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日法对照表,干支纪日

易安殿 阅读:1 2024-04-04 09:42:39 评论:0
  以我国古代的天干地支,相互配合,来纪时间、天时、人事的周期性历法就称为干支纪历。
  从第一个天干“甲”开始,配第一个地支“子”,阳配阳,阴配阴,组成60组干支。干支顾名思义,干相当于树干,支相当于枝叶。天干在天,地支在地,天干主天象,地支主地事,天干为阳,地支为阴,天干地支相互配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
  《史记.律书》有“十二子配十母”之说,即十二地支与十天干,这里不说父而说母子,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母系社会的痕迹。
  干支也可以理解成客观天奠地庳、天上地下、天覆地载的自然情形,天干在上引领,为头,为领;地支在下载覆,为支撑,为辅佐。
  关于干支的起源和历史,在出土的殷商甲骨上,就已经有“甲辰日,起大风,月蚀……”的字样记载大风和月蚀事件的发生。可见干支纪历纪日在殷商时期已经完善了,文字也已经是非常成熟了,而根据事物的一般发展规律,再加上远古时代事物的演进发展远比现代来得缓慢,以文字为代表的文明更是如此,经历了符号、象形绘画、象形字,再到联合字,限定字,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干支的起源、发展和历史更为久远,更可在殷商之上追溯更古老的时期。
  《烛神经》中记载干支纪日的起源:
  夫六十甲子者,起于轩辕,作于大挠。
  大挠是黄帝时期的一位史官,他“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
  黄帝时代远在公元前27世纪,殷商在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我们即便不作严格的时间考证,也能由此看出干支纪历的悠远历史。
  甲为动植物坚硬的外壳,古代军人革制等护身衣为护甲,辞海中“世家大族”为甲。
  乙甲骨文之状象鱼肠,《尔雅.释天》“太岁…在乙曰旃蒙”
  丙五行属火,《尔雅释鱼》“鱼尾谓之丙”
  丁钉的象形字,《尔雅释鱼》“鱼枕谓之丁”
  戊象一柄长柄宽刃的大斧子,商周盛行有一种兵器,青铜制,像斧,比斧大,圆刃可砍劈,还有玉石制的。
  庚道路
  己《尔雅.释天》“太岁…在己曰屠维”
  辛《尔雅.释天》“太岁…在辛曰重光”
  壬象水,北方,大水
  癸测度,《尔雅.释天》“太岁…在癸曰昭阳”,又“月…在癸曰极”
  干支纪日
  日出而落,日落而息,古代对于“日”的印象非常深刻,术数中的“择日法”很早就产生了,比四柱八字和星命学还要早,远古更有“太阳”图腾崇拜。甲骨文的殷历甲子表就象月份牌一样编制了完备的60甲子周期,也就是60天为一周期,相当于现在的两个月。
  《尚书.伊训》记“惟元纪十又二月乙丑”的干支日,合于公元前的1734年的十二月乙丑朔日,《史记.殷本纪》记述伐纣时“甲子日纣兵败,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即在公元前1000多年就有甲子纪日了。
  有研究者(徐振韬,1978)考证“至迟春秋时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己巳日起,连续纪日,一直到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
  总之,干支纪日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是世界上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在如此漫长的时间内不断不乱,而且有史记载,这对于历史学、考古学、历法学有着特殊的意义,在更深入的程度上对文明的传承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可以说我国的老祖先对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
  干支纪时就是将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夜晚23点至1点为子时,然后依十二地支顺序分布,丑、寅、卯…地支固定了,天干却不是固定的,由当日的天干决定,这种日上起月法称为“五鼠遁法”,歌诀如下:
  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干支纪月
  人们在昼夜交替中生活,除了注意太阳的变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注意到月亮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月亮有圆有缺,大约三十天周而复始,人们把月亮的变化称为“盈亏”,天文学叫做月相。
  月相的变化主要有四个:朔(新月)——上弦——望(满月)——下弦。古人老早就总结出月亮变化的规律,殷商甲骨文中就已记载大月30天小月29天,由于已经有干支纪日的经验,自然也就用干支来纪月了。
  关于干支纪月法早在《史记.历书》中就有详细记载,也就是说汉朝就已经成熟应用干支纪月法了。
  地支有12个,早在夏朝就把每月份的地支固定下来,即正月为寅,二月为卯……月序的地支固定了,再加上天干就构成了干支纪月法。与干支纪日法一样,五年一周,60个月周而复始(农历闰月没有干支)。
  干支纪年
  除了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长了,人们从循环往复的冬去春来,寒来暑往中逐渐产生了年的概念,而且还发现年的概念同一天的白昼黑夜一样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
  具体来说,年与太阳的视运动有关,因为白天太阳太亮,所以白天的太阳视运动不易被人察觉。因此人们总结太阳视运动规律主要是在晚上,从黄昏开始。久而久之,人们发现,黄昏时候也就是太阳即将落山时,西方总有一个最接近太阳的星座,并且过一段时间,大约是一个月,这个星座变成了另外一个星座,总共有是二个不同的星座,对应十二个月份。
  而且每个月新出现的都是原来星座东面星座,这说明太阳自西向东移动了。古人把这个太阳在天空中由西向东的移动路线称为黄道,把月亮移动的路线称为白道。
  太阳沿黄道移动一周360度,每天移动1度。因为地球绕日是一个椭圆轨道,所以这个1度也不是固定的,有时候多一点,有时候少一点。
  另外,地球与其自转轴垂直的平面相交的线为赤道,而地球的自转轴是倾斜而不是垂直黄道的,也就是说赤道与黄道不是重合的,赤道和黄道有一个23度30分的夹角,由于地球与太阳相对运动和太阳直射的原因,地球纬度南北的23度30分分别成为了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夏至日,到下一个夏至日为一回归年,时间是365.2422日。
  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测定出了回归年的长度,早在《尚书尧典》就记载“期三百有六旬六日”,殷商以后一回归年定位365日1/4,到了秦汉,这个数值被规定为“岁”。
  古代“年”和“岁”的含义是严格不同的,年岁年岁,既然用两个字表述“时间”自然有它的差别,古诗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句。
  古人将阴历的正月朔(初一)到下一年的正月朔称为一年,即354天。也就是说岁时由太阳定的,年是由月亮定的。
  年以月亮的运动为依据,是阴历的时间单位,岁是以太阳视运动为依据的,是阳历的时间单位。不过,我国传统的立法—农历,是阴阳合历,综合了月亮和太阳的运动规律,因此不要简单的把农历与阴历混合等同。
  还有研究者提出一种更早的太岁纪年法,这是古代根据天文观测发展来的,具体来说是以木星的公转规律指定的。木星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12年,所以古人把木星称作岁星。把岁星运行的轨道分为十二部分,岁星每走完一部分就是一年,叫做“岁星纪年法”。
  由于岁星的运行方向是自西向东,跟人们实际观测的星象运动相反,于是人们假设出一种“岁星”,其运转周期与真岁星一样,运行方向相反,这个假想的“岁星”就是“太岁”。以太岁每年所在的轨道位置记录年份的方法称为“太岁纪年法”。
  干支纪时
  古人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夜间的时间开始并不重视。
  后来,一天内的纪时逐渐变得重要,干支这种现成的纪时方法也就被拿来运用。
  干支纪时一天划分为12等份,对应十二地支,清朝西方24小时制引入后,子时对应23时-次日1时,丑时对应1时-3时,以下依次对应。
  其中23:00–00:00为子初,00:00-1:00为子正,也就是说前一个小时为“时初”,后一个小时为“时正”。术数中还有时辰三分法,即时初、时中、时末。
  一天十二地支为一昼夜,配以天干按60甲子循环一周为60个时辰,也就是5天。周而复始,6个5日周期正好是30天。
  干支纪时中地支不变,天干是变化的,术数中推算时辰天干的方法为五鼠遁,因为从子时开始,子为鼠。
  日干是甲或己时,子时的时干从甲上起!
  日干是乙或庚时,子时的时干从丙上起!
  日干是丙或辛时,子时的时干从戊上起!
  日干是丁或壬时,子时的时干从庚上起!
  日干是戊或癸时,子时的时干从壬上起!
  早子时、晚子时
  一年12个月,一天却有13个时辰,所以日推时的道理跟年有一点不一样。
  时辰一天有13个,因为有早子时,晚子时。
  如甲己日的早子时是丙子,即甲己日的凌晨12-1点和晚上23-24点是甲己日的子时;
  晚子是戊子,即乙庚日的凌晨12-1点和晚上23-24点是乙庚日的子时。
  而月份一年有12个;时辰从子开始,月份从寅开始,其他都一样。
  

网址:https://www.yadoura.com/post/243693.html

声明

干支纪日法对照表,干支纪日》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