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之四川话

易安殿 阅读:15 2023-01-31 16:26:57 评论:0

  在辽阔的中国土地上,不同地区就会有着不同的方言。你知道关于巴蜀的四川话是怎样的吗?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巴蜀文化之四川话
巴蜀文化之四川话

  巴蜀文化—四川方言

  一、中国方言八大民系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因为方言的不同,按照科学的方法分类,在汉族方言中分为八大方言民系。计有北方话(官话)、吴话(江浙话)、湘语、赣语、闽北语、闽南语、广州语(粤语、白话)和客家话。

  北方话方言即官话方言民系人口众多,从北方到西南的广大范围都有,为第一大汉语方言民系。按照北方官话方言系统,其中划有西南官话。其范围是指今天的四川话,还有云南、贵州、湖北(东南角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部、河南西南部这广大地区的汉语方言,均属于官话方言的西南官话。四川话就是北方官话方言南官话区的四川官话了。

  二、四川官话内部差异的成因

  如前章所述,四川官话——四川话是清朝前期,以湖广地区(特别是湖北)为主的大批移民入川,以湖北话为基础,经过一个与原居民语言互相融合的过程而形成的,以成都话为标准。但又由于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历史状况等原因,形成了四川话内部的差异,即“县县有土音”的状况。

  (1)地理条件。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的村镇语言保持有“古风”。周边邻近外省,与外省语言互有影响。如川东接近湖北,语言受湖北的影响大,更像湖北话,成为川东话。

  (2)历史状况。由于明代移民,特别是清前期移民来源的不同,虽然长期融合讲四川官话——四川话,但仍保留有原籍的某些语音和词汇,有的发音重浊。

  (3)年龄差异。在四川话的***大海中,由于年龄不同,也有差异,即被称之为新派、老派的差异。大体五、六十岁的与四十岁以下的人所说的四川话有差异,后者在一些语言和词汇上有变化。

  三、四川话内部差异八县诸例

  1.? 温江话

  清前期移民来自两湖、广东、福建、广西等省,以湖南落业者最多,所以形成了以湘语为基本口音并融汇其他语音的温江方言。发音重浊。如把“六”说成“落”,把“腊”说成“肋”,把“那不是”,说成“耳办”。赶场天卖腊肉,顾客问腊肉多少钱一斤?答:肋(腊)肉落(六)元落(六)爷(一)斤。温江仅距成都数十里,却与四川官话的标准话——成都话差异较大。

  2.? 开县话

  由于地缘关系,开县的一部分方言,接近湖南、湖北方言,又由于清前期移民多来自湖广,在其聚居地长期保留有湖广方言(如正坝区廖、刘等姓氏,民国时期仍在家中沿用原籍方言)。大部分属于四川官话,与川东诸县的话相近。开县话显著的特点是没有鼻音n,混为舌边间l,因而把“牛”说成“刘”,把“飞”说成“灰”,把“风”说成“轰”等。此外把“书”读为“须”,把“猪”读成“zhū”。在语汇上有湖广原籍的遗留语汇,如称“姑姑”为“老子”,说“完了”为“完寡了”,说“伞”为“撑花(儿)”,为“什么”为“么子”等。

  3.? 开江话

  开江话与重庆方言相近,均属四川官话的川东话。开江话与邻近的开县、万县、梁平话相仿,与邻近的达川、宣汉话有明显区别。开江话分布在县城、平坝和交通方便的地区。其语汇说“谢谢”为“劳慰你”,说“迅速”为“麻利”,说“露马脚”为“现篾篓篓”,说“白吃”为“吃福喜”,说“什么”为“么子”,说“为什么”为“那门的”,说“暴风”为“牯牛风”,说“月蚀”为“月亮落难”,说“霜冻”为“下黑凝”等。

  4.? 潼南话

  潼南话发音重,上声调值,与阳平相混,声母l、n不分,除r外无卷舌音,如十、四不分,史、私不分,韵母无eng、ing,o与uo不分。

  5.? 彭山话

  彭山以湖北、广东移民为多。经长期融合为四川官话。但其发音较重浊,有特别的语言。资、知、思、诗不分,蓝、南、狼不分,路、龙、农不分。真与蒸,深与生不易区别,把狐、户、乎、胡都读作“扶”等。

  6.? 荣为县话

  其发音也较为重浊,有特别的语言。其“面”与“命”,“滩”与“汤”,“点”与“顶”不分。若到荣县进面馆吃面条,顾客要求汤宽一些,跑堂的就喊到:“两碗命(面),滩(汤)宽一顶(点)。”

  7.? 岳池话

  与紧邻的广安、合川、武胜的南充和蓬安等县的方言大同小异。这种方言,是外省移民与本地居民长期共处,语言互相影响逐渐演变成的。

  8.? 平昌话

  具有四川话的一般特点。但由于明清时期、两湖、江西、安徽移民入川定居,其保留有湖、鄂、粤等话的特点。如受两湖的影响“n、l”不分,因而把“拿”与“辣”,“南、难”与“兰、蓝”,“农”与“笼、隆”,“奴、努”与“炉、鲁”等均混读为一个声母,把“脑子”说成“老子”,把“男子”说成“蓝子”,“怒气”说成“露气”,“内人”说成“累人”,“屋内”说成“物类”,“能耐”说成“能来”等。少数广东移民聚居乡村,其后裔虽已说四川官话,但仍有原籍的遗音,舌面音与舌根音相混,把“刚才”读成“江才”,“房间”读成“房干”,把“结果”读成“切果”,把“叫化子”读作“告化子”,把“街道”读作“该道”,“杏子”读作“恨子”等。

  四川话怎么说?叫你快速学会四川话

  前面的为四川方言发音,后面是普通话

  1、奔奔——围腰

  2、决人——骂人

  3、码倒——欺压

  4、哪扪——怎么样

  5、煞阁——完结

  6、汪实——数量多

  7、慢阵——等会儿

  8、一港港——一会儿

  9、不张视——不理睬

  10、趴火——便宜

  11、邦硬——很硬

  12、贡黄——很黄

  13、松跨跨——较松

  14、黑不拢耸——漆黑一团

  15、巴兰不得——很希望

  16、哭稀流了——哭得厉害

  17、打裸裸——话不流畅

  18、黑区马孔——很黑

  19、出脱——失去

  20、经佑——照料

  21、阴倒起——暗暗地

  22、劳慰——谢谢

  23、扯筋——争吵

  24、扯拐——出问题

  25、明砍——明说

  26、冲壳子——吹牛

  27、棒老二——土匪

  28、兆包——顽皮好动的小孩

  29、打幺台——中途加餐

  30、嘎嘎——肉

  31、波丝网网——蜘蛛网

  32、蚂因子——蚂蚁

  33、灶鸡子——蟋蟀

  34、丁丁猫——蜻蜓

  35、妥神——流氓(最具特色的)

  36、甲加——污垢

  37、索梭——绳子

  38、活摇活甩—不牢靠

  39、装疯迷窍—装疯卖傻

  40、光叉叉—赤裸下身

  41、耙活—容易

  42、扯把子—吹牛

  43、籽籽—小疙瘩

  44、脚脚—残渣

  45、颈子—脖子

  46、牛牛—陀螺

  47、宝器—傻瓜

  48、克膝头—膝盖

  49、曲蟮—蚯蚓

  50、乌棒—乌鱼

  51、癞蝌宝—癞蛤蟆

  52、戳脱—丢掉

  53、割捏—打架

  54、倒拐—转弯

  55、扯筋—闹矛盾

  56、搞惯了—习惯了

  57、喊明—说明

  58、胀慌老—憋急了 推荐阅读:岭南早茶文化

  四川话发展历史

  四川话发源于上古时期非汉族语言的蜀语语和古巴语,迄今四川话的原始层中仍然保留了“坝”(平地)、“姐”(母亲)、“养”(您)等来自上古时期古蜀语和古巴语的词汇。之后四川话便随蜀地区的历史进程和移民更替而不断地发展变化,先是秦灭蜀后,蜀地区逐步形成属于汉语族但独具特色的蜀语。其后在明清时期,由于大量来自湖广等地的移民进入四川,蜀语同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的四川话[1]。

  上古时期

  上古时期,四川盆地中存在蜀族与巴族两个非华夏族的民族以及蜀国四川话

  四川话

  与巴国两个独立的国家,其不仅拥有各自独立的语言:古蜀语和古巴语,还拥有被概称为“蜀图语”的独立的文字系统。古蜀语与当时的华夏语截然不同,与现今羌语、嘉戎语、彝语、纳西语和土家语等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2]。

  公元前316年,秦国相继灭掉巴蜀两国,逐步将中原华夏族的制度、政令推行到蜀地区,并开始大量的向蜀地区移民,蜀地区出现了古蜀语和华夏语并存并用、相互渗透的局面。之后随着秦汉时期大量的中原汉人迁徙入蜀,并且在西汉末年形成了具有较为统一特色的蜀语。《文选》卷四载左思《蜀都赋》刘逵注引《地理志》中记载:“蜀人始通中国,言语颇与华同”,同时根据扬雄《方言》中的记载,当时梁益地区的方言与秦晋方言已经较为接近,表明此时的蜀语已经属于汉语的一个分支[3]。

  西汉末形成的蜀语作为上古时期汉语族的一个独立分支,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声调与词汇两方面。在声调方面,陆法言《切韵序》有“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的记载。同时黄鉴《杨文公谈苑》中称:“今之姓胥、姓雍者,皆平声。春秋胥臣、汉雍齿旨是也。蜀中作上声、去声呼之,盖蜀人率以平为去。”这说明此时蜀语声调具有自身特色。而词汇方面,此时蜀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吸收了来自非汉语的古蜀语的词汇。扬雄《方言》以及其他一些历史文献中都记载了大量四川地区的特殊词汇,来自古蜀语的词汇包括“坝”(平地)、“姐”(母亲)、“不律”(笔)、“养”(您)、“曲鲙”(蚯蚓)、“阿婸”(我)等,其中“坝”、“姐”、“养”、“曲鲙”至今仍保存于四川话之中[4]?。

  中古时期

  中古时期,蜀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作为一个独立的语言区,蜀语继续得到发展,此时的蜀语独立性很强,与蜀地区以外的语言较难沟通。宋范成大旅居蜀地时在《石湖诗集》卷十七《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诗注中有如下记载:“蜀人乡音极难解,其为京洛音,辄谓之‘虏语’。或是僭伪时以中国自居,循习至今不改也,既又讳之,改作‘鲁语’。”从中可以看出蜀与中原语音完全两异。以宋代蜀语为例,首先蜀语韵部与宋代通语比较,韵部的分野或归字不同,如阳声韵寒先部的“言”字读人真文部、药铎部的“祈”读与屋烛部的“秃”相同等。其次,蜀语介音有合口化倾向,在一些字音上三个阳声韵尾相混。同时,蜀语声纽保留了诸如“古无舌上”、“照二归精”等的古音遗迹。此外,声调方面,蜀语在平声字与上去声字归派与通语也有较大不同,如通语音归平声的“青雍句”在蜀语中“青”归人上声,“雍句”归去声 推荐阅读:岭南园林文化

  

网址:https://www.yadoura.com/post/7938.html

声明

巴蜀文化之四川话》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