着灯影穿针,哪位姑娘能将彩线顺利穿人针孔中,便是得巧了;如果不能,那便是输巧了。由此可见,广州的姑娘们在七夕来临之际,真是要忙碌一段时间,七夕节是古代女子的重要节日。而且在七夕之后,姑娘们还要将自己制作的小工艺品和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谊。
造型乞巧
七夕,人们造彩棚、彩桥、仙桥、牛郎织女以及众仙等,供乞巧之用,这是节俗与民间工艺的结么北宋开封,每逢七夕,人们用竹子、木头、麻秸等材料搭小棚子,棚子上糊上彩色绸缎,做成一栋仙楼,并刻上牛郎织女以及随从的人像,放在楼中,以这种方式乞巧。或只剪纸成仙桥,牛郎织女相会于桥上,似门的随从各列两边。
昏迷乞巧
此俗旧时山西有许多地方盛行。七月七日,人们用布裹住女孩的头,在她耳边使劲地敲锣打鼓,把她震昏,令她在半昏迷状态下穿针引线,能穿成的,便说明得了巧,否则就是没有得到巧。有的地方民俗中认为,女孩能在这种昏迷或半昏迷状态中作穿针之状,谓之“缠花架”,是得巧的征候,否则就是得不到巧。还有的地方,民俗中认为,女子在这种昏迷或半昏迷情况下能闭目针刺。她们醒后,人们问她们感觉如何,她们甚至会说看到了织女。手比较笨的,会说受到了织女的责骂。父母不全的,会说织女说她父母不全,不给她巧。其实,这些不过是女孩子们昏迷或半昏迷状态下的幻觉,或者是她们在撒谎,欺骗成人。此类风俗,颇为野蛮,不同程度地伤害了女孩的神经,这样反倒乞巧不成。据说甚至还有可怕的事清发生。
小结:乞巧节也叫七夕情人节,从古至今有着很多的习俗,而且一直延续下来,在古代这个节日是十分的隆重的。
你可能还喜欢:
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节是怎么来的
七夕节对联 关于七夕节的对联有哪些
七夕节祝福打油诗 七夕经典诗句
绍兴巧果的制作方法 怎么做好吃
《乞巧节的习俗》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