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来历是怎样的
二十四节气,是一年里的二十四个节令的变迁。在农村,点豆播种都跟二十四节气息息相关,人们根据节气的变迁而知晓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成是最好的。那么二十四节气的来历究竟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着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中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至今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小编记得,上学时候还有一首专写二十四节气的诗,很多人应该都背过,只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也忘得七七八八了。
你可能还喜欢:
二十四节气有哪些气候农事诗
二十四节气里冬天节气有哪些诗歌呢
二十四节气里的秋天节气有哪些诗歌呢
二十四节气里的夏天节气有哪些诗歌呢
《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来历是怎样的》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