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丧葬习俗之厚葬

易安殿 阅读:2 2023-08-31 12:19:44 评论:0

  在人类发展的河上有着一颗耀眼的明珠,那就是七千三百年前的北辛文化,而孕育这颗明珠的土地就是枣庄。而枣庄在齐鲁大地之上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讲究孝道,所以崇尚厚葬,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在枣庄厚葬的丧葬习俗究竟是怎么样的。

丧葬习俗

  丧葬,古称凶礼,是一个人人生礼仪中最后一件大事。俗谚云:“活养死葬”,丧葬虽为凶礼,但毕竟是人生最后的大事。枣庄地区自古厚葬成风。从新石器早期的北辛遗址考古发掘的墓葬中发现了儿童用的嗡棺葬和陪葬的石器生产工具;西集大汶口文化遗址发掘的陪葬器皿,有丰富的黑陶、红陶、灰陶、白陶等各式生活用品。商周贵族墓不仅有大量的青铜器、玉器等陪葬品,还有随葬的车马坑、殉人,地上有亭堂建筑,地下有祭祀坑;在薛国故城周围几十里范围内发现的大批汉墓群,生动形象的汉画像石、各种陪葬冥器数不胜数。

  旧时,枣庄地区基本上全采用土葬,现在,基本都是火葬。但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尤其在农村,许多人家将已故亲属火葬(火化)后,再将骨灰土葬,治丧标准较高,礼俗相当复杂。尤其是对正常死亡的年岁比较大的老人,俗称“喜丧”,漆棺厚敛,鼓乐发丧,请道念经,选地安葬。以此显示儿孙恪守孝道。

  旧时,年老死在家中,停灵在堂屋正中间,俗称“寿终正寝”。人死了,忌说死字,一般说“老了”、“走了”、“过去了”、“回去了”、 “去世”、“逝世”、仙逝、与世辞了等。停止呼吸叫“倒头”,应该说咽气了,有时候,连咽气也不忍说,只说准备后事吧。老人在停止呼吸之前,儿女要亲自给洗脸,洗手、洗脚、净身(擦身子),然后给穿上寿衣,寿衣称“送老衣裳”,一般是蓝缎子或蓝布做的,穿上寿袜、寿鞋有的地方也称寿鞋为靴子,带上寿冠即寿帽。寿衣、寿帽、寿鞋在老人病重期间已准备就绪,也有临时到寿衣店选购的,上面都绣有寿字。穿送老衣服,一般只穿单数,忌讳穿双数。穿戴完毕,把抬到灵床上,停灵。认为如果停止呼吸后再穿戴,就得不到了,即的亡灵就带不走了。灵堂设在堂屋中间,按方位摆放。头垫寿枕,束双脚,白纸蒙面或蓝布蒙身,头南脚北,仰面向上。燃“明灯”,摆上“打狗饼”,盛“倒头饭”,立“影身草”,灵前放“老盆”,孝男孝女举丧、烧纸钱、喊路。山亭地区用红线系铜钱(俗称制钱)放入口中,有仿古人含玉之意。的两手,一持打狗“鞭”,即用棉花絮搓成的棉条段;一握打狗饼子,即按寿终时的岁数数烙制的小面饼,用成串,挂在的手腕上;有的还在袖筒内装些茶叶。据说人死之后有三魂(俗话有三魂六魄之说),一魂驻守尸骨,一魂转胎投生,一魂奔赴西天。而西天路途遥远,又有恶狗拦路,一旦遇到恶狗,便可以用鞭子打它们,同时把打狗饼子扔出去喂狗,以便趁机脱身,顺利到达西天冥国。

  入敛成服人棺,谓之“大敛”、“成敛”。棺材是的房子,俗称“棺木”、“木头”、“盒”,要用上等木料,精心制作。旧时,对棺材的质地非常讲究。一是木材的品种,多以柏木、桐木为佳,柳木次之。二是棺材板的厚度,6寸最好,这个厚度做成的棺材叫“天地六”,次者为“天地五”。三是漆工,里外面都要漆,最好的是朱红色的漆,漆前先灌桐油,可防潮防水,要漆五六遍,至发亮,敲上去有嗡嗡声。在棺材的前脸上还要雕一个繁体的“夀”字,也有篆书的。寿字要漆成红色。

  三三两两相约,来到家里恸哭抚慰,问及死因,以表示亲邻和睦相处,一家不幸,众家同哀。表达人世间的人情味和亲情味,俗称“哭丧”。

  吊唁即吊孝,俗称“烧纸”,是有关生者对及其家属的悼念和安慰。此为境内城镇和乡村,普遍流行的重要丧俗之一。成殓的第二天即为开门之日,从“开门” 之日起延续到出殡之日12点(中午),有搁三天的,即开门三天,有搁七天的,即开门七天,除了有钱人家应酬多,一般农户皆为三天。乡村吊唁,又称哭人。除亲属白天吊唁外,本村亲邻,世代聚居,也要去吊唁。妇女一般在白天,三五人成群结帮,前往哭祭,此时女眷要陪哭;本村的男人们多在晚饭后,带上块儿八角钱或携带纸、箔,也三五成群前往哭祭。当他们来到丧主家门前时,把提前准备好的钱、纸交给桌前的记帐人记上帐,俗称“上素纸”。之后,去灵棚哭祭,此时孝男陪哭。男宾(客)至,击鼓三下或放铁炮三响;女宾(客)至,击鼓两下,或放铁炮两响。吊孝者先奔丧、恸哭、抚慰孝子、孝妇、孝女后,到外柜记礼。礼毕后,独自或和同服(同辈)的一起至灵堂拜祭至祭桌前,由左右两位侍礼者帮忙把祭品从桌子右面移到左面,俗称“奠桌子”。另有七叩礼、五叩礼、懒九叩(三揖九叩)等。有不懂礼数的,该作揖的时候跪下了,该跪拜的时候爬起来了,引得围观的哈哈大笑。祭奠的时候,也是评论“客”的时候。评论某个“客么样,某个“客”家世如何。“客”也就是农村俗话说的闺女婿。闺女婿们跪在灵堂前,一边听着周围的人评头论足,一边祭拜,脸皮薄的哪里敢抬头啊。因为死的不是自己的父母,哭的时候,也就没有眼泪,只是在那里干巴巴的喊:“我的大娘呀……我的婶子啊……;或我的大爷啊……我的叔呀……”在农村极不平等,男人只让自己的媳妇称呼自己的父母为“爹娘”,而称呼自己的岳父、岳母为“大爷、大娘、或者叔、婶子”。因此老人去世了,哭拜的时候就有了“儿哭一声,惊天动地;闺女哭声真心实意;儿媳妇哭声虚情假意;闺女婿哭声老驴放屁!”的说法。据说有一做儿媳妇的,为人极为刻薄悭吝。婆婆去世时,她坐在那儿手扶着脚脖子哭:“我的个娘来……”围观的配上一句:“我的个三斤麦来……”她再哭一声:“我的个娘来……”围观的再配上一句:“我的个二斤豆来……”嘲笑她心疼送葬的花费。一哭一和,直把个小媳妇和急了,顾不上哭了,爬起来大骂:“您娘个x,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了?!”

  成殓后,由孝子在灵堂祭拜(女眷不磕头只就地举丧,也有女子祭拜。作揖双手举哀棍(有的地方称哀杖)磕头,双手按住哀棍,边恸哭边跪拜。拜毕,按照宗族中辈分的大小、五服制的规定,分批次跪拜,此俗称“家奠”。

  成殓的第二天晚上,阖族人等全部出动,走出村口或街口,焚烧纸钱,称作“送盘缠”。富裕户焚烧纸人、纸马或纸驴、褡裢(亦称捎马子,古时盛银钱的褡包)。褡裢里装有纸钱、纸元宝、纸银壳子等。男丧为纸马、纸人(马夫);女丧为纸驴、纸牛、纸人(脚夫)。纸马或纸驴背上驮着褡裢。纸扎的马、驴、牛等称“社号”,皆有孝女出资。

  自成殓的第二天晚上开始至出殡的前一天晚上,每晚族人等到附近的土地庙为亡灵送汤水,俗称“攉汤”。孝孙打着“影门棋子”,两位侍礼抬着面汤罐在后,后跟鼓乐队,再后依次是孝子、孝妇、孝女,后面按五服次序相跟,去时不哭,至庙前,孝子给土地磕三个头,然后送葬队伍绕土地庙一周,将面汤攉下。回来时皆哭。传说亡魂暂住在土地庙内,等候土地爷分配去向。攉汤,即为亡魂送汤水,再则,叩拜土地爷,祈望能让亡魂有个好去向。

  出殡的前一天晚上向亡灵告别,俗称“辞灵”。孝子、孝妇、孝女及宗族人等在侍礼的引导下至村口焚烧纸钱、纸轿、纸牛、纸马、金童、玉女等。奏哀乐、放鞭炮、孝子登椅喊路,嘱爹娘要上西天大道,一路走好。父丧扎马,母丧扎牛。所有“社号”皆由孝女出资。如是“喜丧”(八九十岁病故,儿、孙、重孙齐全为喜丧),辞灵毕开始点戏,鼓乐手用喇叭吹戏,凡闺女婿、侄女婿、孙女婿或其他表亲都要赏钱(各地兴俗不同,也有本族人凑赏钱的)。

  出殡之日,午后将灵柩移至当街或路口,俗称“发丧”亦叫“发引”。抬灵柩叫“举重”,举重的人都是年轻力壮者,事先皆由孝子跪请。最多者有20人,棺两侧各10人。用木棒搭成架,棺木放在上面。停下之后,灵柩前摆祭桌,孝子、族人、亲友依次按班辈祭拜,俗称“路祭”,也称“路奠”。祭拜完后,孝子摔“老盆”于棺前,然后放铁炮起灵,也称“起棺”,鸣哀乐,俗称“掌号”,缓缓送到林地,孝男随行,孝女一律就地举哀,不上林。但有的地方孝女也跟着上林。铁炮从棺起一直放到村口

  安葬后的第二天晚上,有的地方在当天晚上,亲属到林上为新坟添土,俗谓之“圆坟”。儿女们绕墓一周,把祭酒撒在墓周,然后在墓前焚烧纸钱、祭拜。吹去纸灰,看看地上有没有什么“图案”或“字样”。如果有,表示亡魂已显灵,知道儿女们在为自己祭典,祭者感到欣慰。

  然后,还要烧“五七”、“百日”、“周年”,从逝世之日算起,到三十五天、一百天、一周年时,儿女们要到林祭扫,分别称为烧“五七”、“百日”、“周年”。有的地方在烧五七时,有几个儿子减去几天,本人也减去一天,即提前几天祭扫。服孝期间还有禁忌,孝子在送殡后一百天内不剃头(也有五七之内不剃头的)、不串门、不赴喜宴。过头一年不炸丸子,不拜年,不贴对联。服孝期内三年,孝子不能成亲,孝女不能出嫁。

  如果婴儿出生后不久就夭亡,通常不埋葬,只用谷草(又称杆草)卷住,扔到野外或乱葬岗上喂狗。古人认为,这些夭折的婴儿是来讨取前辈子债务的讨债鬼,以让野狗争食对其惩罚。种过牛痘的婴儿死亡,也要用谷草卷住,埋入地一角.不留坟头。儿童死亡,可埋入坟地一角,可以留坟头,但不能进入祖坟林地。凡未结婚的青年死亡,也作为童丧,一般用薄棺成敛,葬于地头或祖坟后的指定地点,堆一个小坟头,俗称为“小丧”。童丧不举行任何仪式,不停尸在家,即死即葬,也不作专门祭祀。

  结语:有人怎么形容身外之物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们确实是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走,何必拘泥于形式,死后灵魂也许就变成一阵清风,追寻真正的自由了吧。

网址:https://www.yadoura.com/post/160115.html

声明

枣庄丧葬习俗之厚葬》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