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人的生活习俗文化
傣族人大多数都是生活在西撒谎版纳地区,有一个非常特别的风俗,比如青年男女传递爱情的方式是到市场上去摆黄焖鸡,如果是看上了姑娘,就买下他们的家的鸡,如果女方同意则会出售这只鸡。这些傣族当地的习俗,那么傣族还有哪些风俗呢?一起来往下看看吧!
男女相爱且得到了家长的同意,这个时候小伙子必须要帮姑娘家干活三年,每年早上要做寨子挑水、到山上去砍柴,来满族家人的生活所需。到晚上的时候也不能停下来,要去胶淋帮助割胶来制造银器。
我们看到一根银腰带价值1万多块人民币。没有结婚的猫多丽每天晚上只能睡在女方家的客厅里。这是一场严峻的考验。3年熬下来,得到女方家人满意,再由男方家庭请舅舅或姨妈出面提亲成婚。玉金香告诉我们:“有一个男青年曾和我恋爱,结果到我家只干了3个月就逃走了,他根本就是不爱我的!”
傣族人的婚嫁习俗
傣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传统的婚嫁方式是女婚男嫁,像汉族人嫁女儿一样,男方家里也要为出嫁的儿子准备嫁妆,陪嫁多少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而定,玉金香的哥哥出嫁,陪了200棵成年的橡胶树以及打制首饰的银料,而她妹妹娶夫,男方家里只陪了180棵橡胶树,亏了20棵。也有些经济条件好的人家陪到300棵以上的。我了解到,一棵成年橡胶树有50年的收割期,每年纯收入在100元以上,陪嫁200棵树,的确也是一笔不匪的支出。所以傣族人生了女儿皆大欢喜,生了儿子全家扫兴,他们蔑称男孩是“赔钱的货”。连生几个儿子却不生女儿的人家甚至在村里抬不起头,因为“赔钱的货”多了会把家里陪光。傣族出嫁的男子不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没有女儿的父母老了得靠寺庙里的善款接济生活。
傣族人的婚嫁习俗
傣族家庭充满着浓厚的母系氏族社会的色彩。男女结婚后,女人在家拥有绝对权威,大事小情女人说了算,连村里的书记、主任都没有妇女主任说话管用。但女人很辛苦,婚后的女人要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天天下地干活或摆摊挣钱,我们看到农田里和村头摆摊做生意的都是女人。女人即使生孩子,也只休息五六天就要下地干活了。相反,婚后的男人是十分快活的,他们只在家里带带孩子,做些家务,有时间则聚在一起抽烟喝茶,打牌斗鸡。我们戏称是“做三年奴隶,当一辈皇帝。”
傣族人的婚嫁习俗
长年生活在封闭山寨中的傣族人,十分崇尚知识、重视学习汉族文化,对戴眼镜的男士待见有加,称之为“眼镜猫”。如果眼镜猫和骚多丽相爱,就不用去干苦活,只需到寺庙里教小和尚授一年半知识就行了。玉金香看到我们团的游客都是有文化的人,再三询问有没有没结婚的猫得丽,说她家哥哥家的女儿20多岁,长得很漂亮,如果有没结婚的,她可以介绍。当得到否定的回答时,她露出十分失落和婉惜的表情。他低声与我们同行的一位“眼镜猫”说:“您不能就留在我们这里吗?”“眼镜猫”回答:“我干不了3年的苦活。”她说:“不用您干活,您就跟在我们妇女主任后面跑跑就了!”……
传奇的傣家婚俗!勤劳美丽、纯朴善良、任劳任怨的骚多丽呀,你柔弱的肩膀何以承受如此之重?身强力壮、养尊处优的猫多丽,你们何时才能突破传统,走出家门分担女人肩上的重担?
傣族人的生活习俗
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医学
傣医(傣族)、蒙医(蒙古族)、朝医(朝鲜族)、维医(维吾尔族)、藏医(藏族)、壮医(壮族),是中国最为着名的六大民族医药体系。
文学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事长诗。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戏剧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
舞蹈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着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婚姻家庭与人生礼仪
云南各地傣族的婚俗丰富多彩,婚恋自由,年轻人通过赶摆、丢包、婚宴、节日来往、对歌等形式相识相知。三媒六证这一求婚仪式是婚姻缔结的基本过程。媒人多由舅舅、姨母等亲戚担任,或是由夫妻健在、儿孙满堂、从未离过婚且无婚外情的“清白人”(元江、新平一带习俗)担任。在求得同意后,正式议定订婚和结婚的时间、彩礼的数目、男方上门时间的长短(西双版纳、金平等地习俗)等双方公开讨论,“有什么话要样样讲,有什么要求要样样明”。
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傣族,每年傣历的关门节(进洼)期间内不能谈论婚嫁,以便专心务农。德宏、元江等地傣族婚礼中有“抢婚”、“躲媒”(躲新郎)和为难新郎的习俗。西双版纳傣族则是通过“拴线”仪式求得主婚人“波章”和众人的祝福及对婚姻的承认。一方死去,要与对方办“离婚手续”,即以一对蜡条放在死者棺上,将棺材送到楼口即表示离异。
傣族基本上是从幼居或从长子居。在从幼居的地方,如西双版纳,幼子未成家前,长子不得分家。在这种扩大家庭中,婚姻不会带来生活方式的显着变化,对于原来的家庭单位而言,只是增加了一个生活成员而已。财产属全家共有,由家长支配和买卖。核心家庭在傣族社会里所占的比例低于扩大式家庭。如果分家后因意外情况父母无人供养,分家的夫妇要搬回去照顾父母,原有的餐具就必须另外处理,不能带进父母的房屋“一家人不能有两家的碗筷”,以示心诚。
傣族的命名仪式各地不相同。西双版纳、德宏、耿马一带,一个人一生通常要随年龄、生活、事业数次更改名字,其名可以分别显示出其性别、排行、出生时的特殊日子或事件、官职、所居住的村寨名、族籍、家族名、儿女名等,主要有乳名、教名、还俗名及以子名亲制。金平傣族给孩子取好名后,如是女婴就请一个女孩代表她背上一个小背箩,是男婴就请一个男孩代表他挎上一个鱼篓,表示将来勤劳能干。稍长,便如此背上劳动工具参加劳动。成年后,通过成年礼获得社交的权利和义务。金平、文山、元江、新平等地傣族女子以衣饰的变换为标志进入成年,西双版纳傣族女子以新年赶摆时可以自己摆一桌酒席招待同龄亲友为标志正式进入社会活动。小乘佛教地区,男子以入寺为僧,出寺还俗标志成年,取得婚恋的资格。
傣族的丧葬礼仪是非常有特点的,他们将就的是积德行善,当地主要是火葬、土葬、水葬等几种。德宏、金平、文山,这些主要是土葬为主,当地信仰佛教的居多,所以将就的是用佛滴水来追祭死者。
小结:傣族人结婚是非常有特色的,比如小伙子得先帮助娘家干活,熬下来了就能够结婚,如果是没有熬下来就不能结婚。还有当地有非常有特色的竹筒饭,用竹筒加水来进行焚烧,做出来的饭非常清香可口。
易安殿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傣族人的生活习俗文化》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