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的时间划分
易安殿
阅读:7
2023-08-02 17:41:52
评论:0
1、春夏秋冬分别是几月份的。
1、春天(即3、4、5月为春季)
春天,又称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立春至立夏期间,含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北半球的公历为3月~5月,而南半球(如澳大利亚)则是9月下旬~12月下旬。气象学上以连续5天平均气温在10℃以上为春季的开始。
2、夏天(6、7、8月为夏季)
夏天,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我国习惯将立夏作为夏天的开始,气象学上的夏季要推迟到立夏后25天左右。古人把农历四、五、六月算作“夏天”;今人把公历6、7,8三个月当作“夏天”。西方人则普遍称夏至至秋分为夏季。科学的划分方法是平均温度22℃以上为“夏天”。
3、秋天(9、10、11月为秋季)
秋天,又称秋季,一年四季的第三季,由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北半球为9至11月,南半球为3至5月,天文为秋分到冬至 。气象工作者研究物候学标准是:炎热过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2度以下时就算进入了秋季,低于10度时秋季结束。
4、冬天(12、1、2月为冬季)
冬天,又称冬季。北半球一年当中最寒冷的季节,其他的为春、夏、秋。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2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十二”三个月。
扩展资料:
1、春天节气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又名正月节、立春节、岁首、岁旦等。上古“斗柄指向”法,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的“定气法”划分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点。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2、夏天节气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定气法”以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
3、秋天节气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立秋时节,江淮一带的天气仍十分炎热。
根据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淮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
4、冬天节气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斗指西北为立冬,太阳黄经为225°,于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春天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夏天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秋天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冬天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 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 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 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为什么是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4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 、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应物侯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掏复苏的景象,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 清明:清洁明净的意思。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夏天开始,农作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小满:满指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芒种:芒种也为忙种,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收割,同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最繁忙时节。 夏至:至者权也,这一夭日影短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小暑:暑是炎热,小暑就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 大暑:炎热到极点,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此时因夜间较凉,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为白色露珠,是天气转凉开始的意思。 秋分: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入夜已寒气袭人,露滴凝冷,是气候将逐渐由凉变冷的意思。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小雪:北方开始降雪,但雪量还小,次数也不多。 大雪: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 大寒: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对四季的划分,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天文划分法 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在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为此,天文划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为四季的开始。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 2.气象划分法 在气象部门,通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来年2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划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为春季开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为夏季开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为秋季开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为冬季开始。 4.农历划分法 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以每年阴历的1~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为秋季,10~12月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是春天的头一天,所以又叫春节。 上述几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全国各地都在同一天进入同一个季节,这与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例如,按照上述划分方法,3月份已属春季,这时的长江以南地区的确是桃红柳绿,春意正浓;而黑龙江的北部却是寒风凛冽,冰天雪地,毫无春意;海南岛的人们则已穿单衣过夏天了。为使四季划分能与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生活节奏相吻合,气象部门采取了候温划分四季法。 5.候温划分法 这种划分法是以候(五天为一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温度指标。当候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时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时为冬季开始,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为春秋季。从10℃升到22℃是春季,从22℃降到10℃是秋季。 四季的划分 地球上不仅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就是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气候也是不同的。
2、春夏秋冬月份的划分?
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2月。
季节划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位置确定的。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扩展资料:
一、地理现象: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而且与其自转的平面有一个夹角。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因此就有了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在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在北半球,一般来说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
二、划分依据:
第一种
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方法。
第二种
天文学分类法(即西方分类法)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是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的,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这种四季比我国传统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第三种
为了准确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划分四季常采用气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学者张宝坤分类法,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并且规定:候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22℃之间的为春季或秋季。
按此标准划分四季,中纬地区季节与气候相一致,低纬地区和极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温度变化很不明显。同时,在中纬地区,各季的长度也不一样。这就是气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这种方法,可以结合各地的具体气候,农业,故运用较多。
第四种
气候统计法,因为一般以1月份为最冷月,因此,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这种四季分类法,比较适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四季
春季(3-5月)
夏季(6-8月)
秋季(9-11月)
冬季(12-2月)
四季是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的。在四季的划分中,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位置为依据,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为界限。但是,东西方各国在划分四季时所采用的界限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方法。
扩展资料
春夏秋冬月份节气:
春季(3-5月):
2月3--5日交节 [立春(节气),黄经315度];
2月18--20日交节[雨水(中气),黄经330度];
3月5--7日交节 [惊蛰(节气),黄经345度];
3月20--22日交节[春分(中气),黄经 0 度];
4月4--6日交节 [清明(节气),黄经15度 ];
4月19--21日交节[谷雨(中气),黄经30 度];
夏季(6-8月):
5月5--7日交节 [立夏(节气),黄经45度 ];
5月20--22日交节[小满(中气),黄经60 度];
6月5--7日交节 [芒种(节气),黄经75度 ];
6月21--22日交节[夏至(中气),黄经90 度];
7月6--8日交节 [小暑(节气),黄经105度];
7月22--24日交节[大暑(中气),黄经120度];
秋季(9-11月):
8月7--9日交节 [立秋(节气),黄经135度];
8月22--24日交节[处暑(中气),黄经150度];
9月7--9日交节 [白露(节气),黄经165度];
9月22--24日交节[秋分(中气),黄经180度];
10月8--9日交节 [寒露(节气),黄经195度];
10月23--24日交节[霜降(中气),黄经210度];
冬季(12-2月):
11月7--8日交节 [立冬(节气),黄经225度];
11月22--23日交节[小雪(中气),黄经240度];
12月6--8日交节 [大雪(节气),黄经255度];
12月21--23日交节[冬至(中气),黄经270度];
1月5--7日交节 [小寒(节气),黄经285度];
1月20--21日交节 [大寒(中气),黄经300度]。
在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在北半球,一般来说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
四季指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天文上,季节划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位置确定的。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地球上的四季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它影响或者决定地球环境中很多事物的运动节律,尤其是生物适应最为明显。
扩展资料:
秋季
秋色馆池静,雨声云木凉。送走了夏的缤纷,我们迎来了秋的收获。此时,相信不少人已达到了理想的锻炼效果。但是,面对昼夜温差越来越大的秋季,我们更需要保护自己。人民网湖北频道曾指出,秋季晨练前,应先喝点糖水或吃些水果,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当然,还要注意保暖,运动前进行热身。
冬季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冬的到来是为了春的盛开,锻炼不能因为冬季的严寒而止步,应贵在坚持。此时,大家应该更多地选择室内运动,这样不仅能防止疾病的侵扰,还能帮助保持良好的身材。人民网建议大家,每周增加的运动量及运动时间不要超过原有基础的10%。一旦运动量太大或运动速度太快,极易发生腱炎、肌肉拉伤等问题。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四季
对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天文划分法 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在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为此,天文划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为四季的开始。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
2.气象划分法 在气象部门,通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来年2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划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为春季开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为夏季开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为秋季开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为冬季开始。
4.农历划分法 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以每年阴历的1~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为秋季,10~12月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是春天的头一天,所以又叫春节。
上述几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全国各地都在同一天进入同一个季节,这与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例如,按照上述划分方法,3月份已属春季,这时的长江以南地区的确是桃红柳绿,春意正浓;而黑龙江的北部却是寒风凛冽,冰天雪地,毫无春意;海南岛的人们则已穿单衣过夏天了。为使四季划分能与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生活节奏相吻合,气象部门采取了候温划分四季法。
5.候温划分法
这种划分法是以候(五天为一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温度指标。当候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时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时为冬季开始,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为春秋季。从10℃升到22℃是春季,从22℃降到10℃是秋季。
划分四季的方法很多,以下四种为最常见的(以北半球为例):
中国传统(中原地区)以“四立”为划分四季的起点,立春就是春季的起点,等等。
西方以“二分二至”为划分四季的起点,春分是春季的起点,等等。
以气候本身的标准──候温(五日的平均气温)划分
夏季──候平均气温在22?°C以上的连续时期。
冬季──候平均气温在10?°C以下的连续时期。
春季和秋季──介于10 ~22?°C之间的时期。
按照以上观点,全球共存在6种季节组合类型:
全年皆夏(全年各月平均气温都在22?°C以上,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地区;即热带)
全年皆冬(全年各月平均气温都在10?°C以下,主要分布于两极地区;即寒带)
长夏无冬(全年不存在平均气温在10?°C以下的月份,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即亚热带)
长冬无夏(全年不存在平均气温在22?°C以上的月份,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附近;即亚寒带)
四季分明(主要分布于中纬度地区的大陆;即温带;以东亚地区最为典型)
四季如春(全年各月平均气温都在10 ~22?°C之间,主要分布于低纬度的高原地区,以及中纬度地区的海洋)
现在通用以天文季节与气候季节相结合来划分四季。
即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中国季节气候定义
古人将黄道一年分为四季、十二节、十二气、七十二候,统称为“季节气候”。
立春-立夏,为“春季”
立夏-立秋,为“夏季”
立秋-立冬,为“秋季”
立冬-立春,为“冬季”
3、春夏秋冬四季的准确时间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的准确时间就是进入四季的准确时间。
到了每年6月22日前后,地球就是位于远日点。太阳会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与此同时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最高,白昼最长,而且气候也炎热,属于北半球的夏季,但南半球正处于寒冷的冬季。 此后因为继续在公转轨道上不停运行,太阳的直射点便会南移。
到了9月23日左右,太阳就会直射赤道,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秋分日。现在南半球以及北半球得到的太阳热量都相等,昼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地球继续不断运转,
到12月22日左右,地球开始位于近日点,太阳便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而此时北半球得到的热量为最少,且白昼时间最短,气候也相当寒冷,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刚好是夏季。
太阳直射点北返以后,在3月21日左右,太阳再次直接射向赤道,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春分日。这个时候,是北半球的春季,而南半球却是秋季。地球像这样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不停运转,从而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四季划分方法
地球上的温带地区具有明显的四季变化,这是一种地带性现象。而且,当北半球是夏季时,南半球是冬季,当北半球是春季时,南半球是秋季。南北两半球的四季是“反相”的。
四季的娈化既是一种天文现象,也是一种气候现象。侧重考虑某种因素(天文的或气候的),可以有两种划分四季的方法。
考虑天文因素,是以太阳直射赤道(春、秋分日)和直射南回归线(冬至日)、北回归线(夏至日)的时刻为参考点划分四季。我国习惯于以这四点作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中点;而西方则是以这四点作为各个季节的起点划分四季。然而这两种分法都不能真实地反映气候情况。用这种方法,似乎地球上处处都可分四季。
以近代气候因素来划分的四季是较科学的。它是以候温为标准(5天为一候,全年分为72候,每候的平每气温叫候温)。将高于22℃的时期定为夏季,低于10℃的时期划为冬季,介于二者间的为春、秋季。这样,各地四季的起止日期不尽相同,且地球上大部分地区没有完整的四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端。近代气象学家为了客观、准确地划分处于不同纬度和不同地形的各地的季节,发掘和利用我国的气象资源,提出了以温度为标准,并兼顾一些能反映季节来临的动、植物活动和生长规律来划分季节的方法。即是以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低于10℃的作为冬季,高于22℃的作为夏季,介于10℃至22℃之间的作为春季和秋季。
一般情况下,中国中部的四季大致划分时间
四季 按节气起止 季节包含节气 公历大致起止时间
春 立春——立夏前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2月5日—4月5日左右
夏 立夏——立秋前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4月5日——7月7日左右
秋 立秋——立冬前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7月7日——11月8日左右
冬 立冬——立春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11月8日——2月5日左右
按物候所说的“四季”与平时所说的“四个季度”在时间划分上的区别
四个季度 每季度三个月 公历起止时间
一季度 从1月1日算起第1、2、3月三个月 1月1日—3月31日
二季度 从1月1日算起第4、5、6月三个月 4月1日——6月30日
三季度 从1月1日算起第7、8、9月三个月 7月1日——9月301日
四季度 从1月1日算起第10、11、12月三个月 10月1日——12月31日
四季的划分
阳 历
四季 每季时间
春 共92日19时
夏 共93日15.2时
秋 共89日19.6时
冬 共89日0.2时
(365日6时)
节 令
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 立春
春分
夏 历
四季 每季时间
春 共90日17时
夏 共94日1时
秋 共91日23时
冬 共88日15时
(365日6时)
按日历上立春,水夏,立秋,立冬之日来分.
4、春夏秋冬的季节都分在什么时候什么时间?
春3,4,5. 夏6,7,8 秋9.10.11 冬12.1.2
2.3.4为春,5.6.7为夏,8.9.10为秋,11.12.1为冬
1、春天(即3、4、5月为春季)
春天,又称春季,是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立春至立夏期间,含节气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在北半球的公历为3月~5月,而南半球(如澳大利亚)则是9月下旬~12月下旬。气象学上以连续5天平均气温在10℃以上为春季的开始。
2、夏天(6、7、8月为夏季)
夏天,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是北半球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我国习惯将立夏作为夏天的开始,气象学上的夏季要推迟到立夏后25天左右。古人把农历四、五、六月算作“夏天”;今人把公历6、7,8三个月当作“夏天”。西方人则普遍称夏至至秋分为夏季。科学的划分方法是平均温度22℃以上为“夏天”。
3、秋天(9、10、11月为秋季)
秋天,又称秋季,一年四季的第三季,由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北半球为9至11月,南半球为3至5月,天文为秋分到冬至 。气象工作者研究物候学标准是:炎热过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2度以下时就算进入了秋季,低于10度时秋季结束。
4、冬天(12、1、2月为冬季)
冬天,又称冬季。北半球一年当中最寒冷的季节,其他的为春、夏、秋。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2月,中国习惯指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十、十一、十二”三个月。
扩展资料:
1、春天节气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一个节气,又名正月节、立春节、岁首、岁旦等。上古“斗柄指向”法,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的“定气法”划分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节点。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
2、夏天节气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定气法”以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
3、秋天节气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但立秋时节,江淮一带的天气仍十分炎热。
根据平均温度划分季节的标准,必须是5天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这样的标准,江淮地区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进入秋天。
4、冬天节气
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斗指西北为立冬,太阳黄经为225°,于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冬是季节类节气,立冬表示冬季自此开始。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春天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夏天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秋天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冬天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 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从二十四节气的字面含义来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 夏至、冬至——表示夏天、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 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 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为什么是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4节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令。早在周朝和春秋时代就用"土圭"测日影办法而定夏至、冬至、春分、秋分。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 、夏至、冬至是季节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是表示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表示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现象;也反映气温下降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情况和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是反应物侯特征和农作物生长情况。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掏复苏的景象,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 惊蛰:春雷响动,惊动万物,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出土活动。 春分:分就是半,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 清明:清洁明净的意思。气候温暖,草木开始萌发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的意思。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夏天开始,农作物渐将借温暖的气候而生长。 小满:满指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芒种:芒种也为忙种,麦类等有芒的作物开始成熟收割,同时也是秋季作物播种的最繁忙时节。 夏至:至者权也,这一夭日影短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小暑:暑是炎热,小暑就是气候炎热而还没有热到极点。 大暑:炎热到极点,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暑去凉来,秋天开始。秋是植物快成熟的意思,此后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白露:此时因夜间较凉,近地面水汽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为白色露珠,是天气转凉开始的意思。 秋分: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入夜已寒气袭人,露滴凝冷,是气候将逐渐由凉变冷的意思。 立冬:冬是终了,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小雪:北方开始降雪,但雪量还小,次数也不多。 大雪:雪将由小到大,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日影最长,这一天北半球半天最短,黑夜最长,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冷气积久而为寒,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达极点。 大寒: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对四季的划分,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天文划分法 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在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为此,天文划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为四季的开始。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 2.气象划分法 在气象部门,通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来年2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划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为春季开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为夏季开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为秋季开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为冬季开始。 4.农历划分法 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以每年阴历的1~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为秋季,10~12月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是春天的头一天,所以又叫春节。 上述几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全国各地都在同一天进入同一个季节,这与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例如,按照上述划分方法,3月份已属春季,这时的长江以南地区的确是桃红柳绿,春意正浓;而黑龙江的北部却是寒风凛冽,冰天雪地,毫无春意;海南岛的人们则已穿单衣过夏天了。为使四季划分能与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生活节奏相吻合,气象部门采取了候温划分四季法。 5.候温划分法 这种划分法是以候(五天为一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温度指标。当候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时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时为冬季开始,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为春秋季。从10℃升到22℃是春季,从22℃降到10℃是秋季。 四季的划分 地球上不仅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就是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气候也是不同的。
2、春夏秋冬月份的划分?
春季为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冬季为12-2月。
季节划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位置确定的。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扩展资料:
一、地理现象: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而且与其自转的平面有一个夹角。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因此就有了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在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在北半球,一般来说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
二、划分依据:
第一种
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方法。
第二种
天文学分类法(即西方分类法)四季划分更强调四季的气候意义,是以二分二至日作为四季的起始点的,如春季以春分为起始点,以夏至为终止点。这种四季比我国传统划分的四季分别迟了一个半月。
第三种
为了准确地反映各地的实际气候情况,划分四季常采用气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学者张宝坤分类法,采用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并且规定:候平均气温大于或等于22℃的时期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时期为冬季,介于10℃~22℃之间的为春季或秋季。
按此标准划分四季,中纬地区季节与气候相一致,低纬地区和极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温度变化很不明显。同时,在中纬地区,各季的长度也不一样。这就是气候四季。例如,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这种方法,可以结合各地的具体气候,农业,故运用较多。
第四种
气候统计法,因为一般以1月份为最冷月,因此,春季,为3,4,5月;夏季,为6,7,8月;秋季,为9,10,11月;冬季,为12,1,2月;这种四季分类法,比较适用四季分明的温带地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四季
春季(3-5月)
夏季(6-8月)
秋季(9-11月)
冬季(12-2月)
四季是根据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划分的。在四季的划分中,以太阳在黄道上的视位置为依据,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四立日为界限。但是,东西方各国在划分四季时所采用的界限点是不完全相同的。
我国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作为四季的始点,以二分和二至作为中点的。如春季立春为始点,太阳黄经为315°,春分为中点,立夏为终点,太阳黄经变为45°,太阳在黄道上运行了90°。这是一种传统的,常见的方法。
扩展资料
春夏秋冬月份节气:
春季(3-5月):
2月3--5日交节 [立春(节气),黄经315度];
2月18--20日交节[雨水(中气),黄经330度];
3月5--7日交节 [惊蛰(节气),黄经345度];
3月20--22日交节[春分(中气),黄经 0 度];
4月4--6日交节 [清明(节气),黄经15度 ];
4月19--21日交节[谷雨(中气),黄经30 度];
夏季(6-8月):
5月5--7日交节 [立夏(节气),黄经45度 ];
5月20--22日交节[小满(中气),黄经60 度];
6月5--7日交节 [芒种(节气),黄经75度 ];
6月21--22日交节[夏至(中气),黄经90 度];
7月6--8日交节 [小暑(节气),黄经105度];
7月22--24日交节[大暑(中气),黄经120度];
秋季(9-11月):
8月7--9日交节 [立秋(节气),黄经135度];
8月22--24日交节[处暑(中气),黄经150度];
9月7--9日交节 [白露(节气),黄经165度];
9月22--24日交节[秋分(中气),黄经180度];
10月8--9日交节 [寒露(节气),黄经195度];
10月23--24日交节[霜降(中气),黄经210度];
冬季(12-2月):
11月7--8日交节 [立冬(节气),黄经225度];
11月22--23日交节[小雪(中气),黄经240度];
12月6--8日交节 [大雪(节气),黄经255度];
12月21--23日交节[冬至(中气),黄经270度];
1月5--7日交节 [小寒(节气),黄经285度];
1月20--21日交节 [大寒(中气),黄经300度]。
在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在北半球,一般来说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
四季指一年中交替出现的四个季节,即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在天文上,季节划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位置确定的。当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时候,处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地球上各个地方受到的太阳光照是不一样的,接收到太阳的热量不同,产生季节的变化和冷热的差异
地球上的四季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它影响或者决定地球环境中很多事物的运动节律,尤其是生物适应最为明显。
扩展资料:
秋季
秋色馆池静,雨声云木凉。送走了夏的缤纷,我们迎来了秋的收获。此时,相信不少人已达到了理想的锻炼效果。但是,面对昼夜温差越来越大的秋季,我们更需要保护自己。人民网湖北频道曾指出,秋季晨练前,应先喝点糖水或吃些水果,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能量。当然,还要注意保暖,运动前进行热身。
冬季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冬的到来是为了春的盛开,锻炼不能因为冬季的严寒而止步,应贵在坚持。此时,大家应该更多地选择室内运动,这样不仅能防止疾病的侵扰,还能帮助保持良好的身材。人民网建议大家,每周增加的运动量及运动时间不要超过原有基础的10%。一旦运动量太大或运动速度太快,极易发生腱炎、肌肉拉伤等问题。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四季
对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有以下几种方法:
1.天文划分法 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在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为此,天文划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为四季的开始。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
2.气象划分法 在气象部门,通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来年2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划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为春季开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为夏季开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为秋季开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为冬季开始。
4.农历划分法 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月份来划分四季。以每年阴历的1~3月为春季,4~6月为夏季,7~9月为秋季,10~12月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是春天的头一天,所以又叫春节。
上述几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全国各地都在同一天进入同一个季节,这与我国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是有很大差别的。例如,按照上述划分方法,3月份已属春季,这时的长江以南地区的确是桃红柳绿,春意正浓;而黑龙江的北部却是寒风凛冽,冰天雪地,毫无春意;海南岛的人们则已穿单衣过夏天了。为使四季划分能与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生活节奏相吻合,气象部门采取了候温划分四季法。
5.候温划分法
这种划分法是以候(五天为一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温度指标。当候平均气温稳定在22℃以上时为夏季开始,候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下时为冬季开始,候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为春秋季。从10℃升到22℃是春季,从22℃降到10℃是秋季。
划分四季的方法很多,以下四种为最常见的(以北半球为例):
中国传统(中原地区)以“四立”为划分四季的起点,立春就是春季的起点,等等。
西方以“二分二至”为划分四季的起点,春分是春季的起点,等等。
以气候本身的标准──候温(五日的平均气温)划分
夏季──候平均气温在22?°C以上的连续时期。
冬季──候平均气温在10?°C以下的连续时期。
春季和秋季──介于10 ~22?°C之间的时期。
按照以上观点,全球共存在6种季节组合类型:
全年皆夏(全年各月平均气温都在22?°C以上,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地区;即热带)
全年皆冬(全年各月平均气温都在10?°C以下,主要分布于两极地区;即寒带)
长夏无冬(全年不存在平均气温在10?°C以下的月份,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即亚热带)
长冬无夏(全年不存在平均气温在22?°C以上的月份,主要分布在南北极圈附近;即亚寒带)
四季分明(主要分布于中纬度地区的大陆;即温带;以东亚地区最为典型)
四季如春(全年各月平均气温都在10 ~22?°C之间,主要分布于低纬度的高原地区,以及中纬度地区的海洋)
现在通用以天文季节与气候季节相结合来划分四季。
即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中国季节气候定义
古人将黄道一年分为四季、十二节、十二气、七十二候,统称为“季节气候”。
立春-立夏,为“春季”
立夏-立秋,为“夏季”
立秋-立冬,为“秋季”
立冬-立春,为“冬季”
3、春夏秋冬四季的准确时间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的准确时间就是进入四季的准确时间。
到了每年6月22日前后,地球就是位于远日点。太阳会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与此同时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最高,白昼最长,而且气候也炎热,属于北半球的夏季,但南半球正处于寒冷的冬季。 此后因为继续在公转轨道上不停运行,太阳的直射点便会南移。
到了9月23日左右,太阳就会直射赤道,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秋分日。现在南半球以及北半球得到的太阳热量都相等,昼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地球继续不断运转,
到12月22日左右,地球开始位于近日点,太阳便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而此时北半球得到的热量为最少,且白昼时间最短,气候也相当寒冷,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刚好是夏季。
太阳直射点北返以后,在3月21日左右,太阳再次直接射向赤道,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春分日。这个时候,是北半球的春季,而南半球却是秋季。地球像这样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不停运转,从而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四季划分方法
地球上的温带地区具有明显的四季变化,这是一种地带性现象。而且,当北半球是夏季时,南半球是冬季,当北半球是春季时,南半球是秋季。南北两半球的四季是“反相”的。
四季的娈化既是一种天文现象,也是一种气候现象。侧重考虑某种因素(天文的或气候的),可以有两种划分四季的方法。
考虑天文因素,是以太阳直射赤道(春、秋分日)和直射南回归线(冬至日)、北回归线(夏至日)的时刻为参考点划分四季。我国习惯于以这四点作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中点;而西方则是以这四点作为各个季节的起点划分四季。然而这两种分法都不能真实地反映气候情况。用这种方法,似乎地球上处处都可分四季。
以近代气候因素来划分的四季是较科学的。它是以候温为标准(5天为一候,全年分为72候,每候的平每气温叫候温)。将高于22℃的时期定为夏季,低于10℃的时期划为冬季,介于二者间的为春、秋季。这样,各地四季的起止日期不尽相同,且地球上大部分地区没有完整的四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作为春、夏秋、冬四季的开端。近代气象学家为了客观、准确地划分处于不同纬度和不同地形的各地的季节,发掘和利用我国的气象资源,提出了以温度为标准,并兼顾一些能反映季节来临的动、植物活动和生长规律来划分季节的方法。即是以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低于10℃的作为冬季,高于22℃的作为夏季,介于10℃至22℃之间的作为春季和秋季。
一般情况下,中国中部的四季大致划分时间
四季 按节气起止 季节包含节气 公历大致起止时间
春 立春——立夏前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2月5日—4月5日左右
夏 立夏——立秋前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4月5日——7月7日左右
秋 立秋——立冬前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7月7日——11月8日左右
冬 立冬——立春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11月8日——2月5日左右
按物候所说的“四季”与平时所说的“四个季度”在时间划分上的区别
四个季度 每季度三个月 公历起止时间
一季度 从1月1日算起第1、2、3月三个月 1月1日—3月31日
二季度 从1月1日算起第4、5、6月三个月 4月1日——6月30日
三季度 从1月1日算起第7、8、9月三个月 7月1日——9月301日
四季度 从1月1日算起第10、11、12月三个月 10月1日——12月31日
四季的划分
阳 历
四季 每季时间
春 共92日19时
夏 共93日15.2时
秋 共89日19.6时
冬 共89日0.2时
(365日6时)
节 令
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 立春
春分
夏 历
四季 每季时间
春 共90日17时
夏 共94日1时
秋 共91日23时
冬 共88日15时
(365日6时)
按日历上立春,水夏,立秋,立冬之日来分.
4、春夏秋冬的季节都分在什么时候什么时间?
春3,4,5. 夏6,7,8 秋9.10.11 冬12.1.2
2.3.4为春,5.6.7为夏,8.9.10为秋,11.12.1为冬
是在时间的转换中完成的啊!!
采纳奥!
文章来自星②座网,转载请联系本站网管!
声明
《春夏秋冬的时间划分》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