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婚嫁风俗
自古以来,中国人们对于婚嫁这件喜事都是特别有讲究的。不同地方的婚嫁习俗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民间婚嫁风俗是怎样的吧!
民间婚嫁风俗
枞阳民间婚嫁风俗趣谈
一、布置洞房。不管家庭条件如何,大小都要一个房间,怎不能在锅门口结婚吧!必不可少的还是一张床。全副罗嫁也不陪床,老古话:床都没有一张,还结个鸟婚!窗户、墙都帖上大红双喜字,被子是有福的大嫂订的,“大红被面绣鸳鸯,龙凤呈祥喜洋洋。今日新人配一对,日后子孙福满堂。男才女貌真叫好,恩恩爱爱地久长。红线联成新人被,快拿红包和喜糖……”哈哈!多谢了!订好被子又铺床,大嫂又是一番忙。快叫侄儿撒泡尿,来年养个一样长……好会讲的大嫂,都是好话!还要请老先生写婚联:金玉良缘喜成一对,伉俪恩爱好合百年。横批:花好月圆。哈哈!老一套好啊!堂屋里挂满了客人送的红批。到处喜气洋洋!
二、两口大肥猪也杀了,请了厨师,准备办酒啦!新郎开始一家一家地请客人吧!“大爷啊!门子晚上到我嘎坐一哈子,喝杯喜酒哦!”“好哦!好哦!还嗷大爷,要嗷大爹爹了!”母舅,舅母,必须老头子亲自去请。你没有看到母舅的红批挂在堂屋的最大边。儿子结婚,除了媒人,母舅最大。“外甥是母舅的根嘛!”客人请一次是不会来的,明天就由亲戚朋友催了,必须三请四接才来。过去生活水平差,吃餐酒席不容易。生怕去早了等饭吃,人家会说他馋巴巴地!哈哈!现在生活好了,只是把它当成玩笑,来晚的会说:看你们馋巴巴地像,中午都没吃就跑来子吧?哈哈!
三、做好明天迎亲的准备,过去请轿夫,现在请轿车,都要拿喜钱,香烟两包,糕两条。别忘了,还要请一辆车,娘家还有嫁妆。多派几个人去搬嫁妆。放心!每人香烟两包。有些人家要求:搬嫁妆一人只准搬一次,不准回头再搬,说不吉利。哎!一般女方会叫亲戚帮忙的。还是多叫几个人放心点。哈哈!三媒六证的都到齐了。现在都被开除了,一般只请两个媒人了,男女双方各一个。最后提醒:明天“拦路打劫”的多,多带点香烟,糖果。
咸阳民间婚嫁习俗
一、婚姻制度
当地流行的婚姻制度有下列几种:
一夫多妻一夫多妻制是旧中国的婚姻制度,昔日的封建帝王、官宦士绅大都妻妾成群。除过妻子是法定配偶外,纳妾几乎不被纳入婚礼程序,甚至等同于上街购买货物,故“妾”在封建大家庭中是毫无地位可言的。妾生的儿子因是庶子,家庭地位不可与嫡子相比,在家产继承方面也没有平等的权利。
一夫一妻旧中国一般百姓大都一夫一妻。建国后,法律明确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
招夫养夫 指前夫因病不能料理家务或从事劳动,女方可用招夫的形式,再找一个男人入住丈夫家,共同生活。
招赘为了承嗣需要,采取女婿进门的办法,婚后男子成为女家的一员,一般长子或长女姓氏随女方,次子或次女可仍用男方姓氏,意在使女家香火绵延。现在民间仍偶有存在。
童养媳旧时家境贫寒人家养不起女儿,遂将女孩自幼许配男家,待成年后举办婚礼,名叫圆房。建国前,境内童养媳现象比较普遍,贫困地区的少女常被寄卖与人,受到公公、婆婆的不公正待遇。建国后基本绝迹。
冲喜婚或冥婚 旧时当男女订立婚约以后,未到结婚年龄,未婚夫病急,便提前择日迎娶,叫冲喜婚。倘若丈夫死亡,女子终身守寡者,可继承家产,也可以寡妇名义改嫁。倘若未婚时男女中一方死去,生者不忍弃约,就用人或物代表死者嫁娶成婚,叫冥婚。女死男娶叫鬼妻;男死女嫁叫抱主、成主或归门守孝。据文献记载,唐代就出现了这种冥婚现象,今天已经绝迹。
过继婚又叫转房婚。包括叔嫂成婚、兄弟妇婚等,俗称转房。建国前兄死妻归其弟或弟死妻归其兄,尚属多见。现在个别山区家庭为抚养死者遗孤或保证财产不外流的,偶尔也沿此婚习。
二、婚姻形式
包办婚姻一般婚嫁男女未成年时,就由双方父母通过媒妁之言包办订约,待其成年后始行结婚。这种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但也有甘攀大户或只求儿婚女嫁的。至今境内山区边远地带包办婚姻仍很普遍。由于互相缺乏了解,或后来一方身体有病,或双方彼此缺少感情,婚后多数都只是凑合度日,真正情投意合者极少,也有因婚变造成恶性事件的。在经济落后地区,因包办婚姻习惯上不许反悔,否则就要赔偿经济损失,家境贫寒者轻易不敢悔婚。
买卖婚姻在缔结婚姻过程中收受较多彩礼,这种婚姻形式比较常见。建国前多以粮、棉、布计价,后以现金或衣料、家具等估计。一些偏远落后山区买卖婚姻仍很盛行。多数地区要求男方馈赠一笔数量可观的礼金,女方多半留作家用,少半陪嫁;也有女方不要聘金,却要求家庭现代化的,或将要来的礼金作为陪嫁品再带回新家的。
抢婚换亲 指采用强制手段抢成婚姻或因家贫需要为孩子交换配偶的婚姻方式。多数情况下,“抢”的时间、地点、对象是双方都知道的。礼泉县局部地区讲究天明前娶妻,可能即是一例。
自由婚恋从20世纪30年代起,境内部分地区推行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的《婚姻条例》,首次提出了男女平等、解放妇女的口号。建国后,两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明确规定要让男女青年自主择偶、自主结姻,而且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通婚(如姑舅表婚等)、有严重残疾不宜结婚的人不得结婚等。现在自由婚恋已为城乡青年所欢迎,男女双方通过参加社会活动相互熟识,或经过亲朋好友互为介绍,由男女双方自行决定的婚姻已习以为常。
公开征婚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出现以广告形式征婚或到婚姻介绍所登记择偶现象。多为晚婚、再婚或老龄婚姻者采用,也有因主、客观条件限制不能缔缘的适龄青年参与。
三、婚姻条件
经济条件男婚女嫁,一般多为男方家中花钱操办。女方择偶时,对男方家境生活、工作环境、个人条件均有所考虑。六七十年代,武功一带女性择偶兴趣是:“一工二干三教员,宁死不跟庄稼汉”。“文化大革命”中,干部频频下放农村劳动,一些女性又对干部产生了恐惧心理,故当时民间有这样的说法:
挑个干部怕下放,挑个军人怕打仗,
挑个教员不理想,挑个工人最稳当。
许多地方受贫困条件制约,女性对男方家庭环境、个人条件的要求近乎苛刻,如武功河道乡流行过的歌谣唱道:
一套家具要新,二老归天要早,
三转一响带咔嚓,四季衣服要挺,
五官端正要美,六亲不认要狠,
七十元工资要稳,八面玲珑要滑,
酒(九)烟齐戒要省,十分听话要顺。
显然婚姻活动同经济状况有密切关系。
年龄条件从年龄角度来看,习惯上强调男大女小。民谣云:“宁叫男大十,不叫女大一。”根据境内发现唐碑记载,唐代女性的婚龄较小。渭城区底张湾出土的景云元年(701)唐《万泉县主薛氏墓志铭》称:薛氏“年十一,有行于豆卢(兴祚)”。薛氏为太平公主次女,武则天外孙女。景云元年(710)死时,才24岁。又干陵出土的《大唐永泰公主墓志铭序》云:“(公主)以大足六年(710)九月四日薨,春秋十有七。”永泰公主为唐中宗第七个女儿,久视元年(700)嫁给武则天娘家侄武延基时,年仅16岁。其时崇尚早婚早育,以晚婚晚育为耻。同时,在包办婚姻时代,富裕人家为了早日传宗接代,在男孩幼年时就娶个大媳妇,既当保姆又当妻子。这就是民谣中“女大三,抱金砖”的说法。永寿县民间歌谣唱道:
濮阳民间婚嫁习俗
1、说媒
旧时男二十而冠,女十五而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今皆然。男女结全,中有介绍人。曰“媒人”,亦曰“媒妁”。媒人据男女双方门第、经济条件及属相从中介绍。属相不合,即使门户相对,亦不得成婚。如男女属龙虎,曰“龙虎相对”;属狗兔,曰“狗兔想克”;属鸡猴,曰“鸡侯不到头”等。在这一封建迷信恶俗下,不知耽误了多少好姻缘,今日应彻底批判。
2、换贴
换贴亦曰“换启”,有小启、大启,盖有媒人将男女名字、生辰年月帷贴告诉对方。男方要馈送钗环首饰或银币、布料等物作为聘礼,女方收下,方算定婚。
3、定婚期
由男女生辰八字择定吉日,备好礼物柬帖由媒人通知女方,以女方许可为定。所谓吉日,即黄道吉日。迷信星宿者认为青龙、明堂、金匮、天德、玉堂、司命等六辰,是吉神值日之日,为黄道吉日,这天是诸事皆宜,大吉大利的日子。此迷信愚论,不可取信。
4、迎亲
男方按择定吉日,备彩轿两顶,吉酒两坛,喜盒二架,彩旗十面(多少不等),路分两道,前有三筒枪(或鞭炮)、大锣开道,后有唢呐伴奏,吹吹打打,好不热闹,谓之“小登科”。贫家则以牛车相迎,车张席棚,附两绣球,前后用红花被遮掩,一切礼仪从简。
新郎到女家,由陪客人迎至中堂,略备烟茶稍待,俟新娘梳妆打扮完毕,泣别父母,方上桥回程。女上轿时用椅抬架,或人轿内将鞋换掉,谓“不沾娘家土”。旧时有赛轿、赛车之风。轿抄小路,车走大道,出村扬鞭摧马,快奔如飞,故迎亲车与送客车多用彪肥骏马和好车把,以免掉队丢丑。
5、燎轿与过鞍
彩轿到家不许落地,待用谷秆裹鞭炮燎轿一周,方可着地,名曰驱除狐妖鬼邪。新娘下轿,头门置一马鞍,过鞍者,谓不在经期,不过鞍者,谓在经期,寓有“好马不把双鞍备,好女不嫁二夫男”之意。
6、拜堂与坐帐
新娘下轿,红毡铺地,由两十全妇女搀扶,旁有丽妇将麦麸伴铜钱撒向新娘头上,谓之“撒喜钱”。时正堂前置一彩桌,桌上放一斗,盛有高粱,内插一秤,秤上挂一磬。新郎、新娘走至桌前,有司礼者主持婚礼,高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然后同坐红帐下一条凳上,谓之“坐帐”。坐时男压女衣裙,同饮一杯酒,名曰“交杯酒”(此项亦有在晚上进行),嗣后拥入洞房。
7、绞脸与填枕
绞脸亦曰开脸,在当天下午(有在第二天上午),由一巧妇用红线给新妇绞脸。绞时以粉拂面,歌曰:“开新脸,使新线,今年吃火烧,明年吃喜面”。又歌曰:“婆家脸,娘家脖,也喂马,也喂骡”。填枕,用麦秸填入枕头内,一般由新婚夫妇,亦有两十全妇女代填,并放有籽棉和红枣,寓意“早生子”。填时歌曰:“今年铺干草,明年生个小(男孩)”,又歌曰:“你一把,我一把,又喂骡子,又喂马”。晚上邻人散去,新娘拿出蜜蜜果(用糖烤制的火烧)给丈夫吃,表示夫妻团圆,生活美满。
8、闹房与听房
闹房多在晚上,洞房拥满妇孺,调笑戏谑,以博新娘一笑为快,有甚者将新郎、新娘拥在一起,碰头接吻,众皆大笑为止。听房,则待新郎、新娘入睡后。潜在窗下,细听房内动静及谈话,如有所获,翌日争相告闻,以羞新娘。
9、出拜与认门
结婚第二天,新妇要出拜公婆及族长,族长则以钱物相馈,有亲戚长者在亦如此。此乃一笔很可观的收入,可作新娘体己。结婚第三天,新婚夫妇要去岳家认门,亦曰“走三天”。新妇婿是向岳父母及族长叩头,与妻同呼尊称。上午岳家盛宴招待,下午同回,女不得留住,待在婆家住九天,方得回门。回门后先住七天,以后再住八天,故有“先住七,后住八,发了婆家发娘家”之谚语。
婚姻习俗,各地不一,以取吉利为宗旨。然旧时封建迷信色彩浓重,且礼节繁多,不可套用。 推荐阅读:客家人的习俗
《民间婚嫁风俗》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