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遁卦卦中故事:古代士大夫的隐遁传统
遁卦整个卦讲的都是隐遁,由此可见,在《易经》出现的时候已经有比较多的隐遁之士了。
古人把隐遁之士简称为隐士,最早的隐士应该是尧帝时代的许由和巢父了。当时尧帝想要找到一个有德之士,将自己的位置禅让给他,他听说有个叫许由的人是个人才,就去拜见。相谈之下,尧觉得许由是个有德之人,于是说想禅让帝位给他。结果许由不愿意,就跑到颍水边的箕山中隐居去了。尧想用循序渐进的办法招募他,就又找到他说请他去当九州长,许由觉得这些话污染了他的耳朵,就跑到颍水边去洗耳朵。这时,正好许由的朋友巢父牵牛来喝水,看到许由的行为就问他为什么,许由就把前因后果告诉给巢父。哪知巢父竟然生气地指责许由,说他把颍水给污染了,于是就把牛牵到上游去了。
从此故事来看,隐士应该是德行高超、不屑于名利、乐于山水自然的能人,所以后世都认为隐士就等于德行高超的能人。这里就存在一个对隐士的界定问题,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隐士呢?其首要的条件自然要是读过书的士人。山野之间的平民本就身处于此,所以无所谓隐与不隐。只有身为士族阶级的人却身处在不能得到士的利益的山野,才能称为隐。
所以隐士的身份,是有阶级成分的,隐遁成为士的一种独特生存方式。在士大夫阶级,读书的目的就是出仕为官,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如果不能做到,士就会把自己隐藏起来。所以孔子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由此可见,隐遁是一种不满现实,逃避政治责任的行为。
商朝的伯夷和叔齐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认为反叛是不义之举于是在周武王伐纣时,他们两人就跑到周武王的马前去劝诫,希望周武王不要反叛。武王当然不会答应,等他得到天下后,伯夷和叔齐就相约到首阳山隐居,坚决不吃周粮,最后竟然饿死了。这算是隐遁得最为决绝的两个人。
自有士以来,每个时代都有数量可观的隐士,成为中国古代非常独特的文人文化。不过这些隐士们并非人人都是隐于山野、无心名利的,后世的隐士隐居大多有自己的苦衷。有的是缺乏进入仕途的合理途径,于是隐于深山,以博得高士之名,等待朝廷的召引,这是以退为进的方法。有的人原本为官,但仕途艰险,或者国运不济,被迫隐于山林,其实心中有说不出的苦楚。所以有些隐士是隐了又为官,之后再隐,再为官。隐遁成为避祸、求官的一种重要手段。
还有些为官之人,看透官场百态,想要隐遁,却有为隐士的生活来源担忧,所以出现了不少半官半隐,或者隐于朝的人。也有虽隐于山中,却拥有掌控朝政大权的山中宰相。另还有一种隐士以隐自修,等待时机再出仕为官,是能审时度势的一类人。
由此可见,隐遁是中国士大夫调整状态的最好方式,因此备受推崇。
周易占卜方法 周易占卜算命 周易起名网站 中国周易预测网
《周易遁卦卦中故事:古代士大夫的隐遁传统》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