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文化意蕴的传承特色文化介绍
服饰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服饰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同时也是代表人类文化的载体。那么关于中国的旗袍文化,中国的旗袍服饰有哪些特色,这些你都知道吗?带着疑问,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在旗袍文化中来看看吧!
一、旗袍的由来与发展
旗袍是中国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可以说是中国女性典型的着装志。在中国民族服装中,旗袍以其独特的魅力一直独领风骚,久盛而不衰。
1、旗袍的由来
旗袍最早来源于蒙古游牧民族女子的袍服,而后满族人继承发展了这种服装。在满族人入主中原并建立封建统治之后,这种服饰被带入中原地区并广泛流行开来。因为满族实行八旗制度,凡入旗籍者,都被称为“旗人”,旗人所穿之袍被统称为“旗袍”。早期的旗袍,造型是宽腰直筒式,腰身宽松、平直,袖口宽大,衣长至脚踝,并且有单、夹、衬绒和丝棉袍之分。
面料多为绸缎,同时为了美观,旗袍上一般加许多镶滚,袍面绣满花纹,袍领、袖、襟、裾等处均有几道花绦或彩芽儿,并有着多重宽阔的滚边。这样的衣服穿在身上看起来是花团锦簇,修长亮丽,再配上俏丽风雅的绸冠和别致的花盆鞋,优雅端庄的感觉油然而生。
2、旗袍的发展变化
旗袍一直发展到清朝晚期,样式还是十分保守,没有什么大的变化。所选用的衣料大都是绣花红缎,同时“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所谓的“元宝领”,就是领高盖住脸腮碰到耳。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致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这时的旗袍,称为长马甲式旗袍,装饰之繁琐,达到了一个顶峰。
辛亥革命爆发后,受到当时社会环境、政治因素以及世界服装潮流的影响,旗袍的款式发生了一些变化。其特点是腰身宽松、袖口宽大、袖长及臂腕以下10、厘米。身长适中覆小腿肚,开衩及中便于行走。
但不久,由于受到欧美服饰的影响,袖宽缩小,滚边改窄,衣长仅过膝,比以前更称身合体了,这时的旗袍称之为淑女型的旗袍。在192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颁布条例,规定旗袍为“齐领,前襟右掩,长至膝与踝中点,与裤下端齐,袖长至肘与手脉中点,色蓝,纽扣六”,这就成了典型的旗袍式样。
20、世纪30、40、年代,旗袍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作为一种流行和时髦的服饰,旗袍风潮席卷全国。这时的旗袍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一是汲取了西式服装的造型元素,开始向立体结构造型的形式转化。比如采用收腰的手法,旗袍两边开衩开得很高,腰身却变得极窄,彰显出女性的体型曲线,展现女性人体之优美。
这种受西方服饰影响的趋势在20、世纪的40、年代更加明显,设计师更加强调腰和胸的对比,注重曲线美,将女性的曲线魅力发挥到极致。二是旗袍的风格多样化。有衣长较短的垫肩双襟绢花装袖旗袍,也有衣身较长的无袖紧身前开衩旗袍,还有一种织锦缎无袖双襟旗袍,衣长可长可短。这些都是适合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女性穿着的旗袍,风格的多样化,使得女性的选择越来越多,旗袍表现美的方式也越来越丰富。
这个时期的旗袍因其简洁、轻便和得体,并且以线条流畅充分显示女性风姿风韵而称之为流线型旗袍。新中国刚刚成立之时,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广大的妇女也积极热情地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而当时旗袍的设计不符合社会潮流,妇女们更愿意穿着上衣下裤的装束以方便自己的行动。到了60、年代,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旗袍曾经在中国大地一度沉寂,渐渐被封存到历史的记忆中。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旗袍才又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之中。
3、旗袍的现今流行趋势
近年来,旗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它不但成为女性的生活常服,更成为象征中国民族风尚、凝聚历史传统的社交礼服。尤其是许多公众人物也喜欢在重大场合穿着旗袍,更加掀起了一股旗袍流行热潮。当今旗袍的发展有三大特点:一是款式和花样越来越繁复绚丽。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旗袍的款式和花样越来越多,在构造上,采用琵琶襟、如意襟、低襟、高领、低领、无领等,同时又把绘画等姊妹艺术也作为旗袍装饰的手段,那些画有花、鸟、京剧脸谱等图案的旗袍,不仅设计新巧,而且风格典雅。
二是生产工艺的创新。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旗袍的生产技术、工艺流程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很多新的材料用在生产中,使得旗袍的魅力更加诱人。三是与国际流行趋势的接轨。现在的旗袍文化已经走出国门,受到越来越多知名设计师的青睐,很多大的服装品牌在设计时都利用中国传统旗袍作为创作素材,成为国际服装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小结:旗袍是中国女性最典型的女性着装,是最能够代表中国女性的服饰。不同的朝代,穿着旗袍上也会有很大不同,比如清朝女子特别保守,所以当时的旗袍都非常的宽大。
《旗袍文化意蕴的传承特色文化介绍》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