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最大的湖泊在哪里
人们都说湖北是千湖之省。那么,湖北最大的湖泊在哪里呢?当然是中国的第七大淡水湖——洪湖了。下面,我们将通过《地形地貌》、《生物资源》、《生态问题》、《保护措施》、《相关传说》来详细介绍洪湖,一起来看看吧。
洪湖简介
洪湖,中国第七大淡水湖,湖北省第一大湖,2008年列入“国际重要湿地”,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南部长江与东荆河间的洼地中。湖面高程25公尺,面积413平方公里。东西两侧与长江相通,是鱼类繁殖的良好场所。湖区南部黑鱼湾至螺山一带每年冬季雁鸭麇集,水禽资源丰富。近年来,由于围湖造田、过度捕捞导致水面缩小、水质下降、水草濒临枯竭、鸟类和鱼类资源急剧减少。上世纪50年代,洪湖面积达760平方公里,现在湖泊面积锐减到34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只有1。35米。
地形地貌
洪湖图册洪湖是湖北省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全国第七大淡水湖,坐落于风景优美的江汉平原,南面是奔腾不息的长江。洪湖面积348平方公里。全湖呈多边几何形,湖岸平直,湖底平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呈缓倾斜,形成南北高、中间低、广阔而平坦的地貌,海拔大多在23~28米之间。最高点是螺山主峰,海拔60。48米;最低点是沙套湖底,海拔只有17。9米。洪湖市平均坡度约为0。3%,境内河渠纵横交织,湖泊星罗棋布。洪湖全湖呈多边几何形,湖岸平直,湖底平坦。湖面积355km2,东西长23.4km,南北宽20.8km,底部高程22.5~22.8m,平均水深1.35m,最大水深2.32m,最小水深0.40m;底质泥沙为主。洪湖流域地势低洼,三面临水,分别由长江、汉江和东荆河环绕,经若干涵闸通过长江对湖内水量进行排蓄和调节。
生物资源
洪湖全境历史上属云梦泽东部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湖水呈淡绿色。洪湖是湖北所有湖泊有机物含量最丰富的湖水,是中国淡水鱼类的重要产地。鱼种类丰富多样,共有84种。沿湖四周渔场、养殖场密布。
湖中种类繁多的水生植物共92种,其中莲籽每年出口均在20万公斤以上。水面辽阔,水草茂盛,鱼虾丰富,是野鸭飞雁等候鸟栖息觅食过冬的理想场所,越冬水禽共有39种,野鸭共有18种之多。
20世纪80年代调查共获54种,隶属18科,鲤科鱼类占58.5%,种类组成特点为种类贫乏,结构单一,肉食性种类多;在54种鱼类的短颌鲚、颌针鱼、太湖短吻银鱼、暗色东方鲀、鳡、鳤、草鱼、青鱼、鲢、鳙和逆鱼、铜鱼、肥脂鱼等23种均系当年5、6月”灌江”进入河道的长江鱼类,实际在湖内所得仅33种,鲫、黄颡鱼、红鳍鲌、乌鳢、鳜、鲇、黄鳝、泥鳅、刺鳅、鲦、鲤和少数草鱼、青鱼等;种类贫乏,又多属草丛生活的浅水湖泊型种类。全湖常年鱼产量多在30万公斤以上,占全省产量一半上。洪湖盛产水稻,淡水鱼,莲藕,莲子,野鸡,野鸭,玉米,高粱,甲鱼,大闸蟹,乌龟,龙虾,黄鳝等,被誉为洪湖鱼米之乡。
生态问题
洪湖水面曾由于过度围垦和养殖,生态遭到较大破坏。水域面积仅53。3万亩,比上世纪初下降了近2/3。洪湖围网养殖面积一度超过30万亩,占湖面面积的70%以上。
由于围网养殖需要稳定的水位作保证,增加了防汛调度、水位控制工作的难度。一旦遇到大洪水,堤防、涵闸出现险情,船运抢险器材、救灾物资在有的湖区根本无法靠岸。大面积开发湖泊水面、大量的饵料和排泄物造成湖泊水质的不断恶化,严重破坏了湖泊生态。
洪湖成因于河迹洼地湖,属贫-中营养水平,污染物途径主要从总干渠转嫁而来,悬浮物、化学耗氧量、硫化物、氟化物、六价铬、氰化物、砷等。洪湖因为生态的不平衡不得不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农业。由于围湖造田、过度捕捞导致水面缩小、水质下降、水草濒临枯竭、鸟类和鱼类资源急剧减少。上世纪50年代,洪湖面积达760平方公里,如今湖泊面积锐减到348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只有1。35米。
洪湖湖底长年水草丰茂,素称水下“大草原”,历史上面积达44万亩,加上水面上的莲、菱、芡实等浮叶植物,菰、苇、荻等挺水植物,成为一个各种层次植物与水交融共生的世界。现在仍存35万亩沉水植物带和4万亩挺水植物带。
良好的植被使该地物种相对丰度极高,仅鸟类就有138种,其中水禽63种,是全球重要的水鸟越冬地和候鸟迁徙停歇地;鱼类57种,是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许多珍稀野生动植物在这里栖息、繁殖、越冬,保存了淡水湿地的代表物种,被誉为“华中地区湿地资源的基因库”。
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湖面养殖面积过大,水体污染逐渐加重,水生植物群落退化,水草覆盖率不足70%;野生动植物,尤其是水禽和鱼类种类及种群数量减少。上世纪70年代以前,调查到水禽记录为112种及5亚种(其中冬候鸟61种),鱼类为81种,后江湖阻隔后鱼类下降到57种,且小型化趋势明显。
保护区结合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增殖放流和有害生物水花生防控、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等生态工程建设,使洪湖湿地生态出现转变。水质从原有的四、五类提高到二、三类。水鸟由2004年的2000多只上升到10万只,最多时达30万只,多年未见的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如东方白颧、小天鹅、白琵鹭等也在示范区发现。水生植物覆盖率由过去不到40%上升到80%以上,野生红莲面积恢复到6万亩以上。鱼类新增2个品种。多年累计投放鱼蟹种苗2亿尾以上,鱼类个体向大型化发展,洪湖清水蟹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各项生态指标达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水平,湿地保护向良好、立体、可持续方向迈进。
保护措施
2005年起,湖北省全面启动洪湖拆围治理行动,3年内拆除保护区内30万多亩围网,从而使洪湖劫后重生,水质由原来的Ⅳ类至劣Ⅴ类迅速上升到Ⅱ类至Ⅲ类。
2006年11月,洪湖被世界环境基金会世界生命湖泊大会授予“生命湖泊最佳保护实践奖”后,该湿地已开始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洪湖的开阔水域水质明显好转,部分水域水质已由治理前的Ⅲ-Ⅳ类上升到Ⅱ-Ⅲ类,水草覆盖率恢复到80%左右,到洪湖越冬的鸟类种群数量由治理前的2万多只增加到30多万只,成为中国湿地保护的一个亮点。从2006年起,每年4~7月实行封湖禁渔,以保护生态。
2009年,武汉市政府有关部门分别与洪山、汉阳、江岸、武昌、青山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责任状,各区承诺在年内退出经营性畜禽养殖以及“三网”水面养殖。截至2009年底,上述武汉主城区均按时完成“三网”拆除工作。至此。武汉中心城区历时20多年的湖泊“三网”养殖史于2009年底宣告结束。湖北省2010年的立法计划中,湖泊立法已列入年度立法的预备项目。
2011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为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年份,昔日的“鱼米之乡”洪湖及鄱阳湖面临干涸的危险。湖底变牧场,养鱼变牧羊。
相关传说
相传,洪湖以前是龙富勇县,县城就在洪湖中的清水堡。清水堡原先有一口井泉,水色格外清亮,味道也特别好,人们称它为“文泉”,文泉县就这样得名好多年后,有个新任县官叫莫昭,把文泉改为官泉,还让衙役填平了其它水井,老百姓只能从官泉汲水,每汲一担,交铜钱五百文,莫昭一下发了大财。有个穷书生叫文云龙,屋里蛮遭孽,没有钱买水,老母活活干死,文云龙又气又恨,跑到县衙门前,大骂县官莫昭。恰巧,这莫昭头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衙门口石狮子嘴里流血,必有大难临头。他心里正焦急不安,突然听说文云龙点名骂他,气得鬼火直冒。当场,吩咐衙役捉住文云龙,把他打了一顿。丢到一口枯井里,用铁板盖严井口,上了铁锁,还在井口上竖上一根铁柱,上面刻了八个大字:“铁树开花,逆龙归家”。
事过三天,一个督粮官来文泉县催粮,路过官泉,正午,他口渴难熬,就将花翎顶带和大红官衣脱下,挂在铁柱上,到官泉喝水。就在这时候,百姓们一齐拥到县衙门前,要求放出文云龙,莫昭正要抓人,有人用荷叶包了一块污血,一把向他扔来,不料打中了石狮子的嘴巴。只听得轰隆一声,一道白光从枯井中冲出来,原来是文云龙变成了一条神龙。跟着一声炸雷,大雨直淋,文泉井水也涌了出来,淹了县衙,莫昭和衙役们统统被淹死。从此,文泉县就变成了一望无涯的洪湖。
《湖北最大的湖泊在哪里》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