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县县名及各镇镇名之由来
饶平县:饶永不瘠,平永不乱----饶平县志
根据《饶平县志》:饶平县,得名于“饶永不瘠,平永不乱”,饶平县位于广东省最东端,广东省东南部沿海;东连福建省诏安县,南临南海。县人民政府驻黄冈镇。明成化十四年(1478)析海阳、揭阳2县地置饶平县,治下饶。又说因建县于平定三饶人民起义之后,取“三饶太平”意。地处东经116°35′~117°11′,北纬23°28′~24°14′,北回归线在县境南部穿过。饶平县县城黄冈镇,位于汕头、厦门两个经济特区之间,县境内有国道324线。
黄冈镇
黄冈镇 饶平县辖镇。饶平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南部、黄冈河下游,其北面东侧,乃是凤岭余脉岗陵,故名凤岗 。相传此地古为凤江(黄冈河)口商埠。宋初为粤东港口之一,称凤冈埠。明初,朝廷决定在这里设巡检司以镇平祸乱,当时饶平尚属潮州府的海阳县,海阳县令便派 刘宗仁来主办这事。刘是湖广人,操荆楚音,不懂潮语,上司叫他来凤岗,他误听作“黄冈” ,呈文也写“黄冈”,文到上司,也就照批。据《饶平县志》记载:“明初凤岗改名黄冈埠。 ”“洪武三年设黄冈巡检司”。民间又将“黄冈”称瓮城。
据清《饶平县志》载:明嘉靖年间 ,因倭寇蹂躏居民,余廷仁等呈请当道筑城御寇,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潮州知府郭春震 至黄冈,着手规划建城。东门在今猪仔场街与中山路交汇处,向北至菜石狮巷北,折西至蟹洞 ,再向西至小金山西侧。南面直至溪畔街头,折西至太平门,稍偏西北沿今丁未路南边向西进 ,至城隍庙会合。这座兵家防御之城,又酷似一个向东平放的大瓮,城开四门,东门特别阔大 ,且外门拱成圆形,颇似瓮嘴,从此,远近都称黄冈为瓮城。1959年6月从凤江公社析出,设 黄冈镇人民公社,1983年11月恢复黄冈镇建制。
海山镇
海山镇 饶平县辖镇。在饶平县境南部。这里故称蓬莱,由南北两岛及诸多小屿组成,因主岛(黄芒岛)有烟楼山,海拔146.5米,黄芒岛在海外远处看像海中之山,故名海山。1958年9月设海山人民公社,1983年设海山区,1986年11月建镇,镇人民政府驻黄隆。黄隆原名“黄芒”。宋末(1276年),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后裔、宋朝抗金英雄刘錡(去世后追封为吴王武穆)的第六代玄孙,海山刘氏开基祖刘公到此首创乡里(作者注:有人说是明成化十三年即公元1477年,由黄姓创乡,这晚了近200年,是错误的),村前后到处都是金黄色的茂密芒草,故称为“黄芒”。后来,清初该乡朱尧聚义抗清、刘全十抗粮,官兵前来清剿,误将近邻县澄海县的黄芒村剿了。海山岛的黄芒乡民闻知,为避免日后再生祸端,便取用海山著名寺院 隆福寺的“隆”字来代替“芒”字,在入乡路口石碑上书:黄隆。从此以后,将乡名改为“黄隆”,口语仍叫“黄芒”。
汫州镇
汫洲镇 饶平县辖镇。在饶平县境南部。镇人民政府驻汫南后山。这里古称瀛州。汫洲全境属韩江义丰溪、黄冈河冲积平原,境内海汊纵横,土地盐咸,没有淡水,“淡水”饶语叫“汫水”,有“林”、“麦”先民到此创乡,希望土地变淡,淡水丰富,滋润林、麦,改“瀛洲”为“汫洲”,故名。1959年4月设汫洲人民公社,1983年11月建镇。
所城镇
所城镇 饶平县辖镇。镇政府驻所城。在饶平县境东南部。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在了望山下筑城,设守御千户所,称大城所,简称所城。1958年9月设东界公社,1983年11月设东界区,1986年11月建镇,称所城镇。
大埕镇
大埕镇 饶平县辖镇。镇政府驻大埕圩。在饶平县境东南部、粤闽交界处。从大幕山往下鸟瞰,该镇地域像一只腾飞的金凤凰,故古称鸿程。明初建村,明代曾以乡贤志士之多而显赫一时。后因这里有大片盐埕,故易名,1986年11月从所城镇析出上东、东埕、程南、上黄、田美、溪美、红花7个村和大埕居委会建大埕镇。
《饶平县县名及各镇镇名之由来》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