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悠久的福建客家文化
西与赣南、西南与粤东接壤的龙岩市,地处福建西部而通称闽西,其下辖的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等县是纯客家地,全市的75%的人口是客家人,是客家人重要的居留地,因此,客家文化自然成为闽西的主流文化而深深地浸润这永定客家文学。闽西作家以自觉清醒的客家意识,独特的闽西客家文学诠释着客家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强烈的客家意识引领着永定客家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清代客家文化在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永定客家文学的成熟和发展。
尽管永定地理偏僻,汉化较迟,但其文人创作仍取得一定成就,产生了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和诗人。据中国社科院出版的《客家风情》一书作者统计,从北宋至清末,至少出现过76位较知名的诗人,如清代的李世熊、刘坊、黎士弘等,都是成就杰出的作家或诗人。较有客家文学味道的,首推廖燕的《曲江竹枝词》。它生动地反映了客家地区的风土民情,如:“遇仙桥下水澄鲜,遇仙桥上路通天。谁信神仙容易遇,遇郎难似遇神仙”,内容表现了客家山区的妇女对爱情的大胆追求。
至于乾嘉时期的宋湘,他的许多诗作已充满了浓郁的“客家味”。其他客籍诗人如李黼平(绣子)、颜检、李光昭、黄钊、温训、吴兰修等,在他们的作品中也都或多或少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表现了客家人的思想感情,这些作品也可归入客家文学的范畴。
从已有的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永定客家文学自两宋客家民系在闽粤赣边初步形成之际便有了萌芽。最初,流传在山间地头、村头巷尾的客家山歌、谚语、故事等,为闽西客家人表达情感、认识世界、丰富文化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但是,随着客家人在闽西站稳脚跟、逐步发展,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渐渐满足不了客家人的文化生活需求,客家文学开始从民间渐渐走向书斋、走向文学殿堂。宋元之后,越来越多的客家学子提笔创作,至明末清初再到清中叶,渐成一个高峰,出现了一批在文学史上具一定影响的人物和作品。比如连城童能灵的《冠豸山堂集》、上杭刘坊的《天潮阁集》、华岩的《离垢集》、长汀黎士宏的《托素斋文集》等,在当时都有较大影响,不少作品迄今仍在民间流传。
当时的客家文人,大多古文根底深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加上多数生活在民间,不自觉地采用客家人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撰写诗文,使一部分作品初步具备了早期客家文学的特性。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有识之士,有意识地挖掘客家文化的宝藏,注意从客家人的口语中吸取养分,以客家人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行文、吟诗,其作品则比较明显地具备了闽西客家文学的特质。这方面的突出代表,是生活于清朝康熙年间、雍正年间的林宝树。
您可能还喜欢:
福建民俗文化,你知多少?
古老的传统杂技表演艺术——达瓦孜
浓郁色彩千山乐——千山寺庙音乐
具有浪漫开阔气息的乌力格尔
《历史悠久的福建客家文化》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