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因果故事,佛教的十二因缘故事!

易安殿 阅读:6 2023-07-19 11:25:25 评论:0
佛教的十二因缘故事!

【十二因缘】 梵语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

十二种因缘生起之意。又作二六之缘、十二支缘起、十二因缘起、十二缘起、十二缘生、十二缘门、十二因生。

即构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条件(即十二有支)。 (一)阿含经所说根本佛教之基本教义,即:无明(梵avidya^ )、行(梵sam!ska^ra )、识(梵vijn~a^na )、名色(梵na^ma -ru^pa )、六处(梵s!ad! -a^yatana )、触(梵spars/a )、受(梵vedana^ )、爱(梵tr!s!n!a^ )、取(梵upa^da^na )、有(梵bhava )、生(梵ja^ti )、老死(梵jara^ -maran!a )。

据长阿含卷十大缘方便经载,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忧、悲、苦恼大患所集,是为此大苦阴缘。即此十二支中,各前者为后者生起之因,前者若灭,后者亦灭,故经中以(大一·六七上)‘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中略)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之语,说明其相依相待之关系。

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缘所成立,故说无常、苦、无我。 在阿含经典中,除十二缘起说之外,另有十支、九支、八支、七支等缘起说,广义而言,彼等皆含摄于十二缘起说中。

又杂阿含经卷十二谓,缘起法乃永恒不变之真理,佛观察此真理而开悟,并为众生开示此法。又若自有情生存之价值与意义方面观察十二缘起之意义,则指人类生存之苦恼如何成立(流转门),又如何灭除苦恼而至证悟(还灭门)。

即有情之生存(有)乃由识(精神之主体)之活动开始,识之活动成为生活经验(行),复由活动之蓄积形成识之内容。然识之活动乃识透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处)接触认识之对象(即一切心、物〔名色〕),此系主观上感受之事。

凡夫之识以无明(对佛教真理无自觉)为内相,以渴爱(求无厌之我欲)为外相,渴爱即识之根本相,且发展而取一切为我,成为我执(取),故由此染污识之活动所薰习之识,必应经验生、老、死等所代表之人间苦、无常苦。反之,圣者因灭无明及渴爱,故人间苦亦灭。

(二)对十二缘起,俱舍论卷九举出如下四种解释:(1)刹那缘起,即一刹那间心中具足十二支,例如因贪心而起杀生之瞬间,在彼时刹那间心中充满愚痴、无明,故有行杀之意愿产生。(2)连缚缘起,即此十二支连续不断,形成前因后果之关系。

(3)分位缘起,例如三世两重因果之解释,即十二支分乃表示有情生死流转之过程及其状态。(4)远续缘起,指十二支之连续缘起可远隔多世。

有部采用分位说(三世两重因果),即无明与行是于过去世起烦恼造业时有情之分位,指身心(五蕴)而言。依此过去世之二因,心识始托生母胎之刹那,其有情之分位为识;托生之第二刹那以后,六根未备之分位为名色;胎内六根具足之分位为六处;出胎后但有接触感觉以至二、三岁为止,其分位为触;四、 五岁至十四、五岁间感受性极胜,分位为受;以上从识至受,称为现在世之五果。

其后,爱欲强烈之十六、十七岁以后为爱;贪着心胜之三十岁以后为取;如此造业之分位为有;以上三者,称为现在世之三因。由此因感生未来世之分位为生;此后至死为老死,以上二者属未来世之二果。

类此,分为过现未三世,再立二重之因果,此 谓三世两重因果,如上表所示。 因中含摄惑、业,果即是苦,故十二缘起摄于惑业苦之三道,而因果不断,无始无终。

经部不赞同有部之说,主张无明绝非单指过去之无智,亦非指五蕴而言。 (三)据成唯识论卷八所载,无明至有为因,生、老死为果,故立一重因果。

然因与果必须异世,从而立二世一重因果。无明与行两支系由识至受之五支的因,故二支为能引支,五支为所引支,此七支亦总称牵引因。

以爱、取、有三支为因,能生未来之生与老死两支,故三支称能生支或生起因;生、老死称所生支或所引生。 (四)天台宗立思议生灭、思议不生不灭、不思议生灭、不思议不生不灭等四种十二因缘,以此配于化法四教(藏、通、别、圆)。

圆教称十二因缘为佛性,即表示依缘而生之现象无非是中道之理。 观十二缘起,与四谛观同为佛教重要之观法,据传释尊因观此而开悟证果。

据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四,依无明而行等顺次观迷之生起者,称为杂染顺观;于老死等支各立苦集灭道四谛,从老死逆次观迷之生起者,称为杂染逆观。由无明灭则行灭等顺次观悟之现成者,称为清净顺观;由老死灭而生灭等逆次观悟之现成者,称为清净逆观。

据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四所说,观迷生起之流转门系除无明、行外之十支,观悟现成之还灭门则系观十二支。然依巴利文律之大品,流转门为顺观,还灭门称为逆观,至今仍采此说。

且天台宗指出,依三世两重、二世一重、刹那一念三种十二因缘观,各依序可破断见(包含常见)、着我见、性实见等三种见解。

佛教三世因果文

一个人会生于贫穷,且一生贫穷是因为没有福气的原因。

福气来自于前几生的布施。没有布施的功德哪里来福气呢。

一个人会得到不听话的孩子一定是这个人他/她曾经也不是个听父母话的人。一个人会遇到别人对他不好,甚至是他/她对那人所了很多好事还是遭到不善的回报一定是他们/她们前生有怨,对方是来讨债的。

善恶因果一件对一件。比如,因为语的恶业会有果报在语言上。

比如欺骗会的没有信用报来生不会有人相信此人或者会成为哑巴。因手足而做的恶会有手足的问题。

比如手足残疾的人。不会因为放生的善业而产生有信用的果报,不会因为好布施而产生长寿的果报。

这就是种瓜得瓜的道理。 我们能成为一个在智力上身体上都健康没有任何问题的人是我们前好几生中所做的各种各样善业在今生成熟的成果。

你要知道,这样的人生是非常难得的。因为要有这样的人生我们需要做很多很多且是不同的善才有这样的成果。

因果必报,有因无缘不成果,有果必是因缘成。 不过,我个人觉得你思考中有误区(没有贬低你的意思)。

因果是很个复杂的事情。佛告诉我们因果是让我们知道因果的存在而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应该众善奉行,弃恶崇善。

广行各种身,语,意的善行。因为不论你是想往生佛的净土也好还是想有个好人生也罢,福气是最重要的。

善就是福,无福,不是在恶趣就是为乞丐。佛告诉我们因果不是让我们去分析因果,因为这样复杂的因果没有人可以说清楚除了佛以外。

因此,知道和相信有因果就够了。 对了,回答你最后一个问题“与她儿子何关?”你就是想问,那孩子怎么就遭雷劈了,对吧?佛说“欲知来世果,今生做的是”意思是想知道未来的果报,我们现在在做的就是为未来的果报种的因。

兄弟不孝忤逆的行为自然该遭天谴。因为他们做得太过分了,要不人们也不会拍手称快。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的是”那个母亲今生有这两个坏孩子是因为前生对他们做了不好的事情,因此得到这样不好的孩子。人很难可以改变不约尔至的遭遇,可人可以控制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遭遇代表前生所做,言行带来未来因果。 废话说了一堆,希望有点用:)。

讲因果的经典有哪些?请比较全面的列出佛经中专讲因果原理、故事的

《因果佛经汇编》 一、三世篇(6部) 1,佛说阿***留经 2,五母子经 3,佛说长者子懊恼三处经 4,佛说五无反复经 5,佛说懈怠耕者经 6,普达王经 二、六道篇(4部) 7,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8,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 9,佛说杂藏经 10,佛说较量寿命经 三、因果篇(15部) 11,佛说越难经 12,辩意长者子经 13,佛说旃陀越国王经 14,佛说贫穷老公经 15,佛说摩诃迦叶度贫母经 16,佛说树提伽经 17,灯指因缘经 18,佛说除恐灾患经(上)、(下) 19,佛说奈女祇域因缘经(上)、(下) 20,分别善恶报应经(一)、(二)、(三) 21,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 22,佛说乳光佛经 23,长爪梵志请问经 24,佛说诸德福田经 25,佛说大乘流转诸有经 (大众阅藏网) 一、三世篇(6部) 1,佛说阿***留经 寻宝者惊险的传奇经历生动地诠释了三世因果 许多人都有人死如灯灭的想法,从古代宋明理学家到今天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如此,阿***留也是如此,读读他的故事,我们会有不一样的认识。

2,五母子经 如果祥林嫂遇见佛陀——读《五母子经》丨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五位妈妈的哀痛与一位儿子的自在 世人不知生死轮回,往往以为人生只有一世。本经这位得道沙弥,多世夭折,今生入山已经得道,而前世的多位母亲却聚在一起为其夭折痛哭,今生的母亲也在为他担忧痛哭,却不知他已享受法乐,自在解脱。

3,佛说长者子懊恼三处经 张爱林佛经导读:佛说“横死”! 天上地上龙宫三处都哀悼同一个人,他究竟是谁的儿子? 世人执着生死,不知生死如幻,众生在六道中如匆匆过客。天上、人间、龙宫,都在为同一“人”痛哭哀悼,究竟他是谁之子? 4,佛说五无反复经 生死虽然是人世间最重之事,但其实我们对此毫无办法,啼哭毫无意义,只有供养三宝,读诵经典,烧香念佛,努力修行才是唯一的解决之道。

5,佛说懈怠耕者经 多生多劫以来,我们因循懈怠,耕种轮回之田,对于解脱之道却很少用心,以至于多劫之后,仍在轮回,何其冤枉! 6,普达王经 今生的富贵尊荣,并不是运气好,都是前世供养三宝所获果报。 二、六道篇(4部) 7,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因果报应不是泛泛的劝善谎言,今生无论是各种疾病残障,还是福报好运,都来自前世的恶业善心的果报。

因果之间,一一对应,丝毫不爽。有了这样详细讲述因果报应的佛经,那些诸如《三世因果经》这样的伪经,佛子完全可以不读了。

8,佛说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 众生的苦难,包括各种疾病残障,都源于前世的恶业。因果之间,一一对应,丝毫不爽。

这样详细讲述因果报应的佛经,的确应该大力流通。 9,佛说杂藏经 目连在恒河边,遇到了500饿鬼,他们问自己为何受到各种恶报,目连一一告诉他们是由于过去做了什么恶业,并且告诉他们这还只是花报,以后还要到地狱中受更加痛苦的果报。

舍利弗、目连也见证了许多行善得善报的例子,其中佛是无上福田,供养佛功德最大。 10,佛说较量寿命经 佛向诸比丘介绍了无间地狱等各种地狱、饿鬼、人间的北俱卢洲和阎浮提洲、天界的各种天之间的时间换算,众生身处其中的寿命长短,侧重介绍各处众生的苦乐受用差别,以及是由于何等的善恶之业投生到此的。

轮回无尽,痛苦无尽,解脱才是明智者的努力目标。 三、因果篇(15部) 11,佛说越难经 佛经故事中的主角,为什么通常是富人? 波罗奈私国大富长者越难富有财,却悭贪嫉妬,其子栴檀也同样悭贪,不知布施。

越难死后投生为瞎眼乞丐妇人做儿子,同样也是瞎眼盲人,父亲又抛弃了他们。盲儿到前世家去乞讨,其子栴檀怒呵之下,被守门人拉到门外摔在地上,头面受伤,右臂骨折,讨饭的食器饭散其地。

所幸为佛陀以手摩其头,盲儿复明,骨折伤愈,并自识宿命,而其子栴檀命终之后将入泥梨地狱。 12,辩意长者子经 长者子辩意率领了五百长者子,问佛:什么因缘生到天道、人道、动物道、饿鬼道、地狱道中?怎样会受人尊重?各有什么因缘才会感得口气香洁身心常安,为人所誉不被诽谤;或者常被诽谤为人所憎,形状丑恶身意不安常怀恐怖;或者所生之处常与佛会,闻法奉持遭遇知识逮得好心,若作沙门常得所愿等等不同处境?佛陀开示之后,长者子辩意获得无生法忍,五百长者子皆得法眼净。

辩意第二日供养世尊及其大众,两乞丐前来乞食。一丐发恶誓受恶报,一丐发善愿得善报。

13,佛说旃陀越国王经 国王旃陀越受到婆罗门的挑唆,杀死小夫人,其子侥幸没死,长大后来为佛所度化,出家做了比丘,名为须陀。国王旃陀越须陀却为没有子嗣担忧,须陀度父王皈依了佛陀。

佛陀开示了国王、须陀、被杀死的小夫人前世的经历,果然是因果不爽。 14,佛说贫穷老公经 贫穷老公,高寿二百岁,却贫穷辛苦,衣不盖形,五体裸露,腹恒饥虚,求死不得,活无所赖。

佛陀告诉他,原来前世为太子时,悭贪吝啬,唯知聚积,不肯布施。贫寒沙门静志,远道而来,太子却不布施,困饿多日,生命危殆,才驱逐出国。

后有饿贼,想要杀掉沙门吃肉,太子不忍,救了沙门。贫穷是因为悭贪;长寿是因为救了沙门之命,因果丝毫不爽。

15,佛说摩诃迦叶度贫母经 对穷人的最大善意:。

佛教

你的理解基本上是对,但不够深入,如果再深入一点就好明白了,佛教的因果是非常复杂的,从业力的用上来讲,有六因五果,六因是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异熟因。

五果是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离系果。 总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世受苦难,是有前世的因,因果轮回肯定成立,但和要不要帮助并不矛盾,佛不舍一众生,只是众生执迷不悟,正如你说,今世受苦,前世是恶人,那么他为什么是恶人呢,他为什么做恶呢,在佛看来,就是执迷不悟,众生因为有贪嗔痴三毒,所以拼命造恶因,才生生世世轮回受苦,其实今生不受苦的人,在以往的生生世世中也可能做过恶,无论做过善或做过恶,在佛看来都是愚痴,因为只要在轮回中,今世做善,来世仍有可能做恶,所以佛无分别都会渡众生,佛渡众生是帮众生出离轮回,而善恶都要出离轮回才能真正解脱,佛渡众生不以善恶为标准,试想,普渡众生,有善众生恶众生的分别吗,地藏菩萨在地狱里不度恶众生度什么呢,佛正是看到众生造恶受罚无穷无尽,才无比的慈悲来度众生,反过来说,如果有分别,那就不是佛了。

参禅时说要深信因果,但有什么事例可以证明有因果呢?佛教上的典故

并不是只有人的生死才是因果轮回,这个世界随处可见因果轮回。

由因到果,中间还要有缘。譬如:一粒种子是因,土壤、阳光、雨水等为缘助,则种子最后长大成材就是果。

再如:心中有嗔恨的种子为因,遇到逆境为缘,则怒发冲冠为果。 由此可知,妄念乃根尘相对所生,不是因果又是什么?又因为妄念乃因缘和合而生,没有自性,故有生灭,不可得。

回答的比较简略,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建议接触下佛法基础知识,譬如业力与轮回、三法印、十二因缘等内容。 再回答下补充问题吧:1、种是因,待缘熟,则得是果。

2、每件事既是过去的果,也是未来的因。3、妄想因何而来?八识田中的种子因,遇到境界现前执取后的缘,产生现在的妄想果。

现行又熏种子,则现在的妄想又为以后的因。4、正因为妄想不知从何而来从何而灭,故说其不实有,放下妄想执着,即成佛作圣。

佛书中所例举的因果事例是否是善意的谎言

佛以筏喻法。

就是说法是抽象的,不容易理解,阀是具体的容易理解。 即便是这样佛教仍然难以理解。

佛教是讲事物的本质,本身就难以理解。 学过哲学就知道,本质被现象掩盖人类难以认识事物的本质。

比如说太阳怎么说啊,说它热,一是说他表面多少度,但是难以理解。现在测出是6000度,他和2800度有什么不同?你弄不清楚,便于理解你说比煤球的温度还高大家就明白了。

这样他便于和热水开水来比较。比你说6000度更有说服力。

其实太阳的温度哪能和煤球比啊,地球上没有任何温度能和它比,比喻是便于理解。倒也不算欺骗。

佛教 最早的那个因缘因果 是什么

最初的因缘就是“一念不觉”生起无明。

无明生起,妄想分别执着就出现了。圆觉经上说,连这“涟漪“”也是假象啊。

众生本安住真如本心,而起一念无明,迷真取妄,执妄为真,妄受轮回。圆觉经中金刚藏菩萨问佛: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佛答:善男子,譬如幻翳,妄见空花,幻翳若除,不可说言此翳已灭,何时更起一切诸翳。

何以故,翳花二法,非相待故,亦如空花灭于空时,不可说言虚空何时更起空花。何以故,空本无花,非起灭故,生死涅槃,同于起灭,妙觉圆照,离于花翳。

害了眼病,看到空中有花,等眼病好了,却问:这空中的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这问题根本就不成问题嘛。

空中本没有花,是你害眼病产生的幻觉嘛,怎么问本就不存在的空花呢?一念无明是怎么产生的?无明就是空花,本来就没有嘛!真心本性不生不灭,是众生本具的。

这不生不灭的真心本性,与我们有生有灭的轮回,是一不是二。迷了,就是二;悟了,就是一。

这就是空有不二,缘起即性空。众生本具二门,生灭之流转门,不生不灭之还灭门。

迷人看到流转门,悟人看到还灭门。圆觉经说:离幻即真。

真,不是假之外,另有个真;离开幻了,就是真。 本没有六道轮回,是怎么有六道轮回呢?因为你跟着感觉走,因为你产生了感受,而生虚妄的想法,而这想法就产生很多很多的烦恼,然后你就是造业。

为什么有呢?本来没有的,本来无一物,是你自己动念头,你一动就有了。当我们找到真心的时候,当我们回归返照清净本性的时候,你发觉其实本来都没有,说:【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你作梦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怎么怎么的…,你醒过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只是一念的妄想变现出来,所以讲「空华无别体」。

楞严经说轮回原因本没有六道轮回,是怎么有六道轮回呢?因为你跟着感觉走,因为你产生了感受,而生虚妄的想法,而这想法就产生很多很多的烦恼,然后你就是造业。为什么有呢?本来没有的,本来无一物,是你自己动念头,你一动就有了。

当我们找到真心的时候,当我们回归返照清净本性的时候,你发觉其实本来都没有,说:「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你作梦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怎么怎么的…,你醒过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只是一念的妄想变现出来,所以讲「空华无别体」。总 结《楞严经》的整个观念是「返妄归真」,你要先了解什么是真妄。

「生灭心」,我们的生灭心是从八识产生的;八识叫异熟、思量、了境 。异熟就是它创造了业力,从业力中产生一个思量,产生自我的观念,然后再去了别外境。

我们过去造了很多的业,现在产生很多的果报,福报大的人产生安乐的果报,福报差的人产生痛苦的果报。总而言之,我们会产生很多很多的“受”。

当这感受跟第六意识接触的时候,我们又产生一个想法,又会去创造未来,这想法又造业。所以我们整个生灭心不离开八识,《楞严经》其实在破八识。

什么是八识?一个是“受”由第八识主导,你过去是什么业,它就现出什么果报,给你什么感受;你感到很快乐,你也不要太高兴,那只是一时的感受“生灭心”;你感到很痛苦你不要沮丧,那是第八识一时的感受而已。那我们今天如果跟着感受而走,就产生很多颠倒想,然后就这样过去的业创造今生的果报,这果报受用以后又创造一个业,这业又创造一个果报,又让我们产生感受,这感受又让我们产生错误的思想,就产生一个生死的轮回。

迷真起妄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 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我们是怎样生起妄心呢?因为我们迷失了真心,所以才有妄心;当我们迷失光明的时候,黑暗就出现了。

佛陀说:「善哉阿难!」这“善哉”是很奇怪了,因为佛陀最后是要破他的,为什么“善哉”呢?“善哉”有肯定的意思,就是说阿难尊者你说得很对啊!这地方的“善哉”有安慰的意思,也有赞叹意思。安慰的意思是说:阿难尊者你毕竟刚出家没有多久,身为一个初学者,我们刚开始依止攀缘心是可以理解的。

我们一开始不要说攀缘心不好,因为每一个人刚开始都是依止攀缘心,你看我们一定要眼睛看到佛像,我才能拜佛,我一定要把外面整个环境弄得很干净、很寂静,我才有心念佛。所以我们刚开始这个修行的心是不能离开外境而安住的,刚开始不可以的。

所以身为一个初学者他缘殊胜的相来修行这是很合理的,我们不能说他错,只能够说他不圆满。所以佛陀要提升阿难尊者修学层次之前,先赞叹他说:「不错!虽然你刚开始的时候依止生灭心,依止对立的思考。

舍弃了世俗的爱,而追求一个更好的爱,以爱来舍爱;以一个殊胜的相状,来舍掉另外一个相状。虽然不圆满,但也不妨是一个初学的方便。

」所以佛陀基本上对于一个初学者是赞叹的“善哉阿难!”因为你至少能够知道善恶的因果相状。佛陀说:「你应该进一步了解一个道理,一切众生在六道轮回当中,他的生命是生死相续的。

」我们的生命是有来生的,这很重要!我们一般人很容易忘掉我们还有来生,因为我们被现在的因缘搞得团团转。如果一个人没有来生,那事情很单纯,那你不用修。

找一个关于佛陀的故事

佛说五百年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 有个年轻美丽的女孩,出身豪门,家产丰厚,又多才多艺, 媒婆也快把她家的门槛给踩烂了,但她一直不想结婚,因为她觉得还没见到她真正想要嫁的那个男孩。

直到有一天,她去一个庙会散心,于万千拥挤的人群中,看见了一个年轻的男人,不用多说什么,反正女孩觉得那个男人就是她苦苦等待的结果了。可惜,庙会太挤了,她无法走到那个男人的身边,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那个男人消失在人群中。

后来的两年里,女孩四处去寻找那个男人,但这人就像蒸发了一样,无影无踪女孩每天都向佛祖祈祷,希望能再见到那个男人。 她的诚心打动了佛祖,佛祖显灵了。

佛祖说:“你想再看到那个男人吗?” 女孩说:“是的!我只想再看他一眼!” 佛祖:“你要放弃你现在的一切,包括爱你的家人和幸福的生活。” 女孩:“我能放弃!” 佛祖:“你还必须修炼五百年道行,才能见他一面。

你不后悔么?” 女孩:“我不后悔!” 女孩变成成了一块大石头,躺在荒郊野外。 四百多年的风吹日晒,苦不堪言, 但女孩都觉得没什么,难受的是这四百多年都没看到一个人, 看不见一点点希望,这让她都快崩溃了。

最后一年,一个采石队来了, 看中了她的巨大,把她凿成一块巨大的条石, 运进了城里,他们正在建一座石桥, 于是,女孩变成了石桥的护栏。! 就在石桥建成的第一天,女孩就看见了,那个她等了五百年的男人! 他行色匆匆,像有什么急事, 很快地从石桥的正中走过了,当然,他不会发觉有一块石头正目不转睛地望着。

男人又一次消失了,再次出现的是佛祖。! 佛祖:“你满意了吗?” 女孩:“不!为什么?为什么我只是桥的护栏?如果我被铺在桥的正中,我就能碰到他了,我就能摸他一下!” 佛祖:“你想摸他一下?那你还得修炼五百年!” 女孩:“我愿意!” 佛祖:“你吃了这么多苦,不后悔?” 女孩:“不后悔!”。

女孩变成了一棵大树,立在一条人来人往的官道上,这里每天都有很多人经过,女孩每天都在近处观望,但这更难受,因为无数次满怀希望的看见一个人走来,又无数次希望破灭。 不是有前五百年的修炼,相信女孩早就崩溃了!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女孩的心逐渐平静了, 她知道,不到最后一天,他是不会出现的。

又是一个五百年啊!最后一天, 女孩知道他会来了,但她的心中竟然不再激动。 来了!他来了!他还是穿着他最喜欢的白色长衫,脸还是那么俊美, 女孩痴痴地望着他。

这一次,他没有急匆匆的走过, 因为,天太热了。 他注意到路边有一棵大树,那浓密的树荫很诱人, 休息一下吧,他这样想。

他走到大树脚下,靠着树根,微微的闭上了双眼,他睡着了。 女孩摸到他了!他就靠在她的身边! 但是,她无法告诉他,这千年的相思。

她只有尽力把树荫聚集起来,为他挡住毒辣的阳光。 千年的柔情啊! 男人只是小睡了一刻,因为他还有事要办, 他站起身来,拍拍长衫上的灰尘,在动身的前一刻, 他抬头看了看这棵大树,又微微地抚摸了一下树干, 大概是为了感谢大树为他带来清凉吧。

然后,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就在他消失在她的视线的那一刻,佛祖又出现。 佛祖:“你是不是还想做他的妻子?那你还得修炼……” 女孩平静地打断了佛祖的话:“我是很想,但是不必了。”

佛祖:“哦?” 女孩:“这样已经很好了,爱他,并不一定要做他的妻子。” 佛祖:“哦!” 女孩:“他现在的妻子也像我这样受过苦吗?” 佛祖微微地点点头。

女孩微微一笑:“我也能做到的,但是不必了。” 就在这一刻,女孩发现佛祖微微地叹了一口气,或者是说,佛祖轻轻地松了一口气。

女孩有几分诧异,“佛祖也有心事么?” 佛祖的脸上绽开了一个笑容:“因为这样很好,有个男孩可以少等一千年了,他为了能够看你一眼,已经修炼了两千年。” 佛曰: 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那么,我的前世是积攒了多少次的回眸啊,才换得与你相识相知?。

佛教里讲离间因果报应

五恶所感的五脏五根病佛教所说的业病,就是指由宿业而感的疾病,又作业障病。

《灌顶经》卷十云:“种恶得其殃,合家悉疾病。” 因以前的恶业,受报应而得病,痿困于床,苦楚万般,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此乃罪过所招,咎由自取,非药石所能治愈,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报应病。《灌顶经》卷十二记载,救脱菩萨告诉阿难说:“其世间人痿黄之病,困笃著床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考楚万端。

此病人者,或其前世,造作恶业,罪过所招,殃咎所引,故使然也。” 智者大师,将病分为三种:一者四大增损病;二者鬼神所作病;三者业报所得病。

在《摩诃止观》卷八单列“业病”一条,与四大不顺、饮食病、禅病、鬼病、魔病并列。“业病者,或专是先世业,或今世破戒动先世业。”

文中还细数了五恶所感的五脏五根病。 五恶是:(一)杀生,(二)偷盗,(三)邪***,(四)两舌、恶口、妄语、绮语,(五)饮酒。

佛教中五戒所防的就是上述五恶。造此五恶,于现世中,王法治罪,身遭厄难,称为五痛;以此五恶,于未来世三途受报,称为五烧。

五恶业所感的五脏五根病是:“若杀罪之业,是肝眼病;饮酒罪业,是心口病;***罪业,是肾耳病,妄语罪业,是脾舌病;若盗罪业,是肺鼻病;毁五戒业,则有五藏五根病起。业谢乃差。”

业谢乃差:谢,指灭其作用,落谢之义。差,就是痊愈的意思。

《分别善恶报应经》:复次,饮酒三十六过。其过云何? 复次,饮酒三十六过。

其过云何? 一,资财散失。二,现多疾病。

三,因兴斗诤。四,增长杀害。

五,增长嗔恚。六,多不遂意。

七,智慧渐寡。八,福德不增。

九,福德转减。十,显露秘密。

十一,事业不成。十二,多增忧苦。

十三,诸根闇昧。十四,毁辱父母。

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信婆罗门。

十七,不尊敬佛。十八,不敬僧法。

十九,亲近恶友。二十,舍离善友。

二十一,弃舍饮食。二十二,形不隐密。

二十三,***欲炽盛。二十四,众人不悦。

二十五,多增语笑。二十六,父母不喜。

二十七,眷属嫌弃。二十八,受持非法。

二十九,远离正法。三十,不敬贤善。

三十一,违犯过非。三十二,远离圆寂。

三十三,颠狂转增。三十四,身心散乱。

三十五,作恶放逸。 三十六,身谢命终,堕大地狱,受苦无穷。

---------《分别善恶报应经》。

佛教因果故事

易安殿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网址:https://yadoura.com/post/120217.html

声明

佛教因果故事,佛教的十二因缘故事!》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