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乐器有哪些
哈尼族的乐器大家又知道哪种乐器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哈尼族有哪些民族的乐器呢。对此哈尼族的乐器大家有哪些吗?传统的哈尼族乐器又是如何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哈尼族乐器有哪些
哈尼族乐器盘点
小三弦
用梨木作弦柄,是当地哈尼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发展较为完善,曲调丰富,手法变化多样,乐曲结构严谨。其弦筒多采用笋叶蒙面,用牛角片作拨子来回拨动琴弦,因而音乐极为清脆、优雅而深沉。小三弦虽属即兴弹奏的乐器,没有固定的乐曲曲谱,听似曲调纷繁,但乐曲结构和拨弦手法都有一定规律,并成为一种传统的习惯手法。小三弦旋律比较复杂,易于表达深沉难言的思想情绪。
小哩
哈尼族称作“哩乐”,以其清脆美妙的“哩六”音色而得名,是姑娘们最喜爱的竹管“簧”乐器之一。吹奏时,若用六个手指将下截六眼气孔有节奏的时蒙时开,随着吹气的轻重缓急,就可吹奏出无比清脆优美的曲调,传达难于言表的各种神秘感情。由于竹管小巧,出气量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吹奏出来的曲调始终保持着一种少女天真浪漫、活泼明快的音韵风味。
大哩
哈尼族称“达欧”,用空心芦苇花杆制成,长约50至60厘米,粗若手指,也是哈尼族姑娘喜爱的一种吹管乐器,吹奏出来的曲调音色极为宏浑、深沉而悠扬、缥缈,近似巴乌声,易于表达深沉的感情。
稻管
哈尼语谓之“窝夺”,取材于新鲜水稻杆第二节,保留上端节子,下端掐通,在上端节子捏出五六条裂缝,形成极宜颤动的组合簧片。嘴含稻管上端的组合簧片轻轻一吹,便发出优美的呜呜声。吹奏时,若以两只手掌合捂在管子上端出气处,随着呼气的粗细和两手掌时捂时放的不同变化,可吹奏出多种优美的曲调。每当深秋时节,梯田里稻谷正在抽穗扬花,放牧鸭群的哈尼族少女们一边乘凉,一边吹奏自制的稻管,田野里处处荡漾着悠扬而婉转的旋律,宛如一曲悦耳动听的田园牧歌。
栽秧号
实为唢呐,哈尼语谓之“车减”,意即催发庄稼的声音,是哈尼族青年男子喜欢吹奏的一种季节性管乐器。按照哈尼族传统风俗,吹奏“车减”的时间为每年阳春三月“黄饭节”至五月“苦扎扎节”之间,其他时间一律禁止吹奏。“车减”音色比较柔和,长音处多颤音和长时间的波动音,颇具哈尼族农耕生活情趣,成了哈尼族春耕活动的号角。吹奏“车减”最热闹的是欢度“黄饭节”、“仰阿纳”和“苦扎扎”等节日,哈尼山寨处处是欢乐的“车减”吹奏声,其音调高亢而悠扬,具有一种繁忙欢快、催人奋发的山野风味。
口弦
当地汉语称响篾,哈尼族谓之“巷托”,男女青年都十分喜爱,姑娘们甚至将它作为装饰品,装在一个刻有花纹的小巧精美的竹筒中,用银链系在左胸前。它的特点在于利用口腔的共鸣,呼、吸气的轻重和唇、舌、口腔的变动,带来丰富的音色变化,十分优美动听。据说,一对男女恋人表达生死恋情时,丰富甜美的口弦声可达到口唱难以表述的感情。
牛角号
哈尼族称作“牛奎”,吹奏牛角号谓之“牛奎博”。吹奏牛角号较费劲,音调单纯,以吹奏者呼气的轻重和唇形的不同变化而形成四种婉转的音调,使音色始终保持着古朴、雄浑的特点,有一种威严振奋而沉郁的意味。据说,牛角号源于哈尼族先民首领招集族人奋起抗敌自卫。后来,随着时代的推移,牛角号逐渐演变为哈尼族农家驱赶禽兽侵害庄稼、狩猎的号角。推荐阅读:满族的舞蹈文化
中国哈尼族乐器
哈尼族民间乐器一般不用于民歌、说唱和舞蹈的伴奏,而是一种独立的音乐类别,较之民歌形式和音域更为灵活多样。各种乐器因其构造的不同、音域和表现力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音色特点和常用音调。其中主要有:小三弦、大三弦、四弦(月琴)
胡琴、口弦、竖笛、栽秧号、巴乌、小哩、大哩、稻管以及牛角号等。如果按乐器的性能、音调和构造特点分类,小三弦、大三弦、四弦、胡琴为弦乐器;竖笛、栽秧号、巴乌为管乐类;口弦、小哩、大哩、稻管为簧乐类。其中流行最广、发展水平较高而别具特色的民间乐器首推小三弦、小哩、大哩、稻管、栽秧号等。 推荐阅读:仡佬族的舞蹈文化
《哈尼族乐器有哪些》来自网络或者会员投稿,只为了传播更多内容,不对真实性承担任何责任,如内容有侵权,请联系本站,请来信告知,我们第一时间删除!