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吃货节
网络节日——“吃货节,时间为5月17日,即为517,而517谐音有”我要吃“的意思在,因而这可是一个吃货们的节日哦!而现如今,随着吃货的队伍逐渐壮大,吃货节更是备受关注!今天,小编就带大家先具体了解一下什么是吃货节,吃货节有怎样的文化特色。
起源
在2012年,随着央视记录频道推出的美食专题记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吃货该词的传播和应用达到高点。
随着吃货文化的不断流行,在中国各地,有一些机构、商家将其作为热点、推广,举办各种类型的”吃货节“,但此类吃货节一般没有固定日期。
延伸
”我要吃“是吃货们内心的真实欲望,随着吃货队伍的壮大,吃货们需要一个独立自主的日子来庆祝属于吃货自己的节日,于是在”5.20我爱你“的表白节启发下,”5.17我要吃“就变成了吃货节的最佳日子。5.17吃货节渐渐在网络上流行开来。
小编为大家推荐几款福建特色小吃
(1)蚵仔煎
蚵仔煎(闽南话为ǒu ā jīan,普通话译作“海蛎煎”),发源于福建泉州,是福建闽南、台湾地区、广东潮汕的经典小吃。起源是先民在无法饱食下所发明的替代粮食,是一种贫苦生活的象征,蚵仔煎据传就是这样的一种在贫穷社会之下所发明的创意料理。
蚵仔煎虽然到处都吃得到,但是很多人还是保持着要吃蚵仔煎,就要到蚵仔产地去吃的观念,例如要到台南安平、嘉义东石或屏东东港这些盛产蚵仔的养殖地去吃,因为要做出好吃的蚵仔煎,最首要的条件便是采用新鲜的蚵仔,这些新鲜蚵仔在产地现剥现卖,不必因为长途运送而浸水,所以颗颗肥美硕大、鲜美无比,做出来的蚵仔煎当然丰盛多汁。不过,不是住在产地的人也别抱憾,因为现代运输技术发达,所以即使是远在台北,也能吃到每天新鲜运送的甜美蚵仔。
(2)蛎饼
蛎饼(diê-biāng福州方言),又叫海蛎饼,福建福州汉族传统风小吃,具有浓郁的福州味,与众不同,名闻遐迩,魅力所在。 圆形,色呈金黄,壳酥香,馅鲜美,可单独食用。福州人大多把蛎饼做早点下粥小菜,特别是蛎饼配吃鼎边糊,一干一稀,风味佳美。用大米和黄豆粉将海蛎肉、猪瘦肉、芹菜馅包起来炸制而成。成品为圆形,色呈金黄,壳酥香,馅鲜美,味荤。福州人大多把蛎饼做下粥小菜,若与鼎边糊同吃则味道更好。在福州的大街小巷的小食摊上均有蛎饼这种点心。
海蛎饼都是福建人从小到大百吃不腻的美味,海蛎大名牡蛎,又名蛎黄或蚝(蚝)、蚵,属贝类动物,纯雄无雌,故得状名(牡即公的意思)。海蛎饼外酥里嫩,香气四溢,荤素搭配。极大的乐趣就在吃到里面唯一的一只海蛎的时候,如果运气好,碰到老板粗心,多放了一只海蛎在里面,就仿佛占了大便宜一样高兴。海蛎饼是泉港南埔人的叫法,泉港有些地方也称为浮果,有时候戏称为“泉港麦当劳”,但泉港人都知道是同一种的小吃,但是到了泉州的其他地区,叫“海蛎饼”就没人知道是什么东西了,一般都称它为“蛎仔煎”。泉州大部分地区所称的“蛎仔煎”并不就是“海蛎饼”,而是一种类似的呈不规则团状的油炸食品,而海蛎饼是中间微微饱满凸起,周围是匀称的花瓣形状,两者在形状上差别很大。在南埔,海蛎饼的标准食客是用盘子装上几个,再倒点白醋,来碗大肠羹,就开始大块哚颐,有时候店里面生意好,供不应求。
(3)麻丸
麻丸是福建莆田精美的汉族甜点小吃。用猪后腿精肉(去筋去油)为料,锤打成浆,加上尾梨、硼砂、胡椒、姜汁等佐料,用汤匙刮成小圆珠,放在热水中烫熟,食用时加上清骨汤,是仙游有名的汤肴。饭后尝点十分惬意。
用猪后腿精肉(去筋去油)为料,锤打成浆,加上尾梨、硼砂、胡椒、姜汁等佐料,用汤匙刮成小圆珠,放在热水中烫熟,食用时加上清骨汤,是仙游有名的汤肴。
(4)沙茶面
沙茶面是福建省厦门汉族面类小吃,其妙处在汤头。主料之一的沙茶是选用上等的虾头,经拌盐腌制两个月以上,再磨细,将虾酱、蒜头酱按先后顺序加入沸油炸透,待冷却后加入五香粉、咖哩粉、辣椒粉、芝麻等制成。
(5)扁肉燕
扁肉燕,别名肉燕、扁食,喻意平安吉祥,在福州节日和婚宴上必不可少一道菜肴,是福州的特色小吃之一,蒸、煮两相宜。
《5月17日吃货节》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