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民间戏曲:落儿腔

易安殿 阅读:2 2023-12-10 14:38:00 评论:0

落腔有三百年的历史,是在说唱艺术中衍生发展起来的。落腔内容主要反映了民间的日常生活和下层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婆媳关系、婚恋嫁娶、劳动生活等方面。

安阳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古代的“巫”“优”表演艺术,殷商甲骨文所记载的假面舞人,巫师占卜、奴隶求雨等舞蹈以及傩神(驱逐瘟疫的神)戏,均是中国早期戏曲的雏形。汉代安阳已有角抵戏演出。东汉末年,民间歌舞演戏已极盛行,画家杨子华绘制的《邺中百戏图》可见一斑;北齐时,安阳一代演出的《踏谣娘》、《兰陵王》是当时流传较广的歌舞小戏;唐代安阳已设“县内音声”,盛唐以后已设“衙前乐”机构,主要演出民间音乐和散乐;宋金时期,杂剧演出在安阳较为活跃;元代,安阳已产生了全国享有盛名的郑延玉、赵文敬等元代杂剧作家;明代,安阳开始演出小说传奇故事;清代,安阳相继出现许多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颇具地方特色的落腔就产生于那个年代。

落腔原名落子腔,安阳人称它落(lao)儿腔,俗称“落儿腔”,曾有写作捞子腔和唠子腔的。因其源于安阳民间,活动中心为安阳,故亦称为“安阳腔”,为地地道道安阳“土特产”。新中国成立50年代改为乐腔。

落子腔是由民间曲艺“莲花落”演变而成的,是宋代路岐人和露台弟子借以谋生的歌曲,别名呱嗒板,顺口溜。主要曲调有过街腔、站板腔。发展到元代成为一种唱调。到清代,则演化成一丑一旦登场演唱故事的形式。

乐腔表演艺术形式古朴,音乐唱腔优美,特技和专用乐器较多,在豫北及周边地区深受群众喜爱。现存独有唱腔音乐6类23种,曲牌和打击乐类58种,特殊身段特技2种,专用乐器2种,口述传承剧目210本。

1927年中华书局发行的分省地志《河南》中载:"安阳腔--名落子腔,安阳最盛,南至汲、辉二县,极简单猥鄙,每数人就地为台,演于太行上之荒村。"虽在贬斥,但也道出了落腔真谛,反映了它是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风格独具的民间艺术,在其流行区域,一些传统剧目如《兰桥会》《小二姐做梦》《小喜只赶嫁妆》等,其唱词和调门群众已耳濡目染,闲暇时许多人都能哼上一两段。

关于落腔的渊源已无文字可考。一般认为它是由民问曲艺"莲花落"衍变而成,是宋代路歧人和露台弟子借以谋生的一种歌曲,通常是七言句的顺口溜,有时也作故事的引譬。发展到元代便成为一种唱调。清代则演化成一丑一旦登场演唱故事的形式。从清嘉庆末年到光绪,落子由写景或叙事,逐渐衍变为分别由人物登场演唱故事的戏曲。据艺人相传,清嘉庆年间,安阳就有人彩扮(化汝)演唱莲花落,后有内黄一姓赵的艺人,喜歌善舞,把当地流行的时尚小曲加了进去,逢年过节化妆登台演出一些短小剧目,颇受欢迎,群众谓之内黄落子。至道光年间,落腔已广为流传。

清朝道光年间,落子腔在安阳城广为流传。清末,安阳一带的贾北郭戏班是最早的落腔戏班子。民国初年,戏班逐渐增多,有安阳东大街戏班、郭家街戏班、孟辛庄戏班等戏班团体。较有声望的演员有“二把合子”、宋金秀、耽俊、刘长贵等。此时的落子腔声腔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三大流派:以安阳、林县、成安、临漳为中路,称为落儿腔;以武安、涉县为西路,称为武安落子。声腔层次多变、起伏跌宕,行腔高昂嘹亮;以内黄、魏县、清丰、南乐、滑县、濮阳为东路,称落腔。唱腔平稳古朴,吐字清晰,擅长悲剧的演唱。

解放初期,落腔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土改运动中,落腔业余剧团遍及安阳城乡,除演出流传剧目外,还配合土改运动演出了《赤叶河》、《兄妹开荒》、《血泪仇》等现代戏和自编自演的时事小戏。对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网址:https://www.yadoura.com/post/209495.html

声明

安阳民间戏曲:落儿腔》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