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文化特色

易安殿 阅读:28 2023-01-31 17:12:07 评论:0

  在中国那么多的地区里面,不同的地区就会形成不一样的文化特色的,在甘肃是有哪些特色的文化呢?一起来看看以下文章了解一下吧!

 甘肃文化特色

甘肃文化特色

  甘肃省特色文化

  石窟

  甘肃的石窟分布于河西走廊两侧,这里原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当年那些远走沙漠塞外丝路的人为保平安,纷纷在这个艰辛跋涉之地开窟造像,这些历千年而不毁的石窟,既是宗教、文化、艺术的结晶,也是丝路历史的见证。于是有了敦煌的莫高窟、瓜州县的榆林窟、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文殊山石窟和马蹄寺石窟、永靖县的炳灵寺石窟、武山县的水帘洞石窟、甘谷县的大像山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等,简直就是一条石窟走廊。

  酒泉夜光杯

  传统工艺品酒泉“夜光杯”历史悠久,享誉国内外,早在周穆王时,西域曾向朝廷献“夜光常满杯”。“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汉东方朔《海内十册记》)。唐代诗人王翰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诗句。酒泉夜光杯采用优良的祁连山玉精雕细琢而成,造型独特,式样精巧,分传统夜光杯和仿古夜光杯两大类。传统夜光杯有大、中、小高脚杯、平底杯、啤酒杯、微型杯、三泡台玉盖碗;仿古杯有爵杯、凤杯、觞杯、牛头觥、双凤杯、双龙海棠杯及酒具、茶具。玉雕旅游工艺挂件有八十多个品种。

  甘肃特色的民族礼仪

  在甘肃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居住着汉、回、藏、蒙、东乡、保安、裕固、哈萨克、撒拉、满、土、维吾尔等十二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1.31%,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69%。少数民族中,东乡、保安、裕固是甘肃独有的三个民族。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甘肃独有的三个民族的民俗礼仪。

  1、热情好客的东乡族

  东乡族是以世居临夏地区东乡县而得名的甘肃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约4万人。东乡族的族源主体是元代来自中亚地区的撒尔塔人,在历史上是一个族教密不可分的民族。伊斯兰教在东乡族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对东乡的历史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一直产生着重大影响。东乡族人民世世代代都是虔诚的穆斯林。其基本信仰、宗教功课、宗教礼仪等方面与回族几乎完全一致。

  东乡族人对远道来的客人,一般都要倾其所有热情招待。客人进门,马上请到炕上敬茶敬饭,主人则在一边殷勤招呼,自己不吃不喝以示尊敬。待客的食品多为油果、手抓羊肉与炖鸡。鸡按部位分为13块,鸡尾最贵重。只有长辈或最尊贵的客人才能吃鸡尾。东乡族的好客,甚至达到了自己家里无米下锅,也要烧一碗开水双手端给客人的地步,其淳朴挚诚,着实令人感动。

  2、直爽欢快的保安族

  保安族是甘肃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约1.3万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目前主要聚居在临夏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保安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其生活习俗、礼仪礼节、起居卫生、饮食禁忌、丧葬节庆与回族、东乡族基本一致。值得一提的是保安族的婚礼,可以用热闹非凡来形容,而整个过程中“闹婚”才是保安族婚礼与众不同的特点,其中充分体现了保安族直爽欢快的民族性格。

  3、能歌善舞的裕固族

  裕固族为甘肃省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集中聚居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现有一万多人,裕固族是一个有着悲壮历史的古老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裕固族可上溯至唐宋时期的回鹘,后历经战乱,东西迁移不定,一直到十六世纪初才迁移到祁连山下定居下来。裕固族因其族源和习俗差异而有东西部之别,但大都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教义。悠久的历史和几经迁徙的艰苦历程,培养了这个民族刚毅、勇敢的性格和博大的胸怀。裕固族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在服饰、饮食、婚嫁、丧葬等方面都保留着独具民族特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尤以能歌善舞称着于世。 推荐阅读:岭南园林文化

  甘肃特色的文化艺术

  1、花儿会

  “花儿”是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 女青年唱的称“花儿”。据说,“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莲花山位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境内,素有“花儿故乡”之称。这里一年一度的“花儿”盛会,吸引着临夏、定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成千上万的男女歌手和群众。每年从农历六月初一在莲花山下的足古川聚会开始,经过游山对歌进入高潮,再转入王家沟门夜歌,到六月初六紫松山敬酒歌别,整整六天五夜。这期间歌手们风餐露宿,相互赛歌,交流思想和感情,极一时之盛。

  2、通渭小曲

  通渭小曲形成于甘肃通渭县的一种曲牌体民间戏曲,是明清时期通渭民间艺人在陕、甘、宁、青民歌的基础上,吸收和糅合了陇东道情、碗碗腔和山歌的各种韵味而不断丰富、发展形成的。因常以地摊和农家院会的方式自发组织演出,于传统大戏(秦腔)相比规模较小,故称“小曲”或“小曲戏”。通渭小曲演出方便灵活,五六人即可,十多人不限,演唱取用通渭方言,曲调优美动听,脚本故事浅显易懂,乡土气息浓厚,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在过去,每到年头节下、婚喜庙会,在通渭县的街头巷尾、农家小院处处都可以听到小曲的演唱。通渭小曲戏目也很庞大,已搜集整理出来的据说有100本多,著名的有:主要有《卖水》、《闹书馆》、《明月楼》、《顶砖》、《全家宝贵》、《杏元和番》、《刺目劝学》、《王祥卧冰》、《兄妹观灯》等。

  3、陇东皮影

  陇东皮影大多用牛皮雕制,因此当地俗称“牛皮灯影”、“牛皮娃娃”;由于多在窑洞中掌灯演出,又称“窑洞影子戏”、“牛窑戏”。陇东皮影形体高大、刻工精细、装饰味强、色彩明快。雕制借鉴剪纸手法,分“制皮-过样-雕刻-着色-出水-装订”等工序,着色以黑、红、黄、绿为主。人物造型按戏曲的生、旦、净、丑行当设计,多呈头大身小、上窄下宽,手臂过膝的特点,头、胸、手、腿等部分用牛筋绞连,用三、五根毛竹操纵。表演时可做出坐卧行走、翻转踢打、腾云驾雾、上天入地、身首分家等动作,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演唱陇东道情(道教文化的俗曲)是陇东皮影的独到之处。道情声腔高亢激昂、一腔三折、一唱众合,加上乐器伴奏,在窑洞的烘托下往往产生振聋发聩的音响效果,被群众嬉称为“满窑吼”或“吼塌窑”,保您听过一次便会终生难忘。由于有受陕西皮影的传统影响,也有演唱秦腔、弦板腔、碗碗腔、眉户戏的,但是跟正宗陕西皮影相比,又是另一番风味。

  4、河州平弦——流传百年的“贵族曲艺”

  人们多知道甘肃临夏(古称河州)是“河州少年”的摇篮,却不知道河州的说唱艺术也是异彩纷呈?。河州平弦与河州贤孝,就是临夏流行了一百多年的民间说唱艺术。二者比较,贤孝调少,唱词通俗,深受大众喜爱;平弦调多,词句优雅,流传范围较小。但在河州人眼中,贤孝却是“粗布”,平弦则是“绸缎”,二者贵贱分明。如果有机会到甘肃临夏来,建议求一段河州平弦听听,领略一下其中独具的贵族风韵。河州平弦的传统唱本有近百个,有历史名著、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及元明杂剧中的优秀篇章或片段等。著名的大本有《皇姑出嫁》、《真武成圣》等,小本有《宋江投明》、《华容道》、《樵夫唱四季》、《十里亭》等,小段或小点有《玩月光》、《叹十声》、《全家福》、《十不亲》等。

  5庆阳香包

  在庆阳地区,妇女们都有端午节前亲手绣制香包的习惯。庆阳香包一般用丝线缠扎或用碎布缝制,多取各种动植物形状,绣以彩色图案,内填香草,佩在胸前,既精致漂亮,又清香扑面,十分好玩。据说,端午过后,瘟疫容易流行,佩戴香包有祛除病瘟、驱邪禳灾之效。每当端五临近,多情的姑娘都会精心制作一二件精巧别致的香包,赶节时作为感情的信物送给心上人,小伙子得到香包,往往贴身佩戴,用心珍爱,大多秘不示人。庆阳香包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在庆阳地区代代传承,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被列为“庆阳五绝”(包括:香包刺绣、剪纸、皮影、道情、民歌)之首,堪称陇东民俗文化的一面旗帜。革命前辈薄一波曾为庆阳香包题词“庆阳香包甲天下”。中央美院教授、民俗学专家靳之林多次到庆阳搜集和研究香包,两次为正宁香包题词:“正宁香包香天下”、“正宁香包全国第一”。推荐阅读:岭南早茶文化

  

网址:https://www.yadoura.com/post/10137.html

声明

甘肃文化特色》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