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秦栏
在皖东的版图上,有这么一个奇特的地方:它位于高邮湖畔,像拳头一般伸入江苏腹地。这里的人,世代以孝为荣,以孝为美。自古以来此地就是商贾聚集地,现以生产电子产品蜚声海内外,平均每8户人家就有一个民企老板,成为安徽民营经济重镇。
这,就是天长市秦栏镇。
围栏养马秦关兴
高邮湖畔的秦栏,土地肥沃,水草丰盛。公元前221至206年间,秦王嬴政统一天下,设郡县。天长当时属九江郡广陵县(今扬州)。由于连年战争,地广人稀,始皇帝明示各地修渠治水、开垦荒地,让百姓富裕起来。秦国有养马习惯,当秦始皇得知高邮湖一带有块风水宝地,便下旨广陵县令在秦栏设立牧马场。为使马群不易走失,就在牧马场的周围架设栏杆,“秦栏”一名由此而来。
围栏养马既解决了战争装备和交通运输工具问题,又增加了肉食品供应,让秦栏一时间成为江南特别是苏州一带百姓争相迁居之地,秦栏顿时商贾云集,加之秦栏河是高邮湖的一条支流,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进一步带动了这里的商贸繁荣。大仪的驴、牛,秦栏的马、鹅,高邮的鸭,仪征的鸡,人们从四面八方到这里买卖交换。秦王为增加税赋,又下旨广陵县令在这里设关课税,所以秦栏又名“秦关”。唐天宝元年,天长设县,因秦关在天长之东,故又称东关。
秦以后,秦栏始终商业兴旺,又因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及对当地名人的纪念,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便相继应运而生,九桥、十庙、六楼、四穿角,秦栏老街风情各异。特别是秦栏老街东牌楼上有块匾额,上有当地举人题镌的楷书“紫气东来”四个大字,两侧还配有一副由两组灯谜组成的对联,上联是“普照日月地五笔一人天”,下联是“西女门中市言青山上山”,谜底是“光明正大,要闹请出”。字体圆润凝重,笔力苍劲浑厚,从中可以领略到古镇的繁华、民风的淳朴。当然,最著名的当属孝子祠和包公祠。孝子祠是为纪念宋代弃官寻母的大孝子朱寿昌而建,包公祠是为纪念包拯而建。据秦栏镇关工委主任王万朝介绍,包公虽任过天长知县,却没有到过秦栏,只因原来高邮湖属陈州,包公因“陈州放粮”而倍受人们尊崇,后一场大水把陈州的木质包公塑像冲到了秦栏,秦栏人即在西中街上建造了包公祠。
除了朱寿昌和包拯,传说唐代名将秦叔宝、窦建德曾镇守秦栏。二人力大无比,又主持公道,在秦栏颇受爱戴。南北朝纷争时,他们浴血奋战,发动民众自卫抗击,沉重打击了土匪及散兵的抢掠行为,保持了秦栏的安定。秦窦二将在秦栏身故后,百姓筹资将其安葬在关帝庙和地藏庵的门旁,以便受人香火。
“过去,‘忠孝节义’在秦栏都有体现。‘忠’有包公祠,‘孝’有孝子祠,‘节’有周氏贞节牌坊,‘义’有关帝庙。遗憾的是,这些文化古迹现在几乎都荡然无存了。 ”王万朝不无遗憾地说。
弃官寻母世代传
“千古孝心辉日月,一捧黄土诉凄凉。时人但识青蚨面,蔓草空怜朱寿昌。 ”——天长人张磊诗作 《题朱寿昌墓》。
百善孝为先。说秦栏,不得不说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朱寿昌弃官寻母的故事。朱寿昌,字康叔,宋天长秦栏里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赶走,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为官,每每想起生母,以泪洗面。后来,他得到母亲在陕西的线索,立即向朝廷报告,决定辞官寻母,并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历经千辛万苦,朱寿昌终于在陕西找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后来,有人将朱寿昌“弃官寻母”的事情上奏朝廷,苏轼、王安石等“嘉其孝节,多以歌诗美之”。神宗皇帝感其孝行,“复其官,又封赐其母”。朱寿昌先后任鄂州知州、司农少卿等职,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做到了“忠孝两全”。
千年之后,虽然孝子祠和朱孝子墓早已毁坏,但朱孝子的坟茔仍在秦栏镇联盟村,传说中朱寿昌在母亲坟前亲手栽植的孝子树(古柏)至今已矗立千年,遒劲依然。每逢初一、十五,四里八乡的百姓却会赶来焚香祈福、挂红许愿。联盟村村民、82岁的詹国桃经常到树下检查、护理一番,在当地人的心中,这棵古树已是一种图腾和象征。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天长市以及秦栏镇开展过众多以弘扬朱寿昌孝亲精神为核心的“孝文化”活动,如评选孝星、孝亲之家,成立孝文化研究会,举办孝文化节,召开孝亲思想研讨会,吟唱孝亲诗词曲,出版《秦栏寻孝》等专著,开展孝德教育进校园、百名台商寻孝看天长、为老人免费体检等活动。 2009年,“天长孝文化”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恰逢朱寿昌诞辰1000周年,秦栏镇正加紧建设一个一万平方米的寿昌文化广场,宣传、弘扬孝亲文化,今年10月底将全面建成使用,并申报“全国孝亲敬老教育基地”。此外,为打造“孝亲文化”品牌,天长市还将举办首届民营企业百名孝星事迹展评活动,在此基础上评出“十大孝星”。
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安徽秦栏》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