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与《周易》,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与《周易》的区别
阴阳观念是中国历史哲学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极富特色且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的矛盾学说更具理论的价值和思维上的启示。而阴阳矛盾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又是和周易理念、周易思维的发展相联系的,所以从易学史的角度来考察阴阳矛盾学说的演进过程,进而揭示其特征、评析其价值,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易传》:阴阳矛盾学说之源
汉语中的矛盾一词,出于韩非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寓言。但韩非以不相容者不两立的两极对立思维理解矛盾的含意,把矛盾一词看成为非辩证法甚至反辩证法的概念。倒是庄子,在以相对主义批评独断说、片面性的同时,表述了与韩非不同的阴阳相照、相盖、相治,两者彼此相因、 交通而成和(《庄子.则阳》)的思想。交通而成和,既讲了阴阳相待、对立的一面,又讲了两者间的转化和溶合,从朴素辩证法角度涉及到了矛盾的内在含意。
不过,庄子揭示<易>以道阴阳,倒是承认了他的阴阳矛盾观念源自<易>。但从庄子所处的时代和思想发生的顺序来看,此<易>当指《易经》,是庄子用阴阳观念诠解<易经>爻象、卦象的思想主旨所得出的结论。表达的是雏型性的矛盾观念。
到了战国末期撰成的《易传》,则融合了老庄道家和早期儒家对《易经》意蕴的阐发和诠释,确立起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从天道和人性二方面展开阴阳观念,又引伸出一系列具有朴素辩证法色彩的概念、范畴,其中就包含了对阴阳之间矛盾关系的论述,代表了古代中国的阴阳矛盾学说的初立。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认为,《易传》构成了后来阴阳矛盾学说演进的一个源头。
气分阴阳、气化阴阳,是中国古代阴阳元气论的重要思想。《易传》讲的一阴一阳之谓道,就包融了这两项内容,为阴阳矛盾学说奠定了朴素唯物论的基础。气分。总要展开为一个过程,气化则形成阴阳二气的物质性运动。《易传》对这样一种运动过程作了考察和分析;提出诸如生生之谓易、阴阳交通、化生、革故鼎新等思想命题,构建起阴阳矛盾学说的基本框架。
(1)生生之谓易
在庄子那里,气分和气化观念是同阴阳交通成和而物生相联系的。同样,荀子讲天地之变,阴阳之化,也意味着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认为气分阴阳、气化阴阳都伴随着自然万物的必然天生和进化。这就是说,阴阳气化应该是一种生命运动、生殖过程。对此,《易传》作者说了很多话展开论述。例如天地交而万物通(《泰卦.彖传》),天地革而四时成(《革卦、彖传》), 天地相遇品物成章(《*卦.彖传》),天地盈虚与时消息(《丰卦.彖传》),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卦.彖传》)。并从中概括出生生之谓易的命题。生生之谓易,近代人有不少称之为《易传》一书之宗旨。原话出于《易传.系辞上》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句。把生生 与日新对应来说,是表明阴阳气化的生命过程贯串着推陈出新、德性隆盛、日日更新的实质内容。
(2)阴阳气化与变通、化生
在现代汉语中。变与 化经常联用,很少有人想到两者间的区别。但在古代中国,两者的区别却颇为明显,而且恰是通过这种区别,分别考察了生生过程的不同阶段和具体形态,极大地丰富了对阴阳气化过程中矛盾运动问题的思考。
总体上讲,《易传》对变与化的区别。说得更为清楚些。它从生生之谓易命题出发,视变 是变通,即由变达到 通。《易传。系辞下》说:易,穷则变,变则通。又说:变通者,趣时者也。《易传.系辞上》也说:泛博配天地,变通配四时。穷,就是不通,阴阳二气没有办法交接,泛起了背离倾向,造成了运动过程中的塞和否。但物极必反,穷不会持久,穷则转变为通。这个转变就是阴阳二气重新相交接,一产生不穷,使阴阳二者原来所处的地位发生了转换,属性发生了变更。《易传》把这种阴阳之变称为剥,而剥,剥也,柔变刚也(《易.剥.彖传》),阴柔之性朝阳刚之性发生转移。所以,《易传》的变,更多的是联系运动、阖辟等事物属性的改变而言。所说的以动者尚其变,变动不居,周流六虚;所说的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系辞传上》)。都是说明由于阴阳易位、阴阳更性而导致事物的明显变动,即质变情况的发生。
化,《易传》多指化醇化生。《系辞传下》说: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如天地间万物的产生,人类婴儿的育生,其生其成。都是阴阳运行的同一过程。其间,没有涉及阴阳换位、阴阳更性的问题。诚如《管子.七法》所说;渐也;顺也,摩也,……。谓之化化相对于变,类似于事物发展处于量变状态。
不仅如此,《易传》还明确指出变与化之间的关系,又把两者放在同一发展过程中加以考察。《易传》说: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涌。又说: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易传.系辞上》) 裁,节也,裁制之意。化虽是渐进过程,但也有其量的划定,渐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裁制而转为变。所以, 化存乎通,变则是化的结果,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失事物质变与量变间的关系。这是十分可贵的辩证思想,是中国人阴阳思维聪明的突出表现。
(3)阴阳之道和革故鼎新
阴阳思维中的生生、变通、化生等观念,实质上都是作为天、地、人三材变化之道,即宇宙发展的普遍法则而提出的,旨在揭示宇宙自然与社会人事都是一个生生不息、日新更故的发展过程,内蕴有进化观念和革新意识。(易传》从阴阳之道讲杨武革命,可说是个典型。
《周易》专列一个《革》卦。据《象传》的解释:革,火水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日革。《杂卦传》也说到:革,去故也。以为《革》卦的卦义为革新,是对陈腐故旧东西的去除。至于何谓革新?《彖传》是应用阴阳对待思维原则,以为水火互为熄灭,二女同居相争不下,都预示着矛盾双方尖锐对立,难有调和余地,就必须实行变革。由此可见,《易》革卦讲革新、去故,是依据阴阳气化过程的物极必反之理引伸出来的。须要指出的是,《易传》对变革持有一种谨慎的态度;主张革而信之、革而当,可革可不革干脆不革;非到可革之时方可实行变革,这样才能取信于人。在《易传》看来,革而信、革而当,既是天地自然,也是社会人事变化过程的普遍法则。它称:天地革而四时成,指出天地间寒往暑来,春夏秋冬四时交途,自然万物生生不息、新陈代谢,都是一种必然,肯定了革新、去故具有普遍性。又依据《革》卦六二爻辞已日乃革之,征吉无咎,夸大了非革不可,乃能革之。而汤武顺应这个普遍法则,效而法之,故有商代夏、周代商的朝代更迭和社会进步。正由于此,《易传》作者热情称颂和赞叹汤武革命是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易传》中的汤武革命思想,还被赋予革故鼎新的涵义,转化为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易.序卦传》说:并道不可不革,故受之以革。革物者莫若鼎,故受之以鼎。鼎者,古代传国之礼器。王都所在,即鼎之所系,鼎又引伸为王朝权力的象征。《革》卦之义是讲变革的必然性,《革》卦之后又接《鼎》卦,则以礼器之变迁来说明王权之转移,论述新君主、新王朝确立的公道性。其意量直接讲天道移易、更相授命,有神学天命论的色彩。但《易.杂卦传》夸大: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此据韩伯康注释,是说:去故则宜制器立法以治新,这又是以阴阳天道生生不己来说明历史进程中的革新之义,论证了朝代更迭、王权转移的革故鼎新是顺天而应人的过程。
用顺天而应人来讲革故鼎新,还包含了顺应天道与发挥人能的两方面意思。《易传》又讲到: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庶民与能(《系辞下》)。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要顺应天道阴阳的运行之则,又恰当地把握好变革的时机和环节,公道使用人谋作用,就能推动事物的进化。
这样,《易传》由阴阳之道来阐述、发挥汤武革命思想,尤其表现在对革新、进化的理解、思考上,似乎更增添了阴阳矛盾学说的积极因素。
二、从玄学到理学:阴阳矛盾学说的展开
须要指出,《易传》的阴阳矛盾学说有着复杂的内容,它既以阴阳互动、气化感通的朴素辩证法为特征,又渗入渗出着分阴分阳、阴阳定位的两极对立的思维倾向,昆裔易学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都伴随着这些不同倾向的交织。不外,就趋势和潜伏主流而言,倒是阴阳互动、离合、化生等观念,不中断对阴阳两极对立思维的倾向作出修正和调适,促成了阴阳矛盾学说的展开和演进。从思维方式的层面上剖析玄学到理学的发展,大家很轻易发现这样一种演进的轨迹。
(1)阴阳:体用不二和耦中有耦
《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与《周易》,中国古代阴阳矛盾学说与《周易》的区别》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
![](https://www.yadoura.com/zb_users/theme/ydlinux/include/avator/3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